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谈对多媒体教学的进一步思考

浅谈对多媒体教学的进一步思考

日期: 2011-4-15 13:34:33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王源章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关系 态度
  论文摘要:多媒体教学的利弊一直是中职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问题,就利用计算机辅助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的著述层出不穷。通过近200位学生的调查,发现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只有改进沟通方法、改善师生间的传播关系,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有效传播。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课堂教育也“上了网”。不少学生通过远程教育在线学习实用课程,部分学生开始通过浏览网页了解日常知识,既可以与远方的网友交流讨论,也能够在校园网里通过论坛、邮箱和师生交流。学海网(www.xuehai.net)当然,课堂教学也没有拖后腿,在20世纪80年代早早地赶上潮流,纷纷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来进行课堂形式改革,这种教学方式最后甚至发展成为检验课程改革效果的手段。从早期的幻灯片到现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不断更新,教学效果真的随之提高了吗?
    一、仅仅四成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有机地组合传统教学手段,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方式。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教师采用多种电子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综合运用于课堂教学,被称为媒体组合教学或电化教学。21世纪后,计算机飞速发展,电脑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计算机开始逐步取代以往的多种教学媒体。教师开始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综合处理和控制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将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照教学要求有机组合,并结合课外知识通过投影仪显示出来,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开展教学工作,此时多媒体教学又被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
    2009年9月10日至9月20日,笔者曾就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对学生展开调查.对象为十七八周岁的在读中职生。共发放问卷210张,收回有效问卷199张,有效率为94.76%。问卷中就“有必要进行多媒体教学吗?”、“教师现在使用哪些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呢?”、“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什么”等问题通过划线回答的方式进行调查。

    在“有必要进行多媒体教学”的调查中(如上图),123名学生(占61.81%)认为有必要(含看板书、抄板书方便等因);64名学生(占32.16%)认为多媒体教学没有什么本质用处,有没有都无所谓,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必要;还有12名学生(占6.03 % )甚至认为多媒体教学总是不停地跳出图片和声音,导致教师授课的内容减少,教学目的不明,感官在图片、视频、音频等的直接刺激下很难思考,效果不佳,教师始终在操作台前操作,缺少对学生的引导。通过调查了解,有近四成学生不认为多媒体教学有必要。
    在“教师现在使用哪些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呢?”的调查中,90%以上的任课教师(8%的学生选择不知道什么软件)都是使用Powerpoint进行PPT课件制作,它作为课件制作软件已有较长历史。现在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名目繁多,可以满足教师各种课件制作的不同需要.但软件更新速度过快,教师的课余时间和课件制作能力有限,尤其是非电脑专业的教师更加明显。在课堂教学中.一般用Powerpoint和常见的音、视频软件制作课件,对于其他软件了解得不多,使用者更是屈指可数
    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什么”的调查中,认为有必要进行多媒体教学的人对其优势也有不同见解。65名学生认为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突出讲解重点,可以结合文字和课内外的图片进行讲解,上课形式生动有趣;20名学生认为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一般会多传授自己感兴趣的课外知识;23名学生认为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减少用粉笔写板书的时间,不用吃粉笔灰,健康卫生。15名学生认为使用PPT时,屏幕上的字大一些,看起来更舒服
    山此可以看出,许多学生认为有必要使用多媒体,并不是出于提高教学质量的角度考虑,而是从看板书是否方便、抄板书是否容易、粉笔灰有害健康等角度来看。笔者认为这些都不是必须使用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有效信息。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调查的199名学生当中,76人认为没有必要或者不需要使用多媒体教学,38名学生虽然认为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教学,但只是从上课、听课方便的角度来石待,还是没有从提高课堂效率的角度考虑问题。
    我们的教学方式难道有问题吗?当教师自信地把多媒体教学当作课程改革的筹码之一时,学生的看法却为何大相径庭呢?为什么学生对于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多媒体教学没有表现出教师预计中的热情呢?为什么教师一回引以为自豪的、紧跟科技步伐的、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得不到多数学生的认同呢?这值得教师思考!
    二、多媒体教学改变的只是信息传播的方式,不是传播者之间的关系
    诚然,在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具体,教学结构反映不出新型教学模式对于教师、学生、媒体、教学过程四种关系之间的转变从本质上说,多媒体教学就是运用先进的教学工具,通过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将信息有效地传输给学生,是信息如何进行有效传播的问题。从香农和韦弗提出的传播基本模型来分析,如下图。


    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说话者的大脑是信息来源,声带系统、声音、图像播放软件是发动机,空间媒介是波道。说话者的耳朵、眼睛是接收机,听话者的大脑是目的地。格雷戈里?贝特森认为,每一个人际交流包含两个信息,“报告”信息和“指令”信息(这两个要素也分别叫做’‘内容信息”和“关系信息”,或“传播信息、”和“元信自、”)。报告信息是指信息的传播内容,指令信息是对关系给与揭示。一个简单的信息如“你真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每种方式在反映关系上有差异不同。这句话可以用盛气凌人的、顺从的、恳求的、粉讽刺的等不同方式表达,传达的内容一样,但是关系信息在每一例中各有不同,效果也会不一样。只有了解学生的观念,从信息传播的关系着手,通过有吸引力的形式将信息表达出来,才能真正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 学海网(www.xuehai.net)    罗德里克?哈特发现,有效传播产生于你对听众所说的话的调整中的敏感性和谨慎小心。他对三大传播者作了比较自我清高的传播者拥有和坚守个人理想,一成不变,丝毫不会根据他人情况作出适应调节修辞反映的传播者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根据别人的愿望而改变白己,几乎没有个人思考。修辞敏感的传播者则属于第三种.介于前两者之间.认为人具有复杂性,每个人都是多重自我的复合体,他们能够对思想有效地理解和接受,以不同的方式与人交际。
    多媒体教学固然可以结合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但它并不能以为一旦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一定会很好地与教师互动。多媒体教学只能改变教学工具和手段,不能有效改变传播者与接受者,即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年初期是指从15岁一18岁,大致相当于高中教育阶段。这一时期结束,就是青年身心达到相当成熟的阶段。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渴望长大,渴望尊重,渴望长辈能够把他们当成大人、成人,能平等地交流和沟通:在犯了错误的时候,不是严厉地批评、打骂,而是耐心、细致地分析和理解;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是一味地为他们出主意,而是了解他们的心情,和他们一起处理好问题。由于师生面临的经济、政治和成长环境的差异,性格表现不一样,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修辞敏感的人,能够在与学生的教学交往中力避机械、呆板。
    研究表明,当听话者发觉说话者有意用与他们相近的风格说话时,他们多会表示喜欢,愿意接受。所以,教师应该在不放弃自己的价值观和知识系统的前提下,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多媒体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用不同的方式传达各种知识和重要的价值观,根据学生的层次、情绪对授课方式进行调整,将知识当成师生需要一起解决的问题,共同分析、讨论、平等交流和沟通,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三、多媒体教学是授课工具,不是教学目的
    多媒体教学改变的只是信息传播的有效方式,但不是提高教学的全部手段。教学的真正“宝典”还是需要教师渊博的知识、宽大的胸怀、随时应变的机智,能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改变他们叛逆的个性,端正学习态度,在其成长中给予恰到好处的指点。
    青年初期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直觉和观察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常识和学科知识的积累,会使他们逐步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需要学习、规划自己未来的生活道路,学习的目标性更加清晰明确,学习的自觉性、独立性有了更大的发展,学习就会更加主动和专心。毛泽东同志说:“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所以,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激发和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大多数知识并不是通过直接的实践或者直接的刺激经验得来的,而是通过一个符号与另一个符号的联想而获得的。比如,孩子已经对“蜘蛛”、“大”、“多毛”等词语形成了内部反映,当他听到关于狼蛛的故事时,则可能将狼蛛描述为“大而多毛的蜘蛛”。通过联想,小孩对狼蛛就会有多词混淆一起的印象。如果小孩将蜘蛛和恐惧、危险、毛骨惊然等词语联系在一起时,甚至可能放弃听故事,飞奔逃跑。当然,这是一个负面例子。
    但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小孩的联想跟语境因素和处理所需信息的人的努力程度有关。为了做到有效传播,人们应该尽量扩大信息的语境效果,减少为处理信息所付出的努力。传播就是以某种方式影响对方的假设或他认为正确的事物来修正其认知环境。建构主义也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一定的情境),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情境是学习环境中重要的要素。
    著名的信息综合理论家马丁?菲什宾在预期—价值理论中强调了行为部分的产生于意图,这是态度带来的复杂结果。有一个公式是这样表述的: BI=AW+(SN)W。BI=行为意图,A=对该行为的态度,W=态度的权重,SN=主观性规范(他人的看法),W2=主观性
常模的权重。    也就是说,一个人做某事的意图等于做该行为的态度乘以该态度的强度加他人的看法乘以他人看法的强度。教师可以利用媒体多样性,从图画、文字、声音、色彩等方面来扩大信息的语境效果,利用影像或描述设置问题情境、模拟真实情景,为学生提供可调节自身视、听、读、写、做的创造性集成学习环境,使他们融入语境环境,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对知识和事实的态度,改良学生对事物的看法。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95%以上的学生认为学习知识对以后总会有所帮助。其实,不管学生愿不愿意学习,当他们走进课堂就足以说明学习知识是有必要的,但观念往往不够坚定。有些学生甚至通过讲小话、反驳教师,以引起同学和教师的注意,获得他人的关注,而忘记了课堂学习的目的。
    因此,学生本身端正态度认真听课的权重(w1)并不稳定。教师要不断通过各种方式提醒学生学科知识教育的重要性,运用一对一的交谈方式来引导他们,利用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来感染他们。通过言传身教来影响他们,从其基本认知的事实出发,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热情。从整体上改善学习氛围。学海网(www.xuehai.ne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