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内外兼施,培养学生的科学创造力

内外兼施,培养学生的科学创造力

日期: 2010-7-18 1:50:34 浏览: 1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曹海娟

绍兴市长城中学  (312000)
[摘要]科学创造力是现代人安身立命之本,培养学生的科学创造力是现代教学的一大目标。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创造力呢?本文所采用的“内外兼施”的方法在培养学生科学创造力上有一定的功效。
[关键词]科学创造力;内外兼施;培养;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曾说:“科学的最高目标是不断发现新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用与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要有一定的创造力” 。法国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也曾言:“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 。曾经有一位学者也说过这么一段话:“在知识贫乏的年代,人靠知识取胜;在知识基本普及的年代,人靠能力取胜;在能力基本具备的年代,人靠创造力取胜”。

学海网
……,所有的一切都说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性。那么,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创造力是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之一,是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创造,从而产生具有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概念、新知识、新思想等新的成果和新产品的能力。在科学教学中采取“内外兼施”的方法对培养、提升学生的科学创造力有一定功效。
一、学生和教师的内外合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每一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创造才能,这种潜在的创造才能要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学生必须常拥创造意识。而创造意识的激发最关键要素之一是教师和学生的内外合力,只有当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心理愿景和谐共振时,学生的创造意识才能源源不断地迸发出现。在科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内、外”合力呢?
首先,要优化科学创造力发展的课堂环境。教师必须改变在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中形成的 “传道、授业”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单一地接受教师传授的“道和业”的过程,而是主动、多方位地构建“新知识、新思维、新方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有采取民主型的教学方式,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才能够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和“心理安全”及“心理自由”的情感。有了“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情感,他们就会去“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就会敢于“标新立异、挑战权威”,就会主动地“施力”。只有学生“施力”了, 学生的“内力”和教师的 “外力”才有可能“合二为一”,学生的创造意识才会更充分地被激发出来。
其次,教师自身要具备创造精神,这是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一个重要因素。“内力”和“外力”可以“合二为一”,也可以“相互抵消”。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创造精神,学生已具有的创造意识会慢慢地被弱化,甚至消失;教师如果自身具有强烈的创造精神,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创新,学生创造意识的火苗会在教师创造精神的助推下,越燃越旺。
二、演示实验和自主实验内外互补,激活学生的创造欲望
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里面有许许多多的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是学生形成概念、理解规律的基础;是学生学习使用仪器、数据处理的示范;是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创新能力,提高他们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真实、生动、形象、直观的“演示实验”不但能赋予学生丰富的感性知识,而且能通过感官刺激,唤起他们对科学学习的热情及对科学问题的深入思考。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演示实验,发挥演示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但由于演示实验的操作主体是教师,学生对于实验的操作过程、操作原理、实验现象等的认识往往是比较被动和肤浅的,如果教师只停留在实验的演示这一层面上,学生的创造欲望将难以被挖掘,创造才能也难以施展。如果教师在完成演示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条件适当增加一些学生自主实验,这对激活学生的创造欲望将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如:在完成“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演示实验后,教师可让学生对于氧气的“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集气法”的收集装置进行合理的整合研究,自主设计出一个即可以用于“排水法”,又可以用于“排空气法”的全能收集气体的装置。对于这样一个“创造命题”,同学们情绪高涨,创造欲望强烈,居然有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设计出了一套如下图所示的“全能收集装置”,并上台进行了演示。看到实验的成功,在台下暂时还没有设计出方案的同学,此时的心情是“羡慕的”,“羡慕”台上同学的智慧,更“佩服”台上同学的创造力。而站在台上的“设计者”的心情是“甜滋滋的”,是“满足的”;“自傲”于自己小小的“改动”居然能发挥这么大的功效。如果教师此时再拓展一下此装置的其它妙用,从不同的视角让学生探究(如下)。此情此景,全体学生的创造欲望被激活,学生们的创造热情空前高涨。
探究的问题:
①若气体由A进B出,可以收集哪些气体?收集原理如何?
②若气体由B进A出,可以收集哪些气体? 收集原理如何?
③若将瓶内装满液体与量器配合欲做量气装置,气体流向应如何?
④该装置作洗气装置时,气体流向应如何?
⑤该装置做排水取气时,气体流向应如何?

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自主实验,教师不能怕麻烦图省事,即使学校缺乏仪器,也要动脑筋想办法,像朱正元教授倡导的那样:“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 。在坛坛罐罐的拼凑中,说不定会启蒙出一位发明家。
三、本土知识和外来知识内外渗透,激扬学生的创造思维
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思维,拓宽学生的创造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有效途径。在科学教学中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进行“本土知识”和“外来知识”的渗透,这对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激扬学生的创造思维很有效。
这里所指的“本土知识”主要是“科学学科”的知识,“外来知识”主要指“科学学科”以外的知识。初中阶段所开设的语文、数学、社会、科学等学科虽然它们研究对象各不同、知识体系也不同,但它们认识自然时遵循相同的认识规律,尤其在研究方法上有许多共性。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重知识的学科之间的联系,努力挖掘与本学科有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这种迁移学习活动。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和丰富多彩的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利于学生们触类旁通。
例如:在讲述《水》这一节课时,不能仅仅拘泥于课本中的水的组成、水的性质和水的用途这三方面知识进行传授,要抓住水是人们最熟悉的一种物质这一有利因素,把水放在各学科知识的交叉点上,从不同的视角对它进行研究。在生物学中对水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水在细胞内的组成,水对生物体的重要性等;在物理学中主要研究水的能量的转化、水的蒸发、水所产生的浮力等现象;在化学教学中主要研究水的化学性质和组成;社会与政治学科中主要研究水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等关系;语文中所述的“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更强调了辨证的哲学思想。要想全面地、客观地、辨证地认识水,就需要从不同学科来认识、研究。这种能多视角、全方位地看待事物的思维就是创造思维的最基本特征。
科学创造力是一种在综合素质中体现出来的一种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核心部分。中学生具有潜在的创造力,但就具体学生而言,其创造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而且因人而异,也就是说,中学生的科学创造力具有动态性和稚嫩性。所以,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在这充满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技能,体念科学过程与方法,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冉祥华.教育中什么在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J].教育探索,2005(11).
2.任金权.化学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
3.倪康法.自然科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3).
4.王娜.自然科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J].学科教学探索,2005(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