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从高技能人才短缺看高职教育深化改革的方向

从高技能人才短缺看高职教育深化改革的方向

日期: 2009-1-11 19:13:37 浏览: 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张立今

[摘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突显高技能人才的短缺。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必须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进一步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努力培养出市场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强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职教育  高技能人才  培养对策
  
 
    一、我国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
    1.目前我国技能人才的培养。一是高级技工学校,这是现阶段我国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二是行业或企业办的职工培训机构。

学海网
在体制转轨和企业改制过程中,由于企业剥离了“办社会”的职能,这类培训机构明显减少,且主要以初、中级技工和上岗前培训为主。三是高职院校。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要,我国陆续通过合并、升格或改建,成立了一批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四是社会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包括民办职校。这类培训机构往往规模小、培训层次低,大部分难以承担起培养高科技人才的任务。五是以师带徒或自学成才的培养方式。
    2.我国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在文化结构上,我国企业技术工人文化层次较低;第二,在技术队伍的结构上,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在技术工人队伍中的比例过低,而初级工的比例则过高;第三,我国高技能人才年龄构成偏高。
    3.我国的技术工人,特别是中、高级技能人才短缺的现状,不可避免地影响我们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工业的持续发展需要技术创新,需要大量技术娴熟手艺高超的一线操作人员。我国技术工人技能水平普遍偏低的现状不仅影响着产品数量,还直接影响着产品质量,影响着事故发生率,影响着科技成果转化率。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高级技能人才短缺的实际情况,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设高素质的技工队伍,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高职教育的发展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积极营造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从思想上扭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要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进一步认清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充分认识高职教育在培养高级技能人才方面的优势。高职教育的培养对象是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和知识与技术复合性的智能型人才,他们都是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也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这就需要我们扭转长期以来形成的重普教、轻职教,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技术,重知识、轻技能的思想倾向,要在全社会确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和“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从物质、精神、情感等方面建立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导向机制,大力宣传和表彰工人专家和技能标兵,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突出培养高技能型教师。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高技能人才,最关键的因素是师资水平。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不同于本科院校,它不仅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学术水平,更要有较强的职业能力。七部委文件中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许多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提出“要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各类职业院校教师职务评聘办法”,要求“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的时间到企业或生产一线进行实践,并作为教师提职晋级的必要条件”。政策的调整必将加快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建设。培养高技能教师,一是要鼓励、引导高职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和知识观;二是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修养,培养教师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情操;三是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培训,取得高级技能证书。
    3.千方百计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有良好的实训条件。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关键措施。高职教育是高成本教育,除了需要普通高等教育所需要的基本办学条件外,还需要建设与现代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实验、实习、实训设施。虽然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决定采用中央财政资金引导的方式,推动各地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但依然不能缓解相当部分的高职院校投入严重不足的现象,这也势必会严重影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现阶段高职教育要引入市场投资机制,多渠道、多方式筹措资金,但是绝不能削弱政府投入的主导地位,相反应该加强政府投人的主渠道作用。
   
学海网
 4.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努力推进高职课程改革。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社会和企业急需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智能型、技术型技术人才,这种培养目标带有强烈的职业性、针对性和实践性。高职教育只有与市场经济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充满生机活力。因此,高职课程要充分与经济发展及人才市场的需要相衔接。努力实现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的科学化与合理化。要根据企业及市场对职业和技术岗位所需求的职业来设置技能课程,根据职业技术课的要求开设必要的职业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要以“够用”为度,职业技术课以“必须”为原则,在职业性、实用性、针对性以及技艺性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高职教学的目的主要是教会学生劳动的技能和本领,因此在教学内容及课时的安排上,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课时数,使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体现在整个教育思想和整个教学计划中,体现在整个教学内容和训练环境中。
    5.积极促进产学研结合向高层次发展。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主要的模式是产学研密切结合,这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高职教育要求在教学上不仅要进行必要的文化基础、技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必须进行生产操作技能与技巧的培养和实践。前者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而后者则必须依靠在车间或实习实训工场对机器、仪器、工具等进行实习实践才能完成。要实现高职教育与企业锻炼的有效结合,高职院校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对本专业进行岗位能力的分析和全面素质教育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相关的课程设置、课程模式及考核方式,同时还要具备适应人才培养的场地和设备,选好或自编实用教材,搞好教学质量的监控。企业要对分配到岗的实习生进行岗位锻炼,对他们严格要求,精心培养。鼓励他们刻苦学习知识与技术,以展现自己的才智和技能,鞭策他们积极参加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活动,在工作实践中锻炼成长。与此同时,企业选拔出具备高技能人才素质与发展潜能的人员,进入高职院校进行专修或强化培训,高职院校能通过对企业选送人才的分析,确定培养目标和培训手段,针对企业的需求设计各种短期培训课程,完成强化培训任务。高职院校要重视科研工作,这是提升产学研结合层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在合作企业中发现、寻找科研的新突破口,或者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合作,这是高职院校贴近现实、贴近实际需要搞科研的必由之路。产学研的有机结合,高职院校借助企业的技术、设备、数据资料、人员,节约了大笔投资,实现了科研工作与现实需求的对接,既能促进教师跟上专业领域研究的动态,又能在科研过程中使知识和技术得到协调发展。
    6.以“双证书”制度为切入点,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在职业学院中大力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促进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结合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具体体现。为此,我们要着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要使学生毕业时既能获取毕业证书,又能获得一个或多个对学生就业有帮助的职业资格证书;二要加强主体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的相互沟通与衔接,使学生毕业时直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三要尽快提升目前毕业生的职业资格证书的等级水平。
 
[参考文献]
    [1]2002年国家软科学研究课题组.我国技术工人队伍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产业,2(905,(5).
    [2]杨河清,吴江.高技能人才培养之不足及对策[J].中国培训,2005,(2).
    [3]胡延华.在校企合作中实现高职院校的“虚拟经营”和弹性扩张[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5).
    [4]李志宏,吴爱华.坚持产学研结合,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4,(6).
    [5]彭丽华.加快培养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的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
    [6]翟向阳.论高职教育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J].职教论坛,2005,(6)。
    [7]杨雪芳.论技能人才的培养与职业教育改革[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3).
    [8]贾继海.也谈高技能人才培养及其模式[J].教育与职业, 2005,(20).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