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职教育学制改革的影响及对策

高职教育学制改革的影响及对策

日期: 2008-12-28 10:25:43 浏览: 1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黄静波 姜振鹏

摘  要:高职教育两年制学制改革问题已进入议事日程,这项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对高职院校的准确定位、教育教学、招生就业、办学体制和管理工作等方面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它意味着高职教育新一轮的巨大变革已经来临。

    关键词:高职学制改革;影响;对策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但是由于起步较晚,近年来又超常规发展,其体系构建尚未成熟与完善,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学制改革也就势在必然。教育部去年初提出了《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进行高等职业教育两年制学制改革,加快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要把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由三年逐步过渡为两年”。《意见》揭开了我国高职教育学制改革的序幕。前些时候,教育部等七部委又一次联合发文重申了这一点。

学海网
高职教育两年制学制改革问题必须排上议事日程了。这项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对高职院校的准确定位、教育教学、招生就业、办学体制和管理工作等方方面面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它意味着高职教育新一轮的巨大变革已经来临。

 

    一、积极稳妥地实施学制改革

    学制改革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实施中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才能取得好的改革成效。

    所谓积极,就是要正确理解和认识高职学制改革的背景和动因,并以积极的态度贯彻、执行教育部的《意见》要求。从去年秋季入学新生开始,即可对某些条件成熟的专业实施学制改革,并明确目标,在3—5年内,逐步过渡到以两年制为主。我们认为以下这些情况和专业可以先行改制:中、高职相衔接,对口招生的专业;就业岗位比较明确、专业定向性较强的专业;技能要求比较单一、复合程度不高的专业;产教结合、实行“订单式”培养的专业;经济欠发达地区,急需“短、平、快”地培养人才的专业;涉农类一产大部分专业和三产文科类大部分专业。

    所谓稳妥,就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高职学制改革,坚持实事求是,不搞一刀切。适宜实行两年制的专业,可以很快进行“三改二”;不宜实行两年制的专业仍维持三年制,如卫生类、航海类以及某些需较长时间熏陶、浸润的艺术类专业和复合程度较高、岗位针对性不强的某些宽口径类专业。学校在进行学制改革时,要根据社会需求与用人要求广泛深入进行社会行业调研,具体分析、科学论证。不同的职业岗位,其应用技能要求与专业知识要求是不同的,所需的教学周期也必然不同。有些专业还可以进行试点,一段时间内可以允许同一专业二、三年两种学制并存,以等待社会和实践的检验。

    学制的多样性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反映了职业教育在满足多元、多样和多变的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时,所必须具备的内部结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学制要满足多元办学主体的多种需求,满足劳务市场不同岗位的需求。高职教育的学制改革一是要符合教育规律,二是要符合社会对高职人才的多元化与多样化的.要求,三是要考虑学生与家长的多样化要求,四是要考虑社会与个体对可持续教育、学习的要求。

    高职教育学制二、三年并存,以两年制为主,是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法》中规定的专科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的规定的,也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同层次学历教育的学制相吻合。因此,应积极稳妥地进行我国高职教育的学制改革。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学制改革的核心

    学制是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但也应当看到,学制不是实质性问题,核心在于根据

 培养目标设计培养方案,确定课程设置,选择教学内容。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必须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本位的指导思想。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要以“双证书”制为构架.在知识、能力、素质的三维空间来考虑.把学做人与学技能结合起来。为此,课程与培养方案的开发必须摒弃原有的学科体系,突出职业性及能力培养.与岗位相关的课程有所为,与岗位不相关的有所不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能取得毕业证书外,应该同时还能拿到一个或几个技能资格证书,使自己具备第一岗位的任职能力,又具备转换岗位的适应能力。双证书是实用性、技能性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和证明。

    课程与培养方案的开发,要在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基础上,从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明确一般专业能力和核心专业能力,并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形成专业领域的课程体系:培养方案要体现相关职业资格的要求,以使学生毕业时确实具有相应的上岗能力,并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培养方案要由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的专业咨询委员会组织开发。

    两年制高职教学的安排可采用“1.5十0.5”的模式.前三学期进行公共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的教学,第四学期主要安排岗位实训和企业实习,并要求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应的培训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 (一般应为中级工证书)。

    学制改革后,必须对原有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课程设置要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特别要围绕核心能力进行优化衔接、定向选择、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课程的整合应本着强化能力、优化体系、合理组合、尊重认知规律、缩减课时的原则。值得一提的是.在学制改革的实践中,要继承和发扬在以往教改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综合化、模块化、小型化、活页化”等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

   

学海网
 课程的内容要关注专业的技术发展及相关技能的改进,主动纳入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克服专业教学存在的内容陈旧、更新缓慢、不能适应企业需要的弊端,使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处于相对稳定和不断更新的交互状态之中。

    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实施订单式教学,产学研结合;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是学制缩短后提高高职教育效率的根本途径。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是其区别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本质属性。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二者不可分割。新的教学模式要有新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探索、推广新的教学方法,必须首先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

    对于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国内外已经做了大量的和有益的探索,如流行于北美、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CBE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 MES模式以及在我国职教中广泛采用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等。

    值得指出的是,在高职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结合中国国情,针对两年制高职教育特点,“订单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而且将成为符合两年制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和社会要求的一种有效的高职教学模式。

    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实践证明,如理论一实践融合教学法、行为导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观察讲学法等一些教学方法,体现了高职教学的特色.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是行之有效的。

    为适应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结合学生的特点,高职教育的教学策略应是“项目导人,先会后懂,教学实训一体化”。要把岗位(群)技能与技术范畴的内容和序列,科学地排列、组合,构建突出技能训练与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如“一条主线,三个层面”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条主线”是指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二个层面”是指基本技能训练(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专项技能训练(在校内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岗位综合应用能力训练(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三个层面之间相互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与支撑,后者是前者的提高与发展。

 

    三、学制改革的影响及对策

    学制缩短可能带来的问题:

    (1)学制的缩短带来厂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定位和办学理念进行再认识的问题、

     (2)学制的缩短,对办学规模已基本到位的院校,势必带来招生、就业的大进大出,特别是在三年制向两年制过渡阶段,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会有一定的困难,甚至一段时间内可能出现毕业生就业率的下降。

    (3)学制的缩短,必须对原有的培养过程、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考核标准作重大的调整和改革。

    (4)学制的缩短,会导致一些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趋于高度集中,出现“教学高峰”,这与学校目前现有的教学资源不适应。

    (5)学制的缩短,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的调整,势必遇到与现有师资队伍结构不适应的矛盾,预计近三分之一的教师要改上新课,部分教师可能面临改行的选择。

    (6)学制的缩短,实践教学比例的提高,势必将提高生均教学成本。

    (7)学制的缩短,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能、转岗能力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是否会带来负面影响,不能回避。

    (8)学制的缩短,学生在校时间减少一年,学生中的党建工作难度加大。

    (9)学制缩短后,如何解决职教、普教的渗透、沟通,如何满足部分学生家长“专升本”的要求,需有新的举措。

    (10)政策指令性课程学时数将难以保证。

    凡此种种,不容回避,我们都必须实事求是地积极采取措施,做好充分的应对。首先要更新观念,正确定位。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加快高等教育类型结构调整的步伐,将高等教育明确划分为实施学术教育与工程教育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和实施技术教育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两大类型;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职教类型和职教类型中的高等层次,要充分发挥其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叠加优势和龙头作用,更新教育观念,准确把握培养目标,在“技术型人才”认识的基础上“拓展”与“下移”。所谓拓展,是指结合国情,以就业为导向,更要注意向技术型与技能型的“重叠带”人才培养延伸;所谓下移,是指眼睛向下,突出毕业生就业的应用性岗位的高技能与相关知识.毕业生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其次就是要改革课程体系、教育内容,突出职业技能与能力的培养,这是学制缩短后保证高职教育质量的核心。高职教育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考核不应是单纯的操作技术考核,也不等同于技术等级考核,它是高职培养目标的细分化与具体化,是注入现代职教元素和承载教育观念更新的物质载体;它既是对教师执行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标的全面测试,也是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操作技术的全面鉴定。因此.不仅要培养考核专业操作技能,更要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生产设计能力,谋业创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策划、营销、公关等能力。学制缩短后职业技能水平不但不能降低相反还要加强,职业能力培养与考核的形式与方法也应进行相应的变革。如何使技能考核真正反映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呢?我们设想,与现代高等教育相适应的技能考核的考场应该是一个开放性的考场,类似于或接近于生产、工作现场,甚至可以在用人单位的生产工作现场进行,在其中可以设置具体的现实情景和实际问题,需要通过动手操作、分析综合或答辩来完成的.考试或考核的过程就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再次是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实施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优化教学过程,这是学制缩短后提高高职教育效率的有效途径。对于实行学制改革后的高职教育,如何在总学时减少的情况下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继续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开门办学路子,并且积极探索其在新形势下的办学模式,由原来不定型的、不系统的、松散型的零星探索和局部尝试,逐步向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和紧密型合作方向整体推进。前面提到的订单式教学模式就是这一模式的具体体现。企业和行业参与办学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应该的且必须的。今后,除了继续鼓励大、中型企业参与办好包括高职在内的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作为长远发展导向之外,建议省辖市可以采取建立行业教学委员会等方法,吸引企业代表直接参与课程和教材建设,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同时从中获取科技发展的前沿信息,从而形成企业“下订单”,学校“开菜单”,学生“来买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另外科学引导,积极扶持,加强管理,规范发展,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特别是“双师型”师资和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也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的关键。

    社会呼唤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责无旁贷,高职教育学制改革是大势所趋。我们应当抓住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有利时机,本着积极、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敢于实践,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作出贡献。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