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学生资助工作方式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素质
日期: 2010/4/23 浏览: 83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摘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贫困家庭学生的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资助政策。文章作者站在关爱贫困家庭学生的立场上,就当前的资助政策、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面临的任务进行分析探讨,为更好地解决这些学生的生活、学习乃至工作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资助政策 贫困生 素质培养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字,2004年8月,在校贫困生达240万左右;截止2005年8月全国贫困大学生405万人, 约占学生总数的26%,但截至2005年年底,大学生中获得助学贷款的学生仅占在校生的14.6%。贫困家庭大学生问题已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它不仅严重影响着贫困家庭大学生个人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和发展,也影响着我国教育的整体质量,更关系到我国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进而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一、目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资助措施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贫困家庭学生的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资助政策,努力实现“不让一名贫困家庭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体系,较好地解决了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问题,基本保证了每一个勇于面对困难、勤学上进的贫困学子顺利完成学业。但是,相对于对贫困大学生的素质需求及培养目标来看,仅仅凭借资助是远远不够满足这些贫困大学生的生存发展需要的,我们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在这种情况下构建经济困难学生素质拓展体系,全面提高其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二、提高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面临的艰巨任务
目前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面临的任务艰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调研表明,贫困生绝大多数基本生活难以保障,其生活状况远远低于学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水平,由于贫困,不少贫困大学生只好选择在外打工(一般为体力工作)甚至身兼数职来“拯救”自己,既对身体不利又影响正常学业。贫困大学生经济上“捉襟见肘”也往往导致心理上承受巨大压力,由此他们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焦虑、孤僻等心理问题,成为经济、身心的“双困生”。
第二,相当一部分贫困生在缺乏基本的学习、生活条件和身心严重受损的情况下,学业上感到困难和吃力,他们或者因四处奔波打工学习时间不能保障,或者因身心压力和生活困顿而学习时精神不能集中,由此学业受损而影响其长远发展,一些贫困生自立程度较低,技能较差,尽管有些贫困生高考成绩并不低,但自立程度、各方面实践能力却较差 。
第三,没有经济实力和精力进行更多的人际交往和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使他们丧失了十分宝贵的人脉资源,为其自信心的提高和将来就业改善生活设置了障碍。宁夏大学对在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令人表明:73.27%的贫困生对生活状况不满意,64.51%的贫困生体会不到生活的幸福,52.53%的贫困生存在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如何建立经济困难学生素质拓展体系,更好地解决这些学生的生活、学习乃至工作问题,是关系到从个人发展到社会大局的大事 。
三、建立经济困难学生素质拓展体系的尝试。
鉴于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困境,为了顺应学生素质拓展的迫切要求,我们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素质拓展体系:
(1)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公关,礼仪等交际能力的训练,探索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社交能力的方法。
(2)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心理指导,探索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问题的途径。
(3)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甚至人生规划的教育,探索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方面困难的新举措。
(4)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团建设及团队意识的培养,探索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协调、沟通、自我管理能力的方法。通过社团的建设,加强贫困生之间横向同学纵向同校之间的交流,探索拓展其人际关系网的途径。
(5)加强对家庭贫困大学生的实用技能培训,探索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竞争力的方式。
(6)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职业观,正确对待权力和义务,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7)加强针对性,不走一刀切的路线,根据不同专业贫困生的不同需求和情况探索如何采取有别有效的培育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天华.《浅谈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素质提出的挑战对策》[J]. 邯郸师专学报,1994,(12)
[2]巨通勋.《浅谈新形势下大学生素质的培养问题》[J]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