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论高职院校在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比较优势

论高职院校在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比较优势

日期: 2010-6-11 11:06:33 浏览: 1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有赖于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不仅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高职院校在农民职业教育的培训方面能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在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体系;高职;比较优势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贯彻落实“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的具体体现,是加快地区发展,实施富民强省、富民强县、富民强镇和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既是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劳动力的需求,构建农村职业教育体系,通过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培育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农民。
   高职教育横跨高教和职教两大系统,它既是实现高教大众化的主要力量,又是职教的中坚力量,居于职教的高级层次。不仅在新农村建设中占有地位,而且高职院校在农民职业教育的培训方面能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在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一、相比基础教育,高职院校提供的是农民急为所需的职业技术教育。基础教育对提高农民基本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基石”阶段。但是农民享受了九年义务教育甚至再加上三年高中教育,并不能使之具备直接服务于工业和农业的生产技能,而现在每年新增的1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主要是在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结束后,中断继续教育的年轻学生,这1000万新劳动力的转移成为整个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程的“当务之急”。这部分劳动力要想成为“有用的”“可直接转移的”劳动力,接受进一步的职业教育成为必需。当然我们可以通过在基础教育中加入职业教育内容,而使其不完全游离“职业”教育之外,但是,不可否认这种职业教育不仅是初级的,而且很可能在整个繁重的基础教育阶段被“隐性吞噬”;这种初级的、不完全的职业教育,远不能满足现代劳动力就业的需要,他们只可能在社会进一步发展中被迅速淘汰。所以,基础教育的职业发展方向在于接受系统的职业技术教育,在职业院校中接受完整的职业培训。
   二 相比成人教育,高职院校更能主动适应市场需要,确保培训质量。成人教育是新农民培训的主体,具备成本小、覆盖面广的特点,但是成人教育受到师资力量和办学资源的制约,在农民教育培训中仅能提供短期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的培训。而就目前中国成人教育的办学现状来看,由其担当培训农民的大任,实在有点勉为其难,只能被动地对教育对象的培训需求做出反应。而高职教育不仅因其办学资源雄厚、办学经验丰富,能够确保培训质量,并且通过“定单培养”等方式,主动适应市场人才需求。
   三 相比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院校的覆盖面更广,培养的人才更切合农村所需。普通高等教育院校中特别是农业高等院校能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提供科技支持、高层次人才支持的战略作用,但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一方面,普通高校同样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大多数普高毕业的大学生不愿回农村创业。即使他们受就业所迫,暂时回农,也是一批“养不起、留不住”的人才。况且普高毕业的大学生难就业的主要原因在于职业技能的缺乏,不能填补进市场上技术人才供应不足的空档。另一方面,普通高校采取的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人才输出极为有限,普通高等院校大多集中在中心城市,难以辐射到广大农村。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目前各个地级市都至少有一所规模完整的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院校也有遍布城镇的发展趋势,与广大农村是近距离的接触;随着高职院校向“社区学院”模式的趋势发展,其学生不仅是来源于城乡而且是明确服务于城乡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期望较普高大学生小,培养成本也低,而且拥有一技之长,是广大农村“用得起,留得住”的一批人才。
   四 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相比中等职业学校,高职院校更具吸引力。一是随着职业学校的大量合并和升格,原来优秀的中专就是现在高职院校的主体,留下来的中专相对而言缺乏市场竞争力。而且中专面临全盘萎缩的局面,其办学质量难以提高。二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公信力下降,对大量初中生和高中生回流农村这部分人没有吸引力。而高职院校既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大学”,又能提供他们急需的技术,这种吸引力是明显的。如果开放高职院校接受农民的培训,必然能提高老百姓接受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三是高职院校是目前职业资格培训的权威力量,在“绿色证书”培训中能充分担当起大任来。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经验丰富、质量高、受到劳动市场的充分肯定。一方面,能保证职业培训的质量,培育出城市和农村真正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和支持。
   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高职教育要在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中体现其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必须在这两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是高职院校要转变“重工轻农”的办学方针,主动面向广大农村办学。目前高职院校面向农村存在诸多不足:一是学校办学和学生就业“都市主义”观念根深蒂固,二是涉农专业全面萎缩,教育资源大量闲置;三是教育费用偏高,农民入学门槛过高等。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将办学方针向农村倾斜:第一,充分认识到农村的市场潜力也是巨大的,必须转变“都市主义”的一统局面,把握好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机遇,第二,加强职业教育宣传,引领政府、社会和私人资本的三方投入,充实办学经费,降低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费用;第三,逐步恢复和优化涉农专业,提高办学质量,保证涉农人才培养的有用性。
   二是高职院校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确立“学历教育+技术培训”的职业教育方式。高职院校在农民职业教育中之所以没有主动发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找到符合自身特点的农民职业教育模式,而原有的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脱离生产实际,没有真正面向,却采取农业人才“工业化培养”的畸形方式。所以,高职院校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自身特点。“学历教育+技术培训”的职业教育方式是一种可行选择。这一职业教育模式可采取以下运作方式:第一,降低入学门槛,为农民接受高职教育打开方便之门。农民进入高职院校接受教育不能采取单一的考试制度,应该寻求更为灵活的选拔方式,如乡、村两级推荐制,农民个人自愿报名、学院加以审核通过即可等方式。第二,积极响应农民参与培训的意愿,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注重实用技术培训,明确指向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第三,试行“学分银行制”,把系统的学历教育分割为几个培训时期(12个月,农闲或节假日),使农民能半工半读、边工边读。第四,实行农民高职教育“上山下乡”,就地培训,就地消化,以进一步扩大农民职业教育的覆盖面。
   总之,高职院校在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中具有明确的技术培训指向,覆盖面较广,就学门槛适当、能充分保证培训质量,吸引力大,培训实力强的特点。若能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进行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中的优势,必能使之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