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借助潜在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念

借助潜在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念

日期: 2009-11-24 7:50:10 浏览: 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摘 要:单纯的知识教育导致代写论文学生缺乏自主个性和独立人格,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要从技术层面,更重要的是要从观念层面寻找解决办法。鉴于潜在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正确文化观念的影响,我们有必要借助潜在课程的研究成果,从建构适当的学校组织类型、开展对话、破除意识形态偏见等方面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念,促进学生自主个性的形成、发展和人格独立。
  关键词:潜在课程;学生;文化观念
  
  一、问题的提出
  
  有人说,我们的教育主要是灌输型的知识教育,导致我们的学生缺乏自主个性和独立人格。此话切中了当前教育的要害。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有人从学术性的角度提出解决方案,即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促使学生形成反思性思维品质。

学海网
反思性思维的本质是“假设—检验”,这决定了具备反思性思维品质的人既敢大胆想象,又会小心求证,是一个勇于探索、尊重事实的人,是不会人云亦云的人格独立的人。因此,通过学术训练的方式培养学生反思性思维,对形成学生自主个性和独立人格具有重要意义。不过,“培养学生反思性思维”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解决办法,要培养学生自主个性和独立人格,还要从文化观念层面入手。因为文化观念是最深层、最根本的制约力量,学生的文化观念转化了,才会产生“有着文化价值指向的、持续不断的、对个体生命构成意义的变化”[1]69,继而形成自主能力和独立人格。
  文化观念位于人们深层的心理结构中,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因此,文化的破旧立新是一项比较困难的事。那么,学校应如何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呢?
  
  二、潜在课程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在学校里,学生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学生受由学校精心组织与传授的正式课程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受学校人际关系、组织结构、校风、班风等因素以及隐匿于教学大纲、教材中的观念的影响。从课程的角度看,前者是显性课程,后者属潜在课程。因此,要形成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念,不仅要强化有明显目的性的正式课程的影响,同时要强化潜在课程的影响。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正式课程通过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等方式加强了对学生正确文化观念的培养,效果较为明显,而潜在课程的良好影响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开发。因此,发挥潜在课程的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念是当务之急。
  首先,潜在课程是影响正式课程效果的重要因素。根据斯腾的趋同理论可知,环境中的客观因素决定“人有目的的活动是否可能达到预先的目的”,要想达到预先设定的目的,就要“预先安排人去选择客观世界的某一有限部分作为环境”[2]。因此,要想保障正式课程的效果,必须保证作为潜在课程组成部分的教育教学环境与正式课程在目标上的一致性,否则,正式课程的效果就会被耗损。
  其次,潜在课程具有的一系列特点,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正确文化观念方面具有优势。(1)潜在课程从知情意行方面全面影响着学生,其影响具有整体性。(2)潜在课程具有易接受性。潜在课程未明示于各级公立学校的教育理论或原理之中,也不在各级公立学校的教学计划之内,它主要通过学校环境的非强制性影响,通过暗示、模仿、感染、认同等心理机制,或使学生在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不知不觉地接受影响,或悄悄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价值认同,使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地接受某些环境因素的影响。潜在课程的易接受性说明,借助潜在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念具有便利性。(3)潜在课程的影响具有持久性。潜在课程的载体是学校人际关系、组织结构、校风、班风以及隐匿于教学大纲和教材中的观念,这些载体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根据心理学“刺激-反应”的“积累原理”可知,这种由载体带来的稳定的、持久的刺激有一种持久的力量,它容易深入学生内心,形成学生较稳定的文化观念。
  总之,潜在课程能以一种便利的方式给予学生全面且深刻的印象,并以此呼应正式课程的良好影响,形成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念。那么,应怎么发挥潜在课程的作用呢?
  
  三、借助潜在课程的研究成果,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
  
  潜在课程的研究成果显示,其研究分“结构—功能论”、“现象—诠释学”、“社会批判理论”三大派别,它们关注的领域不同,关心的问题也不同。借鉴这些理论,我们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地发挥潜在课程的优势,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念,以形成学生的自主个性与独立人格。
  1借鉴“结构—功能论”理论,促进学生形成参与、自我管理的文化观念
  “结构—功能论”认为,“学生在学校及班级的环境里(包括物质、社会及文化体系),有意或无意中经由团体活动或社会关系,习得‘正式课程’所未包含的或是不同甚至相反的知识、规范、价值或态度”[3]。这一见解主要是从潜在课程与正式课程不一致的角度来说明潜在课程的影响的。
  不同类型的学校组织蕴涵着不同的文化观念,学生从中习得的文化观念也是不同的。学生从科层式学校组织中习得的文化观念与从学习共同体式的学校组织中习得的观念就完全不同。科层式的学校组织是一种等级制组织,强调上级严格地控制并指导下级的活动,它内蕴的文化观念是控制。学生从这种组织中习得的文化观念是服从。学习共同体式的学校组织将学校作为人们共同学习、成长的场所,它强调组织的“中心就是价值观、情操及信念的储存器,它能够为使人们凝聚于一项共同的事业提供所需要的‘黏合剂’”[4]7。在共同体中,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在建设共享的价值观方面有各自特定的责任。由于共同体成员建立共享价值观的过程,正是他们个人对竭尽努力使共同体运作并运行良好而做出承诺的过程,所以,共同体组织内蕴的文化观念是参与与自我管理。只有将学校建构成学习共同体组织,让学生形成参与观与自我管理的观念,学生才会自觉地、负责任地参与学校的管理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自主个性与独立人格。
学海网
  2借鉴“现象—诠释学”理论,让学生形成协商的文化观念
  “现象—诠释学”认为,“学生在学校或班级的‘生活世界’中,不断地与教师或同侪团体产生存在经验的‘对话’,而使其对教育环境产生意义与价值的解析,并进而扩展其存在经验。这种经验是在非限定和创造性的情境中开展的,不是事先安排好的‘有意的学习’”[4]8。“现象—诠释学”揭示,非限定性情境中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能够形成或扩展学生的存在经验。那么,学生通过对话形成什么样的存在经验呢?这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师生、生生对话的内容,二是学生获得经验的方式,即对话方式。其中,由于对话方式具有特定的功能,它有助于学生形成协商的文化观念。哈贝马斯说:“进行对话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每一个别的参与者都是自由的。这是从他以第一人称使用知识权力的意义上讲的,这种权力使他能够采取立场。第二个条件是,这种知识权力,依据寻求经过深思熟虑的赞同的过程而得到实施,它于是选择为所有涉及到的人都可接受的合理的办法。”[5]可见,对话不是一方反对另一方,也不是一方附和另一方。实际上,对话的每一方都有自己的独立地位和独立意志,但对话各方的目的不是要唯我独尊,而是力求根据深思熟虑的探讨过程达成共识。这种形成共识的过程是彼此相互理解的过程,也是协商的过程。学生经常参与对话活动,就会形成平等看待不同意见的态度,就会形成交换意见、澄清偏见的习惯,也就是说,对话能形成学生协商的文化观念。
形成学生协商的文化观念,有助于学生自主个性与独立人格的成熟。因为,学生有协商的文化观念,意味着学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被动服从的对象,他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勇于与他人平等交流,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如果存在对立意见自由交换的机会,我们就有通过商谈而达到共识的可能,就能拓展我们的视界”[1]92。因此,我们要借助“现象—诠释学”理论的成果,在动态的、生活化的等非限定性的教育环境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对话的机会,借此培养学生协商的文化观念。
  3借鉴“社会批判理论”,促进学生形成反思性的文化观念
  社会批判理论重视课程本身蕴涵着的价值规范,对这些价值规范的运用是一种潜在课程,它可以对学生的经验造成影响。即潜在课程可以“影响或决定‘正式课程’内涵和特性所含蕴的价值、规范、态度等,并将其内化于教学过程中(不论是有意或无意的),进而使学生习得这些经验,借以完成社会化”,也可以“将这些经验转化为自我意识的反省和批判,进而产生对现状改进的实践活动”[4]8~9。“社会批判理论”给我们的启发是,我们不能将课程当做客观中立的东西,我们要在审视课程所蕴涵的价值规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价值规范,批评非正确的、意识形态式的规范。换句话说,我们要借鉴“社会批判理论”,促进学生形成反思性的文化观念。学生形成反思性的文化观念,意味着学生能在自觉审视、独立判断的基础上,或自主选择、自觉吸收课程蕴涵的价值规范,或批判其蕴涵的价值规范,这显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个性与独立人格。
  从当前的情况看,要促使学生形成反思性的文化观念,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破除知识的意识形态。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知识意识形态。第一,人们认为知识是恒真的,一经验证产生,就无需再接受批判与修订,这种观念导致了课程知识意识形态的产生。第二,人们认为课程知识是客观的,具有超越历史、超越文化的普遍适应性,它适应任何文化环境,适应任何人。要破除第一种意识形态,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知识只是—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一定程度的认识,它具有暂时性、开放性和发展性。要破除第二种意识形态,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被选择成为课程内容的知识不是客观的,它传递着特殊阶级的价值诉求。“在知识的选择、传递、分配和评价中,由于受到文化社会权力结构的影响,它也反映出既得利益的价值观,以及以其需要为主而转化为各种社会的规范,因此这种由一特殊阶级利益控制的知识学习,也会成为一种意识形态”[6]。可见,只有破除知识的意识形态,学生才可能反思知识的终极性,才可能反思知识的文化立场。也就是说,破除知识的意识形态是学生学会反思、走向真实的重要举措,是学生形成自主个性与独立人格的重要一环。
  总之,潜在课程具有一定的功能。我们要通过建构适当的学校组织、开展对话、破除知识的意识形态等措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促进学生自主个性与独立人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
  [2]朱家雄,华爱华.幼儿园环境与幼儿行为和发展的研究[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10
  [3]陈伯璋.潜在课程研究[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5
  [4]萨乔万尼.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M]冯大鸣,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58
  [5][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对话伦理学与真理的问题[M]沈清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2
  [6]陈伯璋.意识型态与教育[M]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88:2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