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蔡元培职业教育思想述评

蔡元培职业教育思想述评

日期: 2008-12-29 11:29:46 浏览: 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陈国平

    摘  要:作为民国政府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有关职业教育的论述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其职业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一、重视职业教育在解决人民生计问题方面的作用;二、论述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之间的关系问题;三、提出了发展职业教育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蔡元培;职业教育;思想
  
 
    论及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人们一般都较注重其大学教育思想,对其有关职业教育思想的论述不多。作为首任民国政府的教育总长,蔡元培对大学教育确实倾注了巨大的心血,并有多方面的精深论述面世。但正如职业教育作为近代新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可忽略一样,作为首任民国政府教育总长的蔡元培,也不可能不对事关国计民生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有较多的考虑.其有关职业教育的论述作为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其分析研究的必要。

学海网

    蔡元培有关职业教育的言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重视职业教育的作用;二、论述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三、提出了发展职业教育的具体思路。其有关职业教育的论述.直到现在仍有其强烈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
    一、重视职业教育在解决人民生计问题、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3月,蔡元培被任命为民国政府教育总长。上任伊始,他就发表了著名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主张民国教育应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为方针,并对上述“五育”的内涵作了详尽的说明.从而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关于教育价值取向问题的热烈讨论。同年7月,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在北京举行,讨论通过了民国教育宗旨,除世界观教育未被采纳外,蔡元培提出的其余四项主张均在颁布的民国教育宗旨中得到体现。
    实利主义教育思想最初产生于美国,后来盛行于欧洲,清末才传人中国。蔡元培在明确提出实利主义教育急需之理由时说:“今之世界,所恃以竞争者,不仅在武力,而犹在财力。于是有第二之隶属政治者,曰实利主义之教育,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其主张最力者,至以普通学术悉寓于树艺,烹饪,裁缝及金,木,土工之中。”“我国地宝不发,实业界之组织尚幼稚,人民失业者至多,而国甚贫。实利主义之教育,固亦当务之急者也。”①针对我国传统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实际,轻视生产劳动,忽视教给学生以谋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一严重弊端,蔡元培大力提倡实利主义教育,重视授予学生实际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加强自然科学和实用生产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毕业后能找到合适的工作,避免“毕业即失业”现象,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以达国富民强之目的。其实利主义教育的基本内涵,涉及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所以舒新城说:“民国元年,蔡元培发表新教育意见,其论实利主义一段,亦具职业教育性质。”②
    1904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取士制度。但封建传统的教育思想仍然占据着社会的主流,读书做官论在短时间内无法消除。民国初年,知识青年群以投身政界为荣,时法政学校遍于都市。据黄炎培的调查,当时仅江苏江宁、苏州、上海、镇江、清江五地,攻读法政学校的学生就达4742人;而同期江苏省实业学校仅新增5所,实招学生359人,仅为法政学校学生数的7%。③针对这种风气,蔡元培多次撰文,发表演说,抨击以投身政界为荣的社会风气。他认为,共和国民以自治为天职.故多致力于实业,而厌薄官僚。④民国政府成立一年多,并未改变封建王朝读书做官的流弊,“全国中稍有知识者,乃群以政界为荣,法政学校遍于都市,大率以速成为的。”对此现象,蔡元培“叹息痛恨于此”。⑤池呼吁人们要转变观念,破除陋习。他在考察浙江余姚汝湖乙种农学校时,欣然为之写记,说,余姚汝湖农学校“是诚吾所望于全国同胞者矣。”他认为,“乙种农学校,虽未足以光大学理,而应用学理以改良实业,则得以是为初桄。以视彼设立法政速成科者,度量之相越,岂不远与?”⑥他认为,世界优强之国,“国民相率趋实业而避官僚。今欲挽救吾国之弊,亦惟趋重实业而避官僚而已。”⑦而要人们趋重实业而避官僚.唯有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实业界所需人才。他说:“英国以工商立国,而工商以学为根据。”“英国工商业发达,正由工商教育而来。”⑧他认为职业教育有两个主要功能,“一方为人计,曰以供青年谋生之急也;一方又为事计,曰以供社会分业之所需也。”⑨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问题是“生计维艰”问题,也即失业问题。而解决失业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发展职业教育。他说:“我国大多数的人,都是想求职业的,或者是已经取得了职业.而没有本领去做。另一方面,是有事而找不到适当的人去做。”那么,如何消除这种“有人无事做,有事无人做”,“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结构性失业现象呢?“这便需要职业教育,去教给他们本领。”⑩1931年3月,作为中华职业教育社专家会议主席,蔡元培联合42人发表《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宣言》中说:“我国新式工业.方具萌芽。……  工厂职工,年轻气盛,思想既易转移.迨年事较长,积习稍深,又复多暮气,工作效能减退,即生产数量,无望增加。正其思想,改其环境,凡所以杜绝乱源。裨益产业,实为目前当务之急。”如何解决上述问题,蔡元培等人认为.“惟职业教育是赖”。在这里,蔡元培将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途径.由此可见蔡元培对职业教育的重视。
    由于教育资源的贫乏.中国的职业教育除了在发展实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外,还承担着分流毕业生,为高一级学校减轻升学压力的重要任务。民国初创时期.教育出现了蔡元培称之为“恐慌”和“危机”的局面。他说:“恐慌维何?在高小学生毕业后.不能悉人中学。……  有志人中学之人,数亦不鲜。奈何中学招生,限于定额,不能悉数容纳.其招考额与投考人数,如十与二之比例。于是有志上进而不克获选者,势必一而再、再而三而往投考,使青年有为之士,光阴坐废,志愿消磨。”(12)“我国所有之高等学校,决不能尽容一切之中学毕业生;所有之中等学校,又不能尽容一切之小学毕业生。凡毕业生之不能入较高学校者,既屡投考而无效,势不得不别觅职业以自赡。然校中所习.并无专门技术,又自负其学业之资格,不再肯从事于劳工,竞人政治界,其次则人商业,此两者决不能容多人。其得者既以无娱之地位自荒,而不得者遂以闲散,甚且因闲散而堕落。于是学生之信用失,学校之信用亦渐失。为父兄者将不免视学校为畏途矣!”(13)“许多学校毕业生,到处奔走谋事;而许多创办之社会事业,又在在需人。如此学不济用,所学又非所用,此实中国教育前途之一大危机也”。(14)蔡元培严厉抨击这种人人都往普通教育一条道上走,使升学之途人满为患,而实业界又找不到合适的技术人才的现象,他说:“如此兴学,与前清科举无异。”(15)由于教育效果不佳,社会上就会对学校产生不信任之心。“学校不为社会所信任,教育经费将因此而减少。长此以往,其恐慌将何所底止耶?”(16)追究这“恐慌”的根源,就在于“高等教育之缺乏”和“实业教育之缺乏,致中学毕业生不能应社会上之用。”(17)那么,如何克服这种弊端呢?蔡元培认为,唯有“提倡职业教育以救之”;(18)“为中学生筹救济,当注重职业教育。”(19)也就是说,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使学生在校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学生未来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优势,才能减轻高级中学、大学的升学压力,从而避免社会上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学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浪费现象。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大面积扩招,高等教育已出现大众化趋势。但从劳动力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当前社会上最紧缺的人才是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级蓝领。而培养高级蓝领的任务,只可能由职业技术学校承担。今天重温蔡元培有关要重视职业教育的作用的言论,对我们消除当前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要给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具体阐述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问题
    清末虽废除了科举取士制度,但长期留存在人们心中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错误观念不可能随着清政府的灭亡而消除。在人们心中,读普通中学,考上大学,找一份体面的工作,进入上流社会,一直是莘莘学子孜孜以求的目标。而以就业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基本杜绝?了升学一读大学一进入劳心者行列的通途,引发社会一些人对职业教育看法的偏颇,在所难免。作为西方近代大工业的产物,职业教育在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民国初期的社会里,不被人们所重视和接纳,是很自然的事情。作为民国初年教育政策的主要拟定者,蔡元培深知破除人们思想观念中的偏见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而确立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宣传职业教育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人们认识到,和其他类型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只是教育形式和类别的差别,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则是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更是教育政策制订者面临的艰巨任务。为此,蔡元培在各种场合分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认为各种教育只是类型上的不同,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它们有其各自的教学体系和培养目标;在学制上,它们也应各成系统,做到分工明确,这样才能保证各自的教学计划的完成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首先,他认为教育只有类别形式上的差别,而无高低贵贱之分。他说:“吾国自古以来,职业观念错误,以致埋没人才。要知职业,无贵贱大小,都为平等。有利于人群者.即为正当职业。”圆“人生之目的,为尽义务而来。每人必有一定职务,必做一番事业,此谓之职业。而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差,要求其适耳。”@既然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差,那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也只是教育类别和形式上的差别,并无价值上的高下之分。这种同存共荣的情况,和物质世界由不同的原子构成,生物世界由不同的细胞构成才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原理是一样的。蔡元培说:“物体之存在.决非恃有一二特殊之原子吸收一切,而在其各各原子有同等之价值;生物之发展,决非恃有一二优异之细胞突进无前,而在其各各细胞有同等之能力。人类之于世界,何独不然。近世哲人,有鉴于此.是以孽孳于教育之普及。义务教育也,职业教育也,通俗教育也,方今号为文明之民族者.迨无不实施之,而且日筹所以扩张之。”(22)
    其次,他具体分析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虽然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在价值上同等重要,但既然是不同类别的教育,毕竟有所不同。这突出地表现在各自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那就是普通教育以升学为主。职业教育以就业为主。民国教育初创时期,因教育资源的有限,以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纳于一中学内,是迫不得已之举,是可以理解的。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分工细化,教育类别、形式出现多元,乃是时代社会发展所趋。蔡元培认为,中等教育应该有三个功能:—、教授高于小学教科之普通学;二、应用于职业之能力培养;三、作为高等教育之预备。(23)在民国教育初创时期,可以以一机关兼种种之作用。但随着社会分工的日趋明显,各教育类型的教学目标也:呈现不同.牵涉到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的没置,师资的配备,实习器械的添办,等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日益明显,这时职业教育宜从普通中学分离出来,单独设立职业学校以实施之。蔡元培说:“中学校当纯然为高等普通教育之机关,俟有延长义务教育之能力,则可与今日之小学教育冶而为。其应用于职业之作用,悉让渚职业教育。……如是,则蹊径分明,而生徒之日力不致靡费矣。”(24)普通中学“应以升学为唯—之方针.无须谋及职业。”(25)他说,在普通中学中参人职业科目.“仍嫌凌杂,而难得实益。莫如多设与高等小学或中学同等之农工学校,使无力升学急图谋事之青年.受职业教育有技能之修养也。”(26)他用建造房子来比喻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他说:“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显有分别:职业教育好像一所房子,内分教室、寝室等,有各别的用处;普通教育则像一所房屋的地基,有了地基,便可把楼台亭阁等建筑起来。故职业教育所注重的,是专门的技能或知识。”(27)也就是说,普通教育是打基础的.而职业教育是分专业,讲技能的。
    第三,他不赞同不顾当时中国具体国情.中学实施美国中学综合制的做法。上世纪20年代.全国上下掀起—了研究学制的高潮。当时留美归国的学者一致认为,中国的学制改革应师法美国.中学应实行综合中学制。对此.蔡元培深不以为然。1921年2月,他在《对于师范生的希望》一文里,针对一些学者提出要在普通中学采用选科制的论述,说:“普通教育不能行选科制,只可采用选科精神。”(28)同月,又发表《何谓文化》。文中说:“我们中等教育,本分两系:一是中学校.专为毕业后再受高等教育而设;一是甲种实业学校,专为受中等教育后即谋职业者而设。  有一种教育家,遂想在中学里面加职业教育,不知中等的职业教育,自可在甲种实业学校中增加科目.改良教授法,初不必破坏中学本体。”(29)1922年2月,他又发表《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所议决之学制系统草案评》,(30)再次对实行综合中学制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1922年11月,北洋政府以大总统的名义公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正式在中学实行综合中学制。后来的实践证明。蔡元培对实施综合中学制持不同看法是正确的。实施综合中学制后,职业教育办学效果普遍不佳,、在实行综合中学制的学校,同处一校的职业教育学生普遍受刊轻视,几乎成了校园中的“二等公民”:职业科、职业班因其附设,往往设备简陋.经费奇缺,成为学校中的冷角和差生收容所。而且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师范教育汇于一校,由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各不相同,容易使三者水平都有所下降。(31)朱家骅评论当时中学采用综合制的弊端时说:“按诸实际,中学生对于职业技能,既未有充分之培养,对于师范学科,既未有专业之训练,而其本身所应注重之基本学科,又不能严格教学,学业程度因之日益降低.以致升学、谋生、任教均无所当。”(32)当时的国联教育考察团来华考察后,也认为“壬戌学制”中美国式的综合中学制不适合中国国情。(33)32年底,综合中学制终因难以为继而宣告结束。历史的经验证明,那种不顾国情,一味学习国外先进而死搬硬套的教条做法,是注定要失败的。蔡元培有关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相互关系以及在教育体系中的定位、作用的论述,事实证明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当时在全国职业教育界也轰轰烈烈地组织过有关综合中学的讨论,很多职业学校还开办了很多所谓的综合中学班,但实践证明,由于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违背.这些所谓的综合中学班的办学质量普遍不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比不过纯职业班的学生.因而在劳动力市场失去了竞争优势;高考又无法和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升学率不高,这些所谓的综合中学后来都销声匿迹,淡出了历史舞台。今天重温蔡元培有关职业教育和普通中学分工不同的论述,能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任何教育制度、教育思想的引进,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国情,生吞活剥,死搬硬套,只能招致失败。
学海网
    三、提出了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具体措施
    由于传统封建思想的流弊.民国政府虽然在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上制定了许多政策法规,但人们的思想观念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职业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被社会认可,沦为事实上的“二流教育”,以致出现学生“毕业即失业”.“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社会上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的教育恐慌现象。
    针对当时职业教育办学现状,蔡元培就如何健康而稳妥地发展职业教育提出了许多中肯、具体而又可行的建议和意见。
    1.必须转变人们从科举时代所遗传下来的封建思想观念。蔡元培认为,确立职业教育在学制中的地位,仅仅是在制度层面上解决了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归属问题。仅仅靠确立制度就想扫除人们心中几千年所遗传下来的读书做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至于人的传统思想观念,是远远不够的。这里需要舆论的正确引导,尤其要从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人手。那种以为只要确立了职业教育在学制中的归属问题就万事大吉的想法,只是想当然而已。他说:“有为从学制上图救济者,然使科举,时代所遗传之虚荣心,不从根本上拔除之,亦尚无济于事。”(34)要通过引导,使人们认识到,进职业学校,经过几年的学习和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毕业后能顺利就业,是社会、经济、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教育资源有限,高一级学校无法容纳更多毕业生的大环境下,从小学读书一直升到大学,毕竟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做到。蔡元培说:“从前人以为从小学、中学升到大学是正途,在各级职业学校用功是异途;现在要改为学职科是正途,而被挑选出来受大学教育的,才是异途。”(35)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必然是金字塔型的,必然需要更多有一技之长的职业学校毕业生,而不可能人人都进大学研究学问.做精深研究。
    2.要通过美感教育,培养学生对职业的兴趣。蔡元培认为,职业学校要通过美感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对职业的兴趣。他说:职业教育“更有二事为教育界所万不可忽者。一为养成学生自动的研究学术之兴趣,一为提倡其对于自然界或人造物之美感。”(36)他认为,学生如果对自己所学专业产生丁兴趣,毕业后就能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安心工作,不致见异思迁,随意换岗;有了高尚之美感,则职业以外,便有精神上的寄托,不致内心空虚,自放于闲散。(37)
    3.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要明确,要以适应和满足社会需要为根本目标。蔡元培认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其培养的学生,要学以致用,有较强的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为此,他提出“学校社会化”、“教育职业化”的命题。所谓学校社会化和教育职业化.就是说职业学校要以适应社会满足社会需求为根本目标,其培养的学生应能适应社会当时的情形,满足社会对其的需求。职业教育要以学生未来就业为导向,在校时要加强对学生职业兴趣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都要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服务。蔡元培说:“现在的学校教育,书本上空话太多,实际上作事作人的训练太少,所以学生到社会上,多不能适应环境。”(38)如何扭转这种状况呢?他说:“现在解决的办法,要使学校社会化。”(39)“今后须于职业教育特加注意,使学校教育可与社会需要适合。”(40)“今后在个人方面,固应以养成国家人才为前提;而学以济用,尤为供应社会需要所必须注意者。”(41)他要人们“注意教育职业化”问题。1931.年6月,他在《谈今后的教育方针》一文中说:“总之,今后之教育方针,均以养成职业化、增加国民生产为一贯的精神。”(42)同年8月,他在江苏省教育厅欢迎会上发表演说,说:“中国现在不能造就由小学升到大学之学生,必定要中学、小学职业化。”(43)他要求办职业教育的人特别要注意两点:“(一)学生在学校毕业后,是不是具有担当职业的能力? (二)受教育的人是否能够得到职业?”(44)他说:“现在因学校的学生与职业界的需求不相应.彼方人才无用,他方有事无人。所以办职业教育,要能应社会的需要。”(45)
    4.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要合理。要增加实习时间,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当时设置的职业学校.由于师资、教材、场地、器械等方面的限制.学生的实习时间很少,动手能力很弱,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很难体现,从而导致职业学校毕业生在社会上的美誉度不高。蔡元培对此情况深感痛心。 1916年12月,他在杭州参观实业学校时.看到学校的教材“殊无异普通学教本”,“且实习时间.每周只16小时,毋乃太少。”(46)职业学校以培养学生就业为其根本办学方针,而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弱,是评判其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根本所在。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在劳动力市场缺乏竞争优势,无法体现职业教育的办学特点,职业学校也就失去了办学的根基。要改变学生动手能力弱的状况.就必须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上加以改革,大幅度增加学生在校的实习时间。蔡元培认为增加学生实习时间,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其劳动力市场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他说:欧洲“中等农工实习学校,则大率半日听课,半日作工,其作工时间无论何等垢秽,何等劳苦,皆与普通农工一律。”(47)而反观我国之农工职业学校,“每周实习十余时,间而又毫不切实者。故离校以后,即能与普通农工共同操作,而又不能以其所得之学识.徐图改良。”(48)“两两比较.相差未免太远矣”。(49)所以.他认为,我国的实业学校应该学习西方.增加学生实习时间,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他说:“农业学校学生,当知农业为平民的而非贵族的.实践的而非理论的,进化的而非保守的。故学生在校时,当注重实习,留意普通农人之习惯,庶毕业后得实地施行,而不致以农商部或各省实业厅为归宿。”(50)
    5.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和宏观层面上的调控。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传统思想影响的国家里,仅靠民间自发的力量,教育界和实业界的联合就想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历史经验证明,缺乏政府政策的强力扶持和宏观层面上的调控,职业教育的发展必将步履维艰。1930年中华职业教育社上海职业指导所对委托介绍职业者共2872人进行调查,发现有国内大学毕业的730人,国外大学毕业的133人。(51)大学毕业生就业发生如此之困难,而职业界需求的一技一能之专精人才,却辗转难求。这部分原因,即是当时的政府对教育缺乏有力调控。作为中华职业教育社专家会议主席,蔡元培联合当时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共 42人,于1931年2月发表《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认为当前教育有5大严重问题急需解决。 (1)普通教育过于发达,社会失业者日众;(2)民众实业救济之困难;(3)急需人才促进工业发展: (4)轻视女子教育;(5)占全国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农业人口急需实施教育。蔡元培等人认为.“以上五端,皆为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之严重问题。欲谋解决,固不能专赖一方。而扼要之图,确惟职业教育是赖。”(52)而当时的职业教育又是什么样的一种状况呢?“依教育部最近统计,全国中学一千一百三十九所,内职业学校一百四十九所,仅占百分之十三;全国中学学生二十三万四千八百十——人,内职业学校学生一万六千六百四十一人.仅占百分之七。需要供给,相悬至此,无惑乎求事者未能得事,求才者坐叹无才。”(53)为此,他们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对普通教育进行宏观调控等方面提出14条建议。他们呼吁当时国民政府,在最短时间内,采取强有力措施,对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进行宏观调控,从政策法规上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14条建议详尽丽又具体地分析了当时职业教育的现状,提出了既符合国情,又极具操作性的措施。故14条建议——出台,即受到全国教育界同仁的普遍好评。当时的国民政府也非常重视蔡元培等人的建议,1931年8月即颁发通令.要求各省依据各自状况,大力兴办职业学校,并决定从该年起,在所有普通中学一律开设职业教育课程或职业科,凡地方县立中学,总方向皆应改组为职业学校或农村师范学校,凡县市地方政府筹办之普通中学及私人呈请筹办之普通中学,一概劝其改办职业学校。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职业学校法》,将职业学校从:普通中学划出.自成独立系统。1933年3月,当时的教育部又颁布《职业学校规程》。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对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发展职业学校的数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在蔡元培等人的强烈建议下,在国民政府强有力政策的推动和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下.从 1928年到抗战前夕的1936年度,全国职业学校在短短的8年间增加两倍以上,学生数增加了近两倍半;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的比例也由1928年的16.5%增加到1936年的25.1%。(54)国民政府抗战前制定的《职业学校设置顾问委员会办法》及《职业学校与建设机关协作大纲》,其基本内容也参考和汲取了蔡元培等人14条建议的主要内容。
蔡元培职业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思想宝库里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重温蔡元培先生有关职业教育的论述,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温故而知新,加强对蔡元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研究,对推动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仍大有裨益。
 
    注释:
    ①对于新教育之意见.蔡元培全集(以下简称《全集》)第二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以下注释,如出同书,不再注明出处,只标卷数和页码),第9—10页.
    ②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第205页.商务印书馆,1936年.
    ③黄炎培.教育前途危险之现象.《黄炎培教育文集》第一卷.第22—25页.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3月.
    ④⑤⑥余姚汝湖乙种农学校记.《全集》第二卷,第 287—288页.
    ⑦在浦东中学演说词.《全集》第二卷.第236页.
    ⑧在留英学生退敖兴学会及留英工商学共建会上的演说词.《全集》第五卷.第248—251页.
    ⑨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全集》第三卷.第24页.
    ⑩中华职业教育社第十一届社员大会开会词.《全集》第六卷.第526页.
    (11)(51)(52)(53)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全集》第七卷.第32— 37页.
    (12)(15)(16)(17)(19)(46)(49)教育界之恐慌及救济办法—在江苏省教育会演说词.《全集》第二卷.第482—487页.
    (13)(18)(34)(47)(48)在直隶省定县中学的演说.《全集》第三卷.第54—56页
    (14)(38)对《确定教育设施趋向案》说明.《全集》第七卷.第 109页.
    (19)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学术演说词.《全集》第七卷.第 4l页.
    (20)在苏州中学演说词.《全集》第七卷.第243页.
    (21)世界杜缘起.《全集》第二卷.第361页.
    (22)(23)(24)一九OO年以来教育之进步.《全集》第二卷.第 369—370页.
    (25)在南开学校全校欢迎会上的演说词.《全集》第三卷.第85—87页.
    (26)(36)(40)对大公报记者谈话.《全集》第三卷.第35—37页.
    (27)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在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等校欢迎会的演说词.《全集》第四卷.第258—265页.
    (28)对于师范生的希望.《全集》第四卷.第329—331页.
    (29)何谓文化.《全集》第四卷.第289—298页.
    (30)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所议决之学制系统草案评.《全集》第四卷.笫554—555页.
    (31)李华兴.民国教育史.第685页.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年8月.
    (32)包遵彭,李定一,吴相湘.中国近代史论丛.第二辑第六册.第14—15页.
    (33)国联教育考察团著.国立编译馆译.中国教育之改进,国立编译馆1932年版。第102页.124页.
    (35)(37)(41)关于青年教育问题的谈话.《全集》第七卷.第 516—519页.
    (39)对《确定教育设施趋向案}说明.《全集》第七卷.第 109页.
    (42)谈今后的教育方针.《全集》第七卷.第111页.
    (43)在江苏省教育厅欢迎会上的演说.《全集》第七卷.第 177页.
    (44)(45)中华全国职业教育讨论会开会词.《全集》第六卷.第528—529页.
    (50)游保定日记.《全集》第三卷.笫226—227页.
    (54)孙邦定.六十年来的中国教育.正中书局.1971年.第 484页.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