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中外交流与合作的实践探索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中外交流与合作的实践探索

日期: 2008-12-29 23:51:58 浏览: 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余群英

    摘  要:结合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阐述了高职院校选择中外合作办学作为国际化发展目标的做法与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实践;思考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从2000年开始,抓住中国“人世”与民航高速发展,大量需要机务、空乘、空管、安全等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的机遇,在广泛进行社会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民航高职教育“三高一快”的特征要求和学院的比较优势,利用学院多年开办行业专业积累的人力资源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地选择国际化发展目标,积极探索中外校企、校际合作办学,使学院获得快速发展。2005年初,获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称号,同年11月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一、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建设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尤其对于民航行业院校来说.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更为重要。根据这一认识.该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是积极争取民航总局支持,选送教师出国进修培训,提高教师的学历学位水平和师资队伍的“双师型’’比例。

学海网
近年来,该院先后派遣了9名教师到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进行MBA专业学位学习,选送了30多名教师到美国加州SIEERA学院参加FAA执照和FAA签派员执照的培训和考证。二是通过中外合作教育项目,每年分期分批选派教师到加拿大合作院校免费进行专业课程培训。自2001年开始,该院已分5批选派了33名专业教师出国培训。外派教师专业课程的培训,不仅快速提高了教师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增强了教师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能力,使该院“双语’’教学课程达40多门,全英文原版教材专业课程高达54门;而且扩大了培训教师的国际视野,提升了专业教师国际化教育理念与教育教学能力,获得了跨文化的国际交流合作经验与能力。三是积极做好外籍教师的聘请工作。不仅每年保证聘请一定数量的外籍英语语言课教师和外籍英语专业课教师来校任教,而且保证外籍教师人数和学生人数同时呈递增趋势。目前,来该院任教的加拿大、英国外籍教师已递增到19人,占全院专任教师的11%左右。“双师型”教师、外籍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各占一定比例,初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国内教师骨干层、出入有序的外籍教师流动层、一定比例的企业兼职教师补充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创新中外合作教育模式,培养国际化的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培养是历史赋予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出发点。作为中国民航唯一的一所高职院校,应将培养具有国际专业水准的民航高技能人才、提升毕业生在国际民航就业市场的竞争能力为己任;基于此,该院选择了中外合作办学为国际化发展的主要目标,创新多途径、多渠道的中外合作教育模式为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发展策略。
    1.“中加”联合办学模式。此模式为国内2年、国外1年的“2+1”合作教育模式。2000年,该院与加拿大圣力嘉(Seneca)学院首次合作,开办了“2+1”模式的“航空乘务与旅游管理”专业。2002年.“2+1”模式扩充到“电子工程技术”和“飞机发动机维修”专业,合作院校则由加拿大圣力嘉 (Seneca)学院扩充加拿大卡纳多(Canador)学院。 2004年,“航空乘务与旅游管理”专业在2003年试点的基础上,改革为“3年直通车”的“2+1”模式,即将模式中最后1年的国外留学教育改在国内完成,采用原版教材由“加方”教师全英文授课;“电子工程技术”则由一个专业方向扩展到计算机程序设计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两个专业方向. 2005年扩充到8个专业方向(包含计算机程序和网络技术、通信、控制、电缆等),培养层次由“2+ 1”专科)扩充到“2十1”(专科)和“2十2”(本科)两个:“飞机发动机维修”专业则由一个扩充到2005年的四个专业(新增专业为航空机电设备维修、航空机电结构维修、航空电子设备维修)。
    中加“2+1”合作教育模式的实施,不仅使该院“航空乘务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不出国门.不必花赞巨额学费就能享受国际化教育,获取与出国学习相同的中外两个学院颁发的大专毕业证书;而且使“电子: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能根据自身特长、爱好和相应条件,出国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学习、或选择“2+2”模式就读国外本科:机务工程系的出国学生则可选择参加FAA(美国联邦航空局)执照考试,合格者可获得美国联邦航空局颁发的飞机维修执照。
    目前,该院中加“2+1”模式的合作专业已由 2000年的1个扩大到2005年的6个,年招生人数由151人扩大到1080人,占学院年招生总数 1956人的55.2%;在校生人数由151人扩大到 1694人,占全院在校生总数4199人的40.3%;出国留学人数累计四届106人。涉外专业学生无论是招生人数,还是在校生人数,均呈逐年快速上升的比例趋势发展。中外合作教育模式的创建,不仅使该院合作专业快速形成品牌效应,而且使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得到迅速提升。
    2.中外校企合作培训模式。此为该院引进国外(合资)企业设施设备资源,共建校内实训——培训基地,进行职业资格技术技能培训的一种合作模式。鉴于民航业的国际化属性特征,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备较强的英语阅读、交流能力,而且必须及时跟进、掌握国际民航业的最新技术、最新标准和最新规则。
    基于此,该院一是与亚太教育系统(集团)有限公司的加太语言培训中心合作,双方以资金,品牌、场地、设备、设施、生源及数码语言系统等知识产权作为投入,筹建中加语言学院;针对“中加”合作办学专业部分英语水平短期难以达到小国要求的现状,以通过“托业’’考试为办学日标,确立了股份制的中外校企合作培训模式,,二是利用中国大型航空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具备世界航空业的先进技术与设施,在企业员丁职业技术培训方面均有一套完整体系的优势,主动与广州飞机维修公司(GAMECO)、珠海摩天宇飞机发动机维修公司(MTU)合作,并以联合培训协议为纽带,根据企业培训需求,共同开发培训课程,对员工或毕业生进行岗位技能培训。截止2005年底,该院已为企业组织了20多期的职工培训.培训人数累计6000多人次。三是联合广州飞机维修公司(GAMECO),与香港中国飞机有限公司,香港职业训练局属下专业教育学院合作,对香港飞机机务人员、民航雷达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执照培训和“雷达工程师”培训。现已组织了三期香港电机机务人员的执照培训、一期“雷达工程师”培训。
    3.中外校企合作订单教育模式。此为该院与中外合资企业联手,按照企业人才质量标准与岗位技术技能要求,合作进行量身定制的—种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满足首都及国际民航业快速发展对飞机维修人员的需要,2005年,该院和北京飞机维修公司(ARMECO)进行了定向北京招生,“订单”进行“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学历合作教育的洽谈。双方约定,从专业定向招生的组织宣传,到专业教学计划、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以及学生的实训实习,考证与就业,企业全程参与竹理。学生前2年在该院学习专业及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第3年在企业进行岗位资格培训和顶岗实习,若考核合格则直接被企业录用。H前,按双方约定招收的2005级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的60名北京新生已顺利入学就读。
    三、推行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打造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显著区别是高职教育具有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属性。我国入世后,在世界经济发展生态圈里,中国经济与各国相互依存的关系更加强化,国际标准、国际惯例将成为中国经济运行、发展的总规则;更加频繁的国际交往中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劳动者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合作,也使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同国际接轨成为必然趋势。这些.都要求我国高职教育的“双证书”与国际通用的资格证书接轨。为了顺应这一要求,该院自转制后率先在人才培养中实行了双证书制,即将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列入教学计划,将证书培训、考试内容引进相关课程,以保证毕业生在获取相应专业大专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一个以上国内或国际通用岗位资格证书。
    此外,该院还参照民航国际交通管制标准、飞机签派的FAA标准、JAA(欧盟地区/英联邦国家)标准、以及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IATA/UF TAA、IATA/FIATA、标准规定,通过与国外同类院校、合资公司的合作,积极争取行业授权在学院建立岗位资格培训、考试中心。
    经过努力,该院现已获得了多种行业岗位资格证培训、考试单位的授权,先后成为中国民航总局委任的“中国民航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培训和考试单位、“中国民航航空运输客货销售代理人业务”培训和考试委任单位、“国际航空运输协会(1ATA)国际客运(货运)销售代理人”授权培训和考试单位、“国际航空运输协会(1ATA)中国BSP(开帐结算计划)”授权培训和考试单位,同时也是“剑桥商务英语(BEC)”培训单位授权的“托业(TOEIC)考试报名咨询站”,“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水平”考试点,“思科网络学院”培训考试点,中国商业技师协会授权的“全国职业培训与资格认证工作站”。
    这些具有国际、国内岗位资格培训机构的授权设立,不仅使该院应届毕业生中持有“双证”比率高达85%,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而且使毕业生的就业空间从国内扩展到国外、境外。
学海网
    四、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启示与思考
    (一)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启示
    总结该院中外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教育实践,可得到如下启示:
    1.是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高职教育的主要特色是实践性环节比重大,教学设施设备投资大,教学资源消耗大;尤其是属于“三高一快”的民航行业高职教育,设施设备资源依赖性更强。因此,走中外校企合作办学之路,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既是高职教育面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广泛积聚国内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质量,快速提升高职院校整体办学实力水平的重要举措。
    2.是建设师资队伍的一条捷径。要建设一流的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关键是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而通过中外校际、校企交流与合作,可以使教师在出国进修学习的过程中,快速提高外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扩大国际视野,了解专业前沿发展动态;通过中外校际合作办学外派教师的出国课程培训,可以使派出教师既以学生身份直接插入班级听课学习、参加专业实训实习.又以教师身份参加合作院校专业教研组活动,无距离地和国外教师交流教学体会,商谈教材处理和教学的组织安排,熟悉原版专业教材内容与教学的重难点以及与之配套的实践环节与示范技巧,为回国后使用全英文教材授课,实施双语教学打下良好基础;通过外籍教师的来校任教,可以便中方教师不出国门就能学习国外教师先进的教学思想,感受异域文化精髓,提高跨文化的国际交流合作经验与合作能力;通过教师国际岗位资格证书、培训资格证书的获取,可以使中方教师及时掌握行业国际技术、国际标准、国际惯例与国际规范,提高专业改革、课程创新能力;同时,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提升教师队伍国际化的建设水平。
    3.是打造专业品牌的核心手段。行业高职院校的发展取决于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现实和前景,而专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专业岗位能力标准是否符合行业企业的实际要求,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是否具有国际化的核心竞争能力,是决定行业高职院校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该院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赢得社会及行业企业的认可;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依靠行业专业优势,借鉴国外合作院校专业开办经验,得益于及时掌握国际行业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和关键岗位能力标准,不断调整专业结构,拓展专业方向,从而较快地树立起专业品牌形象。
    4.是保证“双证书”教育质量的坚实基础。该院“双证书”制教育的成功.关键是正确定位“依托产业、产学结合、双师双证、国际通用”的办学目标,使毕业生能及时掌握国际先进技术技能、国际规范和国际标准.针对性地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国际化教育培训的结果。
    (二)中外合作教育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1.坚持与优良教育资源合作,注重长远成效。高职院校中外合作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入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解决自身办学定位不准,教学设施设备资源不足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在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中,应对合作方的办学资质、师资力量、专业优势、实践特色、教学方法、管理模式、考试体系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选择有可能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优秀院校进行合作办学。
    2.要坚持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合作方针。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一定要坚持本国文化和教育方针,不能因为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发达就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从而不分良莠全盘接受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念。而应该根据本国、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选择性地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和办学经验。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方面,尽量做到与国际接轨,符合国际标准,适应国际惯例,满足国际竞争的需要;在师资队伍、教材、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上.则要充分利用中外合作办学契机,培养锻炼师资.引进国外优质原版教材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经验。在人才培养上,则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党的教育方针,探讨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办学模式和管理运行机制,切忌放弃本国特色而“东施效颦”。
    3.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能因我国高职教育历史短无多少成功经验而妄自菲薄,认为国际化就是向发达国家输送留学生,或到西方发达国家考察学习,或引进国外资源进行合作办学;而要以我们的特色优势、专业品牌,使“请进来”成为吸引更多高水平的外籍教师来校任教,访问研究;吸引更多国外、境外留学生来校学习;吸引更多高水平学校来校合作办学和吸引更多的外企来校投资;要使“走出去”成为选派更多的教师出国学习培训,参加更多的国际学术会议;还要使我国优秀的高职院校、品牌专业、优质培训办到国外去,挤入国际高职教育培训市场,使中外交流与合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交流,使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得到国际承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接轨。
    4.创新管理制度,做好中外合作的管理工作。高职院校中外合作教育的开展,外籍教师来华任教,给合作院校增强了办学活力,但也提出了管理上的新课题。创新中外合作教育管理制度,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使中外合作教育以高起点迈步、规范化管理、健康化发展,是保证合作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首先,要选择有双赢效益、有发展潜力、有合作条件的优质项目作为合作载体;二要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参照国际惯例,对中外合作项目进行规范管理;三要坚持外籍教师的聘用质量;要按照一定的招聘条件,通过广泛的国际招聘,引进一定数量的优秀外籍教师来校任教,避免合作学校成为国外观光旅客的周转站,锻炼外籍教师跨国教育的加工厂;四要注意做好外籍教师在华工作期间的协调管理工作。应将外籍教师纳入本校教师的整体管理范围之内,在生活、工作上尽可能地创设优良环境,但在教师岗位职责的规定上应与中国教师同样要求,在教学规范上一视同仁进行管理,使外籍教师逐步适应由优惠待遇向国民待遇的角色转化,以避免媒体所反映的“中外合作办学已经进入提高‘外方’质量阶段”的现象出现,从而保证中外合作办学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大奎,王路炯.中国入世与中外合作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3,(28).
[2]莫佳胜,张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施国际合作办学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2,(11).
[3]吴万敏,余群英.突破行业高职发展瓶颈探索合作办学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4,(20).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