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信息技术教育之我见

信息技术教育之我见

日期: 2010-7-14 11:04:16 浏览: 1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本文立足于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视野,浅析了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弊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可持续发展;人文精神;平衡发展
   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教育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使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与此同时,信息技术教育便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起来。但是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衡量其生命力大小的标准不在于其发展规模的大小,而在于其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从社会经济发展中得来的,它是指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增长、自然资源、生态平衡相协调,不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同时为后代人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当“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应用到教育中时,它的内涵正如教育学家叶圣陶所指出的那样“使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
   一、信息技术教育的功过反思
   1.信息技术的进步意义
   21世纪是信息社会的世纪,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应用等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信息技术教育正是培养学生的这方面能力。因此,各级各类学校掀起了一股“信息热”。信息技术始终关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强调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在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国际国内的时事动态、学术动态,使学生获取知识方式真正作到“与国际接轨”;信息技术教育改变了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单一的、僵化的教学形式,使枯燥、乏味的信息通过多媒体设备呈现出来,使教学信息更加直观,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信息技术教育的弊端
   ①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不准
   自从信息技术教育登陆中国,全国各地赞歌不断,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出巨资购买软、硬件设备。建设一系列多媒体教室、网络机房被写入了学校发展的宏伟蓝图中。因此,多媒体教室的档次成了学校标榜自己信息技术教育开展程度的唯一依据。但这些所谓的多媒体教室只不过是学校迎评、吹嘘的“黄牌”。多媒体真正应用于教育的意义并不显著,它只不过是教师“课堂搬家”的一个载体。
   ②机器易弱化人的潜能
   在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过度依赖于机器的现象屡见不鲜。机器固有的弊端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对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个数学运算题,我们需要得到的并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它的运算过程,但是有了计算机,学生能很快得到老师所需的答案。计算机是人类学习的辅助工具而不是替代品。在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中机器完全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弱化了人的潜能。久而久之学生就没有了自己的个性,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唯一有的只是机械式的思维。
   ③学生易淹没在大量无用的信息中
   互联网是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库,信息技术教育正是建立在这个资源库基础之上的。现在,因特网大约有1.5亿个网页,有五六百亿字。在搜索引擎中键入你所需查找的关键字,成千上万个相关信息便呈现在用户面前,但是由于网络信息爆炸式激增,造成了信息传递的无序性和失控现象,导致信息污染。但是由于学生自身知识层次的局限以及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学生鉴赏信息能力方向的缺乏,导致了学生在浩如烟海的知识面前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④媒体易疏远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传统的观点认为,媒体的出现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QQ、MSN、E-MAIL等的出现使人们很方便地与世界各地的人交流,从网络发展到现在这股“聊天热”只有上升没有下降的趋势。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门艺术、是个心灵交流的过程,它强调的是心理距离。人与人之间在交流过程中通过网络这个载体,人的态度、情绪、感情却在传输中所剩无几。学生长期通过网络与别人交流,就引发了一系列对学生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交流能力的思考。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与人交流能力是人最基本的一种能力,但是在当前信息技术教育中,媒体的广泛运用,对学生的交流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⑤教学质量评价方法不完善
   我国传统的教学流程是“教学+考试+评价”。信息技术教育也一样,还是紧紧地围绕着“应试教育”而转。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学生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背诵一大堆理论知识和术语上。结果培养了能熟练背诵ROM和RAM的区别却不能指出主机内哪个是显卡,哪个是网卡的高分低能型“人才”。
   二、原因简析
   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中,课堂教学过度依赖于技术上的创新,但教育的本质进步所需要的支撑不仅仅是这一点,它还需要深层次的文化支持与哲学上的理性思考。新近出台的信息技术课标中提到:“技术是人类文化财富的一种积极形式。任何技术在凝结一定的原理和方法,体现科学性的同时,都携带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一定的人文特征。技术课程不仅用技术内在的神秘感、创造性和独特力量吸引学生的参与,而且用技术所蕴藏的艺术感、文化性、道德责任打动学生的心灵。”
   目前,很多人包括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认为,课堂上只要运用了现代教学媒体,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改观。于是,教师逐渐出现了技术化的倾向,机器代替了教师。殊不知,将媒体应用到教学中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信息技术教育中,我们应该强调主体意识尽量避免技术与人文这一生态环境的平衡失调。
   所以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归根结底在于教育中过分强调了技术的作用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发展还很不成熟,而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尽量克服这些障碍,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1.对信息技术教育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信息技术教育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一个学校的信息化水平的确是学校现代化水平的标志,但是不是说盲目地运用了信息技术教育就能给教育带来天翻地覆的改变。
   2.崇尚科技与人文的平衡发展
   桑新民教授明确指出:“电化教育强调了学科的立足点是教育而不是技术,是人文而非科技”。因此,重视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人文色彩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已成为我国教育技术是否能占领“制高点”、切实承担起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之先头部队作用的关键所在。
   信息技术与人文因素是教育这个大环境中的两个最重要的成员,教育要得到发展,就必须首先使技术与人文这两个得到平衡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关照下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技术与人文是人类文明的左右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它们得到平衡发展,这样才能使双方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否则,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了空中楼阁、真正实现教育现代化成了一句空话。
   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是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教育的宗旨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新人才,所以在这种情形下,倡导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 杨威,史春秀,巩进生.信息技术教学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3
   [2] 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J].北京:教育研究,1997.3
   [3]彭绍东.信息技术教育学论纲[J].兰州:电化教育研究[J].2001年第10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