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试析以就业为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试析以就业为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日期: 2010-10-22 6:19:45 浏览: 8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江红英 来燕

论文关键词:物流教育 就业导向 能力本位 模块化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迅猛,物流人才紧缺,但与物流人才紧缺相矛盾的是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不能适应具体的岗位要求。因此,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时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进行模块化改革研究。
  当前,在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物流业迅速起步和崛起,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据中国交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国内物流专业人才缺口为600万。但目前我国还存在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与我国对该类人才的大量需求不相适应。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不能体现现代职业人的特征。

学海网
因此,探讨如何建立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水平、提高就业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等职业教育面临毕业生就业难的挑战
    物流业属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由多个环节组成。物流从业人员中70%-80%是具体操作型岗位,这一特点决定了需要大批操作型人才。虽然,我国已有480所高职院校开办物流专业,在校生达巧万人,但高职院校毕业生不能适应具体的岗位要求,职业教育没有体现职业特色,是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不容忽视的原因。这要求我们进一步审视和检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目前由于绝大多数院校开设物流专业时间不长、物流实训设备不足,绝大多数学校只能停留在理论知识的教学层面上,其学习内容与职业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有的甚至是脱节的。导致学生择业能力差,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大批高职毕业生感叹就业艰难、工作难找,另一方面,企业界对难于招聘到合适人才的抱怨也日渐强烈。分析这种人才培养中供需之间的矛盾,以满足企业界对人才的要求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新的职业能力内涵为目标构建系统化的课程模式,既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二、就业导向应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物流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
    近年来,高职物流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有一些影响物流人才培养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其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是人才培养系统性的偏差,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偏离较大,而导致这一偏差的最直接原因是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应用,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高级技能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也是确立高职物流课程理念的依据。其课程内容就不应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而是以技术知识为核心。因此,课程改革必须对行业特点进行分析,以满足企业界对人才的要求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新的职业能力内涵为目标构建系统化的课程模式.从而使高职院校的物流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相吻合。

  三、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课程体系改革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培养方案及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为保证课程体系改革这一目标得以实现,我们必须坚持以下五个原则:
  1.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原则。课程设置要以物流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特别要围绕核心专业能力进行优化衔接、定向选择、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
    2.坚持课程设置与行业职业标准接轨的原则。必须以“双证书”制为框架,根据职业岗位要求来设置相应的课程,把职业标准中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融人相关课程教学大纲中。同时形成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并将不同类别、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折算成相应学分,纳入总体教学计划中,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证书标准有机结合,用证书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
    3.坚持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原则。在课程设置时不能局限于专业本身,应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其他技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知识的通透融合、相互整合并转化为能力,进而形成多学科、多视角的创新方式和能力;要吸收教师参与变革的讨论与修订工作,扩大教师对教材的选择权与使用权。
    4.坚持课程内容的整合性原则。要在确保课程目标具有明确的职业化方向(物流职业能力培养)的前提下,实施课程内容的整合,以提高课程设置的效益。整合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以职业课程改造学术课程,是高职文化课程改革的方向。
    5.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人才培养过程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给学生提供“自学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创新的机会”。促进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重塑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
  四、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模块化改革的思路
    专业课程模块化即按职业岗位群及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对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根据必须、够用、适用、实用的原则,对有关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进行科学组合形成的模块化专业课程。模块化的课程具有相对独立和便于灵活组装等特点,有利于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也便于改革和创新,形成个性化课程。它可以根据社会对物流职业的要求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合理调整和重新组合,及时地重建新课程,进而为学生的自由选课提供多种目标模式,以适应人才培养规格多样性和复合性的要求。此外,课程模块化也是实现课程内容综合化的重要手段。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的优势,便于对课程进行科学合理地安排,也便于学生自主灵活地进行选修。因此专业课程模块化既是突出高职教育实践性的要求,也是实现课程体积小型化的基本手段。
学海网
   1.课程模块化设置的结构
    (1)基础理论模块。对所有基础理论课程进行分析,取消部分课程;对保留课程进行内容选择和压缩,只讲最基础、最主要、最实用的内容;根据专业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自由地组合成各种课程群;强调理论的讲解要与案例分析紧密结合,最后落实到行业技能提高上来。
    (2)行业技能模块。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情况,行业技能模块应成为教学的重点。通过校内的实验课、校外的社会调查课、实习课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结合专业特点和与之对应的社会行业特征,努力使学生经过这一模块的训练和实践,真正提高就业能力。

    (3)学科前沿信息模块。系统地把学科前沿的最新信息介绍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的着眼点是通过学科前沿信息的介绍,让学生领悟渗透在这些信息中的新的思路、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2.三类模块的课程设置
    (1)基础理论模块类课程。该模块包括3个课程群:一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法律与道德等课程为主的公共政治课课程群,二是以物流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文写作为主的公共基础课课程群,三是以管理学、西方经济学、供应链管理、现代物流概论;商品学;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法律与法规、电子商务概论等为主的不同专业的基础理论课课程群。前两个课程群构成公共课模块,第三个课程群构成基础课模块。
    (2)行业实践模块类课程。打破原有课程设置的程式,在广泛社会调查的基础上,由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主持,聘请社会各有关行业的专家参加,共同拟定和设计行业实践模块类课程。以某一类岗位上必须掌握的某一种技术或必须具备的某一种能力为具体内容,而不是以课程名称为内容。每3-4种行业技能或能力为一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具体内容大小不等,完全根据实际需要而定。如海关法律制度、报关专业技能、国际贸易可以构成一个模块。
    (3)学科前沿模块类课程。学科前沿模块类的课程,主要是介绍本专业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对未来的展望,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学科的发展水平。该类模块的课程内容一般比较短小,每一个内容只作概括性介绍。如物流服务营销、钢铁电子商务、钢铁物流可成为科学前沿模块。
    课程模块分必修和选修两类。每个学生必须在学习基础理论模块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所学专业必修两个行业实践模块、一个学科前沿模块。除必修课外,学生还可以自由选课,根据不同的学制年限控制选块下限,达到职业资格鉴定或技能考核要求的则可以免修。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