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对高职高专教育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对高职高专教育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日期: 2008-12-29 16:45:48 浏览: 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于纪玉

当前,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但是,要保证高职高专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转变观念,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认清形势,增强信心,刷新观念

要认清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增强信心,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明确新的目标,这是加快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前提。为此,必须重点解决以下几方面的认识问题,即:

1.认清职业教育的形势,增强高职高专教育做大做强信心;

2.认清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相信职业教育的发展后劲;

3.明确客观社会给人的机会是均等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跨跃式发展局面的出现,关键在于我们思想中新的教育理念确立。

(一)认清职业教育的形势,增强把高职高专教育做大做强的信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了迅速的发展。职业教育不仅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成为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学海网
2002年7月,国家召开了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在《决定》的指导下,职业教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教育内部的发展过渡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职业教育的内容更加扩大,由体系系统的建立、结构的合理完善,向自我发展、形成特色的方向发展;强调职业教育的时代性和社会性,即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成为职业教育的新动向。

从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高职教育是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的。虽然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扩张,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是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仍然是十分广阔的。我国高等教育学龄(18-22岁)人口到2008年才达到顶峰,达到1.2亿人。从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需要来看,高职教育也还必须有一个量的扩张。我省每年初中毕业生在180万人左右,而能上大学的只有16%。就是说,还有80%多的学龄青年等待入学,生源的来源确实是十分丰富的。所以,作为学校我们不应当有生源前景的忧虑,而应当忧虑我们的教学质量、学校管理运转机制、就业率和声望等,能否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认清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相信职业教育的发展后劲

虽然从高等教育的职能来说,没有高职的发展,就不能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现代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直接为社会服务,就不可能完整、全面的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的建立也就无从谈起,但是,由于前几年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尚在摸索之中,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和社会需要的接轨都不尽如人意,加上职业教育的观念与就业观念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使得高职教育与普通高校在就业率方面还存在着一定差距,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仍没能上升到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肩的高度。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高职教育的重要作用毕竟越来越凸现出来。人才的概念已在实际需要中出现了与时俱进的变化。从概念上来分析,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应用型人才都强调应用性,但技术性人才侧重于指导,技能性人才侧重于操作。技术性人才强调对一线工人的指导,技能性人才更强调一线的操作。而从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一线的指导人员,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线的组织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国际经济竞争也比以往更加依赖有知识的生产、加工和使用。在我国的制造业中,高新技术产业仅占10%,而传统产业仍占90%左右。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偏低,中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7千多万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占80%左右,中级工不到20%,高级工仅占2%—3%,而且这部分高级工年龄普遍偏大,多数已超过最佳敏锐操作期。全国现有工人技师34万人,而高级技师不到2千人。而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一般要达到20%—30%左右。因此,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就是培养数以亿计的技术工人和高素质的劳动者。而这一历史重任就历史的落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双肩上。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职教育及时提供了大量企业急用的应用型、操作型人才。随着我国加入WTO及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逐步形成,我国要大力发展制造业,做“世界的工厂”已是一种大势,必然需要大批熟练的高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而这正是高职教育的长项。从这个意义上看,有人说“没有发达的高职教育,中国就不可能实现全面小康,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没有高素质技能型劳动力的支撑,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英格卑斯领导的涉及6个发展中国家的大规模社会调查就指出:“……物的现代化和制度的现代化都不是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才自身的现代化。只有现代教育才能培养出现代化的人”,因为“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堆”。调查指出了现代教育在培养现代化的人中的重要作用。而我国的高职教育就是这种被其它国家证明的,也将被我国经济发展所证明的一种现代教育制度。

所以说,高职教育有着强大的发展后劲,这是不用置疑的。我们所考虑的应当是如何迅速树立新的职业教育理念,认准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方向,尽快建立起适合与社会需要接轨的教学与管理的运转机制,抓住机遇,奋力把高职高专教育做大作强

(三)要明确客观社会给人的机会是均等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跨跃式发展局面的出现,关键在于我们思想中新教育理念的确立。

高职高专教育在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已被广泛认识,因此,国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高职高专教育已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有关资料显示,1998—2003年,我国的高等职业学校从432所,增加到908所,净增476所。但是我们从这种大好形势中,又应当看到喜中之忧,高职教育大发展仍存在着三大瓶颈—----办学难、育人难、就业难。从理论上讲,需要上学的生源十分丰富,但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有许多适龄青年很难转化为生源。我们现在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能否认识到这种发展机遇是重要的,但认识到机遇的存在与抓住机遇并不相等,因为抓住机遇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毅力,而且,抓机遇就意味着迎接挑战。我们现在就是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看清职业教育的现状、地位和发展前景,增强信心,在认识到学校的发展确实是面临着大好机遇的同时,以崇高的革命事业心来激励起我们奋发向前的勇气,从而调动起我们的智慧和毅力,脚踏实地的去做抓住机遇的具体努力。客观社会给人的机会尽管是均等的,但是机遇没抓住,那么最后的结果不会是相同的。所以,跨跃式发展局面的出现,关键在于我们思想中新教育理念的确立,在于抓住机遇,敢于开拓前进迎接挑战。

 

二、 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与科学的定位

(一)办学理念

理念是指人们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所形成的观念体系。教育理念是指人们对教育现象(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哲学观点等。建立在教育规律基础之上的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一种“远见卓识”,反映了教育本质和时代特征,蕴涵着教育发展的思想,是指明教育前进方向、引导和鼓舞人们为之长期奋斗的教育理想。

办学理念作为一种“远见卓识”,反映了教育本质和时代特征,蕴涵着教育发展的思想,是指明教育前进方向、引导和鼓舞人们为之长期奋斗的教育理想。实践证明,教育理念的转变和创新,意味着人们将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和认识教育现象,以新的范型重新把握和建构教育体系,以新的方式重新组织和拓展教育活动。

转变理念的第一步是在办学的各个环节都体现开放的时代精神,按照现代高职发展规律和要求,去改造我们的办学思路、教育教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以确保我院发展目标的实现。

首先,要树立新的职教观、人才观、教学观。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目的之一。高职教育因其培养目标的职业针对性,教育内容的产业性和办学过程的社会性(即地方性与行业性),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职业教育是面向职业群的教育,其培养目标是“银领”阶层。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当具有层次的高等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总之是生产、服务、管理工作一线上的人才。同时高职教育的教学必须依托地方、行业和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基础设施和职业工作环境,以产学研结合为纽带,以服务求支持,与地方相关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这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其次,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质量观。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民办学校的蓬勃发展,学校已从买方市场逐步转向卖方市场。在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主要取决于办学的质量。就业是实现高职教育功能的中介环节,就业既是人的内在需求,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又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途径,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托一支合格的、高素质的、能够适应技术变革和岗位变迁要求的、善于技术创新的就业大军。就业率的高低是衡量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我们的办学必须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同时,还要兼顾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决不能培养今天的就业者,明天的失业者。

最后,牢固树立开放的观念,与国内技术水平同步,与国际市场接轨。职业教育必须走开放办学之路,走产学研结合之路,要利用人才、技术方面的优势,和企业、行业、地方紧密结合,形成融资渠道多样化、办学主体多元化、实训基地化,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地球村”。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的发展日益融于一体。大量的国外企业涌入我国,对很多产业产生了很大冲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外资企业都要走“本土化”之路,都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我们的教育应当具有国际水准,与国际标准接轨,与当代技术发展水平同步。

(二)高职高专教育定位

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目标定位应该是职前、职后人才培训基地、高新技术示范和推广中心,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库。

在办学层次上,以二年制高职为主体,兼顾五年制高职,积极发展以在职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为重点的成人教育;在学科及专业结构上,办出各学校的特色,重点发展社会急需的专业。

在培养目标方面,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努力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通过产学研结合研究,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既能适应现代化工程建设和行业运行管理需要,又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级蓝领。

 

三、关于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高专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而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志。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面临来自国际、国内以及教育内部的改革等多方面的挑战。从国际上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高等教育已呈现综合化、信息化、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以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这都给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一系列冲击。从国内情况看,经济体制转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也都要求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

(一)构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一要继承,二要创新。构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要汲取已有模式的合理成分,又要根据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有所创新。当前,构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学海网

1、市场导向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市场导向性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这是由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的。社会对某一类人才的需求会因时、因地而变化,与一定的市场、职业、技术等条件有紧密的联系。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欢迎,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预测,未雨绸缪,适时、超前地开办有发展潜力的专业。

2、 能力本位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观中,评价学生水平的尺度长期以来是以对所学知识的继承度来衡量的,是一种唯知识的质量观。对于培养生产经营第一线和基层部门实际工作者的高等职业教育来说,这种教育质量观的导向是不正确的,必须予以改变,而代之以技术应用能力大小和劳动技能高低为主体的质量观。这种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的确立意味着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综合意识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3、产学研结合

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科学研究机构的教育资源,使社会有关部门广泛参与。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能力、经验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与社会的广泛交流中获取知识。这样,才有可能树立起真正的职业教育观,培养人才的社会认可度才可能提高。

(二)从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构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为受教育者构建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以下从知识、能力、素质等三个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构建。

1、知识结构的构建

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是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知识在学生认知结构中所积淀的层次与比例关系。知识结构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尺度之一。从当前的情况看,知识的基础化、综合化是构建高职学生知识结构的目标。

(1)知识基础化

要把知识结构的重心放在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上。加强基础是应对多变社会环境的一种重要策略。基础知识是本源性知识,抓住了事物的共性,可以举一反三。一个人只有在工作和生活中凭借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基础和自学能力,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优化、更新自己的知识,才可能适应社会。

(2)知识综合化

综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一种整合,使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形成整体性概念,真正起到1+1>2的效果。在高职院校知识综合化方面,一是注意学科知识间的渗透与综合。二是注意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渗透与迁移。

2、能力结构的构建

高职学生的能力由四部分组成,即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能力和职业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

在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方面,提倡教师主导与学生自学并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在课程设置上,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飞跃。                                                     (2)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运用知识的能力偏重于活动,体现智力与能力的结合。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关键,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的功能。要针对专业特点、职业特点、技术特点、岗位特点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3)创造能力的培养

要培养高职学生的创造能力,重要的是开展主体性教育和个性教育,鼓励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敢于突破常规和定式。当务之急是改革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把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放在首位;变教学中整齐划一为张扬个性,允许学生转系、转专业、选课;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常规测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制度,重点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科研实训基地建设,引进新设备、新机器、新技术,开放实验室,营造创新氛围。

(4)职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履行岗位职责,承担本职工作,完成各项任务的能力。高职教育在培养人才时,必须创设职业岗位环境,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毕业后能及时进入角色。

3、素质结构的构建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一线人才,高职学生素质结构除了不易改变的先天自然素质之外,主要是培养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

(1)社会素质的培养

社会素质属于后天素质,它既引导个体做人,也引导个体成才。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时,要充分发挥正面教育的作用,多树立正面的典型,使学生不自觉地向正面典型看齐,要注意纠正学生在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中的一重一轻倾向,避免因这种倾向造成知识的偏差、人格的移位。

(2)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素质是人的所有素质中最容易产生危机的那一部分。人的心理素质一旦潜藏危机,就会对个体的发展产生影响,甚至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在国内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开展的时间不长,社会的认可度不够,高职学生中的一部分人难免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更应该加大力度。一要培养学生成就动机,使学生懂得人人都可能成功;二要创造运用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构造积极、适当的自我意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找准定位,不断塑造自我;三要培养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实行以性格培养性格,用情感培育情感,以情绪感染情绪,用情操唤起情操。

(三)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评价体系角度构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有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仍延续计划体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不很明确、定位不够合理;在培养规格上不能适应社会对创新、综合素质人才要求;在培养过程上,教学思想落后,漠视人的自主权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灌输式教学仍处于主流地位;学科专业设置过窄,课程结构不够合理,课程体系建设等也不够健全;在培养制度上,也存在管理模式僵化,基本上还是采取学年制,学分制还没有真正全方位实施;在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上,没有合理、健全、规范的评价体系,对评价体系建设的重视也不够。这就使所培养出的人才知识面窄,发展后劲不足,缺乏适应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要,也不能满足人才成长多样性的需要。

1、人才培养的目标

培养目标是根本,它是依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所承担的任务和要求而确定的。我院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目的,按照“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原则,按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来确定人才培养规格,重视人文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了解创新的知识,熟悉创新的原理和方法,具有初步的创新实践能力,能参与科技和创业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创新素质。

2、人才培养的过程

培养过程主要包括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环节等,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

人才培养的过程模式主要包括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

课程模式:按照“打好基础、强化实践、突出创新”的原则,构建理论课程体系。从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出发,优化课程结构。按公共课、技术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四个模块构建理论课程体系。

按照“从易到难,逐步接近工作实际”的原则,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除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外,增加了实训内容(基本工艺训练、专业技能训练、毕业实践),充分利用校内外产学研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训练。

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建立现代化课堂教育模式;整合课程体系,淡化细节了解,强化学习概念和思维技能;提倡讨论式、启发式、案例式等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尽可能根据课程特点,把课堂讲授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视录像、网络教学等;结合教师科研实际,把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纳入教学过程,充实教学内容,还可把课程设计、毕业实践纳入教师某项科研课题中,发现和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3、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主要是对实施教育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和测评,从而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过去,在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上,没有合理、健全、规范的评价体系,对评价体系建设的重视也不够。

在评价体系上,应逐步实现公共课教考分离;专业理论课除可采用闭卷考试外,可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开卷考试、口试、独立完成大作业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成绩评价方法;实践教学尽可能按照施工验收标准、实验报告、图纸等与实际工作相一致的成果进行鉴定和审核,同时通过答辩来评定成绩;学生参加各种大学生科技竞赛、创业设计大赛,参加社会上各种认可的考级、考证,取得成绩者,应按有关规定计算学分。

总之,人才培养模式应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