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试论就业导向的艺术品经营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试论就业导向的艺术品经营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日期: 2010-10-22 8:39:07 浏览: 5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朱红亮

论文摘要:为占领就业的市场份额和保持高等职业教育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各高职院校都在转变教育观念,研究发展战略和就业导向、能力本位、工学交替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上做好文章,各项教改活动不断深入。但目前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普遮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本文就以就业为导向的艺术品经营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艺术品经营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史短,基础相对薄弱,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研究等方面都缺乏历史的经验积累。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

学海网
由于区域经济的不同、职业教育目标的多元性,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上很难形成一种具有普遍适应性的范式。即使国外一些比较成熟、成功的职教模式,由于国情的不同,也很难全部借鉴。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作为人才培养方案,其本身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果。由于许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与当地的市场需要的实际距离较大,出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目标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距离较远的现象。如何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研究,使高职人才的培养能够服务区域经济意义深远。面对现实,加强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是摆在每一个从事高职教育者面前的十分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艺术品经曹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艺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是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及时根据浙江文化艺术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的新专业,是以艺术品的艺术、经济价值为依托,综合经济、贸易、金融、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及运用的综合性特色专业。目前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尚属首创,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参考和借鉴,因此,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艺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意义深远。 
  回顾本专业近几年来的发展,我们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也有很多的不足:专业目标定位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够完善,由于实训条件、师资队伍等条件的限制,实训教学还未全面深人地展开等。根据教育部高教司下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16号文件精神的要求,尽快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加快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特色专业改革与建设刻不容缓。 
  二、目前艺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 
  1.只注重了高等教育的一般特性,强调高职教育的高层次,而忽视了“职”的特色,与高职教育以应用能力为主线这一本质要求存在偏差。 
  2。没有从培养对象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来考虑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片面理解技能培养的涵义,把单一的岗位操作技能等同于全面职业能力,忽视了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 
  3.具体培养目标不清晰,高职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一点是清楚的,但具体到专业课程目标仍存在不明确甚至错位的现象。这些问题恐怕都还需经过深人调研来逐步明确。 
  (二)专业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推敲。 
  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随意性。首先是开发过程的随意性,无论是对社会需求的调研,还是对课程体系方案的论证都不够深人。其次是课程体系的后期开发缺乏科学有效的监控与评价机制,课程方案的实施情况不能及时反馈,也就无法保证课程体系开发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再次是由于师资等各种原因而随便调整课程增删课时的情况屡有发生。 
  (三)相关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不够完善。 
  1.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生产实际的零距离,关键是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模式创新与课程内容改革几个方面的因素。而现有的专业课程结构模式还受本科教育三段式结构影响较大。课程内容仍按学科体系编排,侧重知识的系统性,没有形成清晰、完整的技能培养体系。 
  2,从课程实施模式来看,主要还是以课堂集中教学为主,一些实践教学模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尚处在不同层面的探索阶段,校企结合的通道也远未打通。而这些矛盾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就会影响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全面实现。 

  (四)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由于艺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是艺术、经济交叉的新专业,没有现成的专业教师。这就给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从目前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来看,一部分是文、史、哲转过来的教师,一部分是从省内文博系统引进的教师。由于“双师型”能力师资队伍建设严重不足,这就与专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相差悬殊;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教学的经验和能力,与教学实际要求甚远。 
  (五)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 
  专业实训基地经过几年的建设,目前已经初具规模,部分满足教学的需要,形成自身的特色,但还不能全部满足专业实训教学的要求。我们要与劳动、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密切合作,建立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三、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艺术品经曹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一)要尽快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 
  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是各高职院校保持长期持续稳定地发展的原动力,同时也是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着眼点。教师要根据目前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存在的间题和国家教委职教司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16号文件精神的要求,尽快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 
  (二)要研究人才的就业需要与未来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要认真研究专业教育目标与未来社会对专业人才要求之间的关系,不仅要考虑满足目前企业的现实要求,而且还应考虑未来发展的问题。未来社会岗位职责将由单一职能向综合职能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将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高职人才只有一项技能是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必须具备跨岗位和跨职业能力、竞争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必须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在理论体系上和专业能力上作合理的铺垫以形成特色,力求使他们的智力水平与科技发展水平保持一致,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要切实根据市场调研和论证,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1.采取激励措施,调动专业负责人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的积极性,切实根据市场的实际调研和对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形成科学论证报告,在科学论证报告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构建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形成科学的课程结构是进行就业导向和能力本位课程建设与开发的前提条件。 
学海网
  2突出实用性,兼顾系统性。实用性是高职课程特色建设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具有很强的职业特点,不引导教育对象过多地去探究为什么,而是使他们懂得是什么、怎样做。高职专业的课程在内容处理上,可以相对淡化理论,偏重内容,侧重围绕实践来组织教学。要有别于“学科型”的普通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打破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从培养岗位能力着眼重新安排知识点的有机衔接,既要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又要考虑课程的衔接性,既要考虑知识面总体的“宽”也要注重某些关键能力的“专”,强调教育目标的“职业性”和技术的“高级应用性”,课程体系的构建须以此教育目标为依据。 
  系统性是指高职课程特色的系统性,即不追求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但也不应刻意去打破,因为,过于零散破碎的知识结构不易被学习者掌握,也不利于开发智力,内容的取舍应遵循教学规律,知识结构要有序可循又不繁琐;知识的综合应具有机性和相融性,能够围绕能力培养目标形成彼此呼应的系统。 
  3.突出稳定性,兼顾可变性。应保持教学内容在一定时期的相对稳定,既要有利于深人消化技术,有利于专业与课程建设;又要在原技术基础上有一种跃迁,保持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有利于解决好技术的共性问题。教学内容又要具可变性,在设置课程内容时我们应结合当前研究成果,适时地将先进技术引人。这种构建课程的灵活性和可变性,正体现了课程的特色性。 
  4.突出实践性,兼顾理论性。课程教学的技术应用性是通过实践教学来实现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最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色。加强实践教学的研究,应充分肯定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懊密设计、精心组织,把各项实践教学活动落到实处。 
  二是课程内容既要体现专项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学生素质提高与智力开发,既要重视当前,又要注重今后发展。在具体工作中,避免把技能培养误认为就是简单的技能操作、较低级的动手能力或将专业技能培养视为培养能力的唯一标准,必然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的单一化,只是技术单一的操作工、工匠式人才,不符合高等应用型人才规格.也不符合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要求。 
  三是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同时,我们也应防止另一种倾向的出现,即忽视理论对实践的重要作用,忽视理论在开发人才智力、培养人才发展后劲中的应有地位,这同样是不科学的,是不适应未来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 
  理论与实践并重并不完全反映在教学时间分配的均等上,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时间安排应讲究实效、讲究需要与可行,要能最有效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四)加大能力本位课程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1.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2.围绕特色课程开发特色能力本位系列教材。由于高职特色课程体系服务于行业或地区经济的特征,各校所开设专业不尽相同,即使相同专业,其侧重点也可能存在差异,不可能也不应该形成统编课程教学大纲,因此特色系列教材建设应立足于实际,重视实验、实训等实践教材的配套建设。与文化艺术品经营企业、管理行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并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 
  (五)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1.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职业培训,与文化艺术品经营企业、管理行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专业建设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改革教学方法。主要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突出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 
3探素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六)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l加强以艺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改善办学条件、彭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深层次合作互动双威的原则,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紧密联系文化艺术品经营管理行业艺术品鉴定机构合作,资源共享,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 
  2.加大学生去校外文化艺术品经营企业、管理行业顶岗实习的力度,使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校内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根据专业市场的实际开发虚拟实验,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 
  3.条件成熟时与文化艺术经营管理行业、拍卖协会等密切合作,建立行业学院。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探索教学与生产、科研工作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艺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基本途径。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