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论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论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日期: 2009-1-6 15:36:08 浏览: 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王洪才

一、“内涵发展”原义:通过学校内部挖潜的扩张模式
    “内涵”与“外延”是逻辑学的一对范畴,原义指概念的两种基本属性。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概念的内涵是指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而概念的外延则是所指对象的范围。,’,我们所使用的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包括“内涵性发展”、“内涵型发展”和“内涵式发展”等各种用法)和“外延发展”(包括“外延性发展”、“外延型发展”和“外延式发展”等各种用法)都是从这里借用来的。在很大程度上,人们所说的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都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而没有给以精确的规定。
    最初人们使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学海网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偏小,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办学效益太低,不具有规模效益。当时衡量办学效益的主要指标是学校校均规模和生师比以及生均成本,研究表明这三者都很低。在此基础上一种发展思路产生了:高等教育应该扩大其内涵方式来获得发展,具体而言就是提高生师比,提高单位规模效益,从而降低生均成本。这在当时被普遍认为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即不增加多大的投入,即可使在校生规模获得很大提升。显然这种发展思路是与主张新建高校来增加招生规模的思路相对的,后者主张通过增加高校数量的方法被认为是扩大高等教育外延的方法,而前者在不增加高等学校数量情况下增加招生规模的方法则是增加高等教育内涵的方法。于是高等教育的内涵型与外延型发展概念就此提出。
    当时,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直接任务就是扩大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但在高等教育投入不能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如何来扩大招生规模呢?人们自然会想到能否通过学校挖潜来扩大招生。如果可行的话就会节省了大量的因新办学校而必须的巨额投资。研究结果也确实证明了我国高等学校提高办学规模还有很大的空间。于是高等教育的内涵型发展思路就此确定下来。.“内涵型发展”就是指在不增加高校数的情况下通过学校内部挖潜来扩大招生规模的发展形式,而“外延型发展”则指通过增加高校数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形式。可以说,“内涵型发展”一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直到90年代结束的发展主调,它与高等教育“稳步发展”的方针是一致的。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等学校开始了大扩招,短短的几年时间使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起来,高等学校开始人满为患。面对高校的巨型化趋势,许多高校在管理上都出现了严重不适应的状况。许多学校为了接纳新生,缓解校园紧张局面,不得不新辟校园,而多校区管理则成了很大的麻烦。面对这种状况,一些教育专家提出高等教育要改变发展思路,应该从“内涵型”转向“外延型”,以适应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的要求。[2]与此同时,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政策也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即今后高等教育重点发展高职层次,培养社会需要的大批应用技术人才。为了激活高职教育发展潜力,国家将高职学院的审批权下放到地方。大批民办高职院校也在这个时期诞生了。种种政策措施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路出现了重大调整,即从高等学校内部扩充挖潜的发展方式转向新建高等学校的方式,也即开始采纳外延式发展思路了。
    与此之后,大批新建高校特别是为数众多的高职院校、应用性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以及民办高等学校开始陆续出现。从这个现象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的内涵也发展了,即不再是过去单纯的国家办学了,而是增加许多新的办学成分,特别是民间力量办学的成分。高等学校的类型也增加了,出现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独立民间办学和公办与民办合作的二级学院以及与境外合作办学等形式,此外还有网络学院等。这确实使高等教育内涵丰富了许多,但这些都不属于“内涵型发展”范畴,而是“外延型发展”的表现。
    二、新时期内涵发展:以质量提高为核心的增长模型
    在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担心与日俱增。人们在怀疑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的发展是否真正值得。尽管社会上对高等教育质量上升还是下降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高等教育的师资质量上不去,办学质量就难以保证。对于大批新建院校而言,他们不仅存在师资短缺问题,而且大批教师都是新手,没有相应的工作经验积累,这无法让人们不但心它的质量。此时人们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看法更为理性化了,即认为高等教育发展不单纯是数量的扩大,还必然附带着质量的保障。而没有质量保证的发展是不可靠的,也是不可持续的。所以高等教育发展观开始从重视数量扩张转向重视质量提高上来。这一思想很快就成为了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为此,传统的“内涵型发展”与“外延型发展”的概念含义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今天,内涵型发展的主要意思就变成了以质量为主导的发展,以区别于为扩大规模为目标的数量式发展,而追求数量增长的办学思路是一种外延型的发展。
    现实中,人们对以数量为主导的发展思路颇多微词,人们把高等学校的招生腐败、高收费、乱收费等统统视为这种发展思路的结果。大家认为,因为要增加招生数量,所以各方面的控制都放松了,于是就出现了一定的混乱。这说明招生环节必须进行严格控制,人们对质量的关心必须受到关注。提高质量的思路就是进行办学资质评估,增加优质师资的教学投入,推行新的学生评教制度。这种与传统的重视数量、重视外在效益的发展思路不同,被认为是新的内涵型发展思路。新的发展思路就是重视教学质量,重视学校的内部效益。这实际上也是鼓励学校要炼好自己的内功,提升自己的办学品质,即充实自己的内涵。而与之相反的则是外延式发展。
    可见,这时人们关于“发展”的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发展”的内涵就是指数量的扩展,规模的扩大,包括总体规模的扩大和单位规模的扩大,以入学机会提供的总量作为发展的衡量指标。现在的“发展”明确提出了质量保证这一基本要求,注重学校办学品质的提高。“内涵型发展”概念就是把这一新的发展观作为自己的注释。
    当然,过去在谈论外延式发展或内涵式发展时并非完全没有照顾到质量因素。因为大家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即认为大学的办学质量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和办学经验的积累,而短期内的办学质量是不可靠的,因此通过老校挖潜的办法既提高了办学效益,又保证了质量。因此这是内涵型发展。这时的内涵型发展实质上是内在含量增加的意思,即在质量不变的条件,数量增加了,弥补了原来的含量不足的欠缺。而通过增加新的高校的发展道路一则需要高昂的投入,二则新的学校需要办学经验积累,因而质量无从保证,这种发展没有增加高等教育的内在品质,反而有淡化品质的嫌疑,而它仅仅是规模的扩大,办学效益和质量等内在成分没有增加,所以是一种外延式的发展。而在实际执行中,通过内部挖潜方式如果“失度”也会不伤及质量。
    今天,人们感到这种以数量增长为主导衡量指标的发展观念有重大的偏失,因为这种发展衡量的仅是“外在的”衡量,而缺少对“内在的”衡量,外在的指标只有数量指标,而无质量指标。所以这种发展仅仅反映规模扩大,不能反映规模扩大的结果如何,因而是一种“外延性”或“外表的”发展,如此就可以看出人们对“外延性发展”所持的否定态度。而人们所期望的“内涵型”发展是以一种以质量提升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自然而然,在这个时候,外延性的发展就不认为是一种理想型式的选择,只是一种方式或表现形式,而内涵性发展代表一种比较理想的发展型式,因此仍然用“内涵型发展”来指代。从“型”到“性”或“式”的概念字眼的少许变化代表了人们发展观的变化,即人们用来指代一定的理想类型的时候要冠以“型”,即表示“模型”的意思,当一种发展方式与人们期望有很大差异时则不用“型”来表示用采用更为中性的字眼来表示,如“外延性发展”、“外延式发展”,换言之,人们已不把这种发展方式作为追求目标。
   

学海网
可以看出,今天强调以质量为主导的发展是对过去以数量为主导的发展选择的纠正,但这并不意味着数量上停止增长,而是要以质量保证为前提的扩张,其实质就是反对盲目的数量扩张,反对把数量扩展作为绝对目标,要求在质量、规模、效益和速度之间实现均衡。可以说,新的内涵型发展概念指的是一种均衡、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三、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开始指向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
    从原则上说,没有人不同意高等教育发展要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如何达成这种发展状态。今天人们重新提出“适度发展”的概念来。这时的“适度”是针对前一时期的发展速度过快而言的。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认为适度是一个比较量,是以经济发展速度相比较的量,他提出了高等教育要适度超前于经济发展速度的原则,认为这是由教育发展具有周期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决定的。他同时还指出,“适度”不是一个绝对值,还必须以实际发展的结果进行调整。比如前一时期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太快,现在就应该降下来,因此不能笼统地说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要超前于经济发展速度,而是说总体上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要适度超前于经济发展速度,其中也包括在一定情况下要适度降低发展速度或可能低于经济发展速度。[3]总之,适度超前发展是一个总体原则,在具体运用时要根据发展状况进行调整。
    如此看来,把握适度超前原则需要高超的技巧,必须建立在对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基础上。然而要做这样的科学评价并非易事。
    除规模和速度难以科学判断和有效控制之外,人们感到真正困惑的是质量问题的判断。比如对于前一时期的超快速度的增长,许多人都认为质量出现了严重滑坡,但很难提出具有令人信服的证据。所以经常听到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认为是质量严重下降,一种则认为质量没有下降,甚至还有人认为质量提高了,而且他们都能够给出一定的例证来。现在关键的问题是缺乏一个客观的科学的统一的评价尺度,如果各种评判所采取的评价方式是不一样的,就难以达成共识。当然人们普遍认为教育质量与办学条件之间的变化直接相关。于是大家都非常重视办学的硬件条件评估。但必须指出,硬件条件只是一个基础条件,而不是根本的保障。而根本保障是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敬业精神,如此就需要一个有效的制度保障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化保障,才是高等教育真正的内在发展,也是高等教育根本发展。所以,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必须最终转移到制度建设和文化保障上来。
    但什么样的制度是最有效的呢?大学校园文化又应该怎么建设?这又是令人大为困惑的问题。我们日常制定的许多制度是难以操作的,或者在操作之后效果是非常差的,为什么?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这些制度缺乏认同+似乎这些制度纯粹是外在于人的,其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束缚人,于是在无形中形成于与制度的对立。而许多所谓的文化建设又流于表面,没有激发人们参与的内在动力,不能成为人们心灵的维系,这样的文化建设当然也是失败的。当文化建.设缺乏底蕴的时候,就不能为制度建设提供支撑,也不能成为制度执行的动力。我们认为,文化建设与制度建设必须是一体的,制度建设应当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文化使命,而文化建设则赋予制度建设以实质内涵,故而,制度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制度的灵魂。同时,不同学校应该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质,无疑,这个特质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需要创造的。而创造的主体首先应该是大学校长,当然也包括广大教师,特别是资深教授,这样才能形成一种风气。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校长必须是教育家,没有教育家的素养是难以完成文化创造这个任务的。因此,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最终呼唤的是教育家来办教育。
    什么是教育家?教育家是真正理解人、尊重人、知道如何教育人和培养人并具有成功的办学实践经验的人,因为只有他们才懂得什么样的制度才是对人的尊重,才能激发人的创造潜力,才能将人们团结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下。在这样的目标引导下,教育才能获得实质性的发展而不仅仅是数量的增长。因此,发展最终体现的是人的素质的提升,是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与实现,是达到自我与社会的和谐共处。这样的发展观才是持久的、健康的、科学的发展观。所以发展必须最终归结到一个字,即“人”的发展上,没有这个核心,一切发展都是外在的,都不是真正的。而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使高等教育发展实现内涵式的发展。
    高等教育要实现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必须从了解人的发展需求人手,了解教师的发展需求,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了解社会的发展需求,最后才能了解大学的发展需求,才可能最终创造出一套有效的制度来。大学校园文化的本质就是对人的发展需求的把握,就是对人的存在价值给以终极的关怀,从而使人们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个文化有机体的一部分。这个过程既是文化陶冶过程,也是大学成长发展过程,同时也是高等教育实现自我价值提升的过程。在其中,高等教育的内涵得以真正发展。
    无论是什么样形式的高等教育,其文化实质都是一样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的发展,不同形式的高等教育是人们对自身发展方式选择的不同,都是为了实现更有效的发展,都是为了寻找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都是为了实现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这些发展都只有在尊重主体性,即尊重人们的创造性自由的情况下才可能实现;而制度建设正是为了提供人们实现创造价值的条件和保障,而文化建设是为了给这种制度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使之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所以,高等教育发展必然依赖于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真正内涵。
    在当前,制度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处理好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及与受教育权利之间的关系,行政权力需要放弃落后的“官本位”思想,学术权力要建立在尊重学术权利的基础之上。但无论是学术权力还是行政权力,都必须尊重受教育者的权利,要将受教育者的发展放在中心位置。如果没有对受教育者权利的尊重,就不可能有对学术权利的真正尊重,同样也不可能产生行政权力的真正有效运作。目前各种考核制度越来越机械化、缺乏人性化,使人逐渐感受到主体性丧失,正在异化为外在目标的工具,从而创造性的激情也在消退,这已经成为大学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桎梏。因此,大学必须有一场精神的革命,实现从外在目标的重视向内在目标重视的回归,实现大学制度的重建和文化的更新。
    四、结语:内涵发展本质上是一种自主型发展
    我们看到,关于高等教育内涵型发展讨论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这个深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逐步接近高等教育发展本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内涵逐步显现出来,最终使高等教育发展的内涵得到了扩充。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越来越摆脱外在功利目标的束缚,逐渐向高等教育本质进行回归,即回归到发现人、发展人这个使命上来。发现人、发展人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自然也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本质。而实现这个回归必须以认识人为基础,以尊重人为目标。认识人是为了发现人,尊重人是为了发展人。这既是大学制度建设的逻辑,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灵魂。当大学真正确立了发现人和发展人的发展目标后,大学才真正实现了自主性的发展。这时高等教育也才能真正尊重自我发展的逻辑。这不仅是对高等教育发展内涵的重新定位,而且也是对高等教育发展内涵的重新发现。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815,1169.
[2]邬大光,高等教育应走外延式发展道路闭.求是,2003,(10).
[3]蒋建华.高等教育大众化应该做哪些相应的政策调整[N].中国教育报,2005-04—02:(3).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