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以学员为中心的校长培训模式的构建

以学员为中心的校长培训模式的构建

日期: 2008-12-27 10:47:49 浏览: 1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周克敏

   摘 要:现代校长培训与成人学习的特点,决定着校长培训工作必须确立以学员为中心的培训理念。本着“理论联系实际,按需施教,注重实效”的原则,构建以学员为中心的多向互动的校长培训模式。

       关键词:校长培训;培训模式;多向互动

 

       我国在“八五”、“九五”期间启动的百万校长培训工程,积累了丰富的办学(培训)经验,取得了可喜的培训绩效,它将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但按照现代校长培训的需求,现行的培训模式己越来越显得很不适应,并暴露出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

       培训体制上,仍然处于校长任用与培训相分离的状态——缺乏目的性;

       培训内容上,仍旧机械照搬“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部颁教材——缺乏针对性;

       培训方法上,一直沿用传统的“你教我学,你讲我听”的“填鸭式灌输法”——缺乏主体性;

       培训手段上,大多停留在“黑板上种田”的教学时代——缺乏时代性。

       理论和实践均告诉我们,确定以学员为中心的培训理念,本着“理论联系实际,按需施教,注重实效”的原则,构建以学员为中心的多向互动的校长培训模式,这是新世纪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从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的层面上,进行大胆的研究与探索。

学海网

       确立以学员为中心的培训理念

       长期从事校长培训工作的实践者,可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新世纪的校长培训工作的继续延伸,的确困难重重,压力巨大,尤其是受现行校长培训体系的严重困扰。实际上,现行校长培训基本是一种传统的成人培训,未能科学地把握现代校长培训本质属性及培训过程中的角色关系,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要模式,学习者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静听状态。事实上,广大中小学校长在培训过程中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管理者,又是受训者。由于是管理者,才可能参加校长角色的特殊职业培训,他们带着管理实践中的一些思考过的问题,并对问题的解答抱有较高期望(需求);由于是接受培训的对象,又要扮演学员的角色,他们渴望通过学习获得丰富、新颖和有用的知识。这种双重角色,就使培训的校长不同于普通学校的学生。作为教师在某专业知识方面应该是“术业专攻”,比学员略高一筹,但是在管理经验、管理水平及其他一些方面不一定比受训者高明,甚至不如学员。这正如《师说》中所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两者之间的关系,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更不是传统学校的“师道尊严”的关系,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民主平等的关系。培训的过程也不再是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被动、机械的教学过程,而应成为培训者(教师)与受训者(学员)之间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互进互动、相互学习的过程,更应该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员自我学习、自主学习的过程。遵循现代培训这一特点,在新世纪校长培训工作中要真正确立校长的主体地位,坚定不移地树立以学员为中心的校长培训理念,并要脚踏实地地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校长培训的全过程。

       以学员为中心的校长培训理念也是成人学习的特点所决定的。现代学术界对成人学习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有过众多不同的概括与提炼。其中以著名成人教育专家库伯(DavidKolb)提出的经验学习圈最有影响力。以他为先导,诸如经验学习、问题学习、团体学习、参与学习、行动学习、自我导向学习等研究性学习,均深刻地概括出现代成人学习的一些主要特点。这些特点隐含着一个共同的本质属性——学员的需求与期望。将学员的需求引入到校长学习(培训)这个领域,学员(校长)则有对具体经验审视与思考、理论概括和再运用的经验要求;以满足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的方法论需求;对教育前沿理论与信息通过干训专家在培训过程中的不断催化、引导以及深入浅出、层层提升的指导需求;学员之间能得到充分交流与对话,并能亲临实地感知和实践的一些教育理念体验的团体、行为需求……,从根本上讲,需求分析是现代校长培训的基本点,是确保培训内容具有针对性的保证。它一方面是来自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对校长能力和水平等方面的要求,这种培训的社会和组织需求,具有一定的宏观性和广泛性,很大程度决定培训者通过上下结合以后要作出的准确把握和预测。另一方面是来自受训个体(学员)的需求,这是现代校长培训理念构建的出发点和归宿。因为,校长受训前需求什么?主要依靠参训校长的自主提供;受训中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这些需求?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参训校长的主动参与;受训后,经再次提炼的经验又一次投入实际管理中的绩效如何?同样需要校长创造性实践的检验。上述校长培训所必经的三个环节,内在地要求我们的培训工作,必须首先确立以学员(受训校长)为中心的培训理念。

       构建以学员为中心的校长培训模式

       以学员为中心决非等同于学员自学,应该是成人培训教学活动中教与学所组成的各环节的双边活动,这种双边活动的过程既不仅仅是学习者的独立活动,也不单单是教师的单向灌输,而是伴随着多层面、多维度的相互作用。人们在审视、评价十年校长培训工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并根据新世纪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需求,试图思考并探究校长培训新模式:即以学员(校长)为中心(对象),以学员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目标与内容),以训前、训中、训后三大基本环节的多向互动为主要运行方式(培训方式)的校长培训新模式。

       1.受训前的准备环节。受训前的准备环节,是在以学员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思路拓展的关键性起始环节,是校长培训加强针对性的相对客观定位。这一环节的互动,围绕着培训的社会需求和学员的需求,通过培训者的“引动”与学员的“自动”,进一步进行全面整合、分析、设计、判断,进而确立具体培训目标与内容的过程。大体可经历三个阶段:

       首先,是问卷调查阶段。由培训机构向学员(校长)发放调查问卷,主要内容有三:一是根据国家、省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培训课程,并分别附有教师拟开设有关学科的教学思路与重点,要求学员作出三个方面的回答,即选出2-3科最需要开设的课程,选出4-6科一般了解的课程,选出不需开设的课程。二是结合各自的实践体验,提出1-2个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研究专题或问题。三是作出是否愿意参训的表态(积极、一般、不愿参加),并对培训提出积极的建议和设想。被调查的候选学员,应详尽、如实地完成问卷,并在半个月内上交到培训机构。

       其次,是编制课程计划、选编培训教材阶段。在广泛收集问卷调查,进行综合的信息分析、因素分析,找准社会需求、组织需求以及个人现有发展水平与培训总体需求等各种要素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分析的方法己被广泛应用于成人培训的前期准备。将“差距”的关节点进行综合、平衡,可基本上对培训需求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在分析培训需求的基础上,便可由培训专家、教师代表进行培训课程设计,而关键在于培训教材的选编。《全国教育干部培训“十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中已明确规定:要“编制符合需要、内容规范实用的教育干部培训教材”。这一目标的确立,既强调了教材改革在校长培训整体工作中的突出位置,又明确了教材建设与改革的三大原则:

       一是要符合社会、校长岗位与培训个体诸方面的需求,以充分体现教材的针对性;

       二是力求关注长远发展,讲究理论知识的规范与前沿的和谐统一,体现教材的科学性;

      

学海网
三是注重符合需要与内容规范的有机结合,体现教材的实用性。

       从教材建设与改革的原则出发,应找准“需求分析”这一教材改革的出发点。通过多层面多角度需求调查取证,将编制符合本地区本届次校长培训实际的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培训教材内容,以体现其科学性。在此基础上,教材改革实施的途径应该是选编结合。所谓“选”,就是在“十五”期间部颁及省编共19门培训教材当中,精心选用最大限度满足培训需求的部分教材或其专题录音、录像内容;所谓“编”,至少应坚持两点:一是对选用的教材在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基础上,应由主讲教师将教材内容与实际需求相结合编制成以专题形式的辅导讲授教材,切忌照本宣科。二是根据本地区基础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特殊需求,组织人力编写必需的专项教材。当然,教材建设与改革的绩效如何,还应有待于在实践中去检验。既要接受国家及省“十五”期间校长培训指导性教学大纲与计划的检验,更要从实效性出发,接受“培训中的实施环节”与“培训后的跟踪环节”的实际检验。在此基础上,形成培训教材不断选编、不断调整、不断完善的动态改革趋势。

       最后,是确定参训人员阶段。课程编制是培训目标与课程内容的开发、创建、发展、形成等过程,总体上要解决好四个方面问题:(1)培训应达到什么目标(强调目标的层次性)?(2)培训应提供哪些经验与内容来实现这一目标?(3)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内容?(4)目标得以实现的依据是哪些?在确定的课程方案指导下,依据本次培训的规模、类型、层次,充分考虑受训个体的需求与培训总体需求的接近程度,从问卷调查的候选学员当中,确定本次参训的初选学员名单。然后,将拟定的初选人分别征求其单位和主管部门的意见,并经双方协商而确定的学习者,作为本期培训的正式参训学员。

       通过培训机构与学员、教师之间、管理者之间、培训机构与学员单位等多向互动性的准备,既确定了符合“按需施教”原则的课程计划与培训内容(教材),又基本形成了参训对象(校长)双向选择的竞争机制,大大激发了学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以学员为中心的培训理念在校长培训的前期得到充分实践。

       2.培训中的实施环节。培训的实施是培训工作的主体环节,也是确保培训质量的关键阶段。它涉及到培训的组织形式、培训环境、培训方法等诸多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培训实施过程中予以具体落实。怎样组织培训实施,选择哪些()培训方法,创设什么样的培训环境,其关键不在选择实施方案的本身,而在于要贯穿一个总体培训模式——培训过程应是以学员为中心的多向互动过程。一般情况下,应包括三个不同层面的互动。

       一是教师与学员的互动。教师与学员互动是校长培训实施过程的中心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教学环节之中:(1)教师讲授与学员质疑的互动。一方面教师讲授的内容准备有一个充分的互动过程。教师应根据既定科目的知识体系以及前沿理论,与学员问题需求紧密结合,进行精心设计,充分准备,形成系统完整的学科指导教案。教案至少应有两大范畴的一般性要求:其一,以“精讲”为原则,以本学科主要知识点为内容,编制“知识类”教案;其二,以“解惑”为宗旨,以理论和学员集中反映的一些突出问题为结合点,编制“专题类”教案。另一方面,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精心设计和充分准备的针对性强的内容,通过各种现代教学手段传授给学员;学员带着各自的问题与思考,倾听教师指导性“精讲”,并留有一定时间让学员提问、教师答疑,并提供不同材料,学员辩论。让课堂教学双方始终处于十分主动、积极互动状态,并充分体现启发式的教学原则,让学员进行多向性交流,促使学员对有针对性的理论知识由接收到“消化”——“深化”——“活化”。(2)学员的陈述与教师的点评互动,亦即是学员培训结业前的“汇报演示环节”。通过分组工作的方式,分别按结业论文、调查报告、方案设计等分类编成小组,配备相关的指导教师,分头进行学员陈述,教师点评打分,作为学员培训结业成绩和检验培训个体与整体实效的主要依据之一。

       二是学员之间的交流与研讨互动。校长培训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课堂讨论,开展对话与交流,实现学员之间的互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通过横向平行的交流与评价,即借他山之石的“碰撞”,才能真正识别“庐山真面目”。学员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和体验的理念,都受到其内在的观念和意识的制约。这些观念和意识可能是正确的——通过平行交流,促使他们认识到,接受培训的确是相互学习的难得机会。有人说,50人的培训班,每人都进行充分的交流,实际上每个人都能间接地学习到49个人及49所学校的经验,并从中得到启迪。但也有的观念和意识可能是错误的,甚至是扭曲的,学员自身常常并不觉得他自己的观念有什么问题。由于日常实践中常规性的思维习惯,又因环境迅速变化或条件的差异,一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改变某种习惯性的观念,并将此付诸管理实践的改革——通过同行们的一些批判性的对话式评判,以达到相互校正的目的,进而去认识自己的行动理论,提高实践的合理性。

       三是学员与考察实践基地的互动。通过培训基地这个广义课堂的教与学、平行间的交流对话等充分互动,获得了新的知识,积累了大量的信息,并提高了对有关教育重点、难点问题的审视、评判的能力,进而在理性上从更广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形成一些新的理性思考。带着这一些思考与前沿观点去扫描外面世界,即组织学员赴选定的学校——校长培训实习基地,通过听取介绍、实地考察、咨询对话去进一步检验和证实已有的教育理念和反思性的问题,同时还将吸收具有特色性、示范性学校办学的一些新理念、新方法。

       培训实施过程中三个层面的环节互动,应以“注重实效”为原则,贯穿质量检测与评价的“五个一”要求,即要求学员:(1)选读一篇教育理论书籍;(2)听取一次特定安排的经验(学术)报告介绍;(3)开展一次独立的调研活动并形成书面报告;(4)参加一次体现自我的演讲活动:(5)写一篇能综合反映培训绩效的文章(论文、案例等)。依此作为学员培训成绩检评的主要内容,衡量学员能否按期结业的主要依据。当然,学员真正的培训效果和质量,需要通过培训后的跟踪互动,才可能得到进一步的检验和证实。

       3.培训后的跟踪环节。

       理论思考的目的在于改变环境,在于改造自己的管理实践;同时解决问题的假设也需要在行为中,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予以检验,这也是校长培训工作的最终目的所在。因此,回到学校管理实践中去,实际解决问题,既是检验校长培训实际效果、质量的标准,也是总结与改进校长培训工作的试金石——培训后的跟踪互动。学员工作单位应成为培训基地的一个新的重要空间。受训校长通过培训过程中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和下一步行动计划,再到自己的学校去尝试、实践,即受训校长与自己单位的实践互动;学员又定期将实践情况反馈给培训基地,即学员与培训基地(教师)的互动;培训基地(教师)有选择性地深入一些具有代表性学校进行实践跟踪调查研究,即培训机构(教师)与学员(所在单位)的互动。这种培训后的跟踪环节互动,既能达到新世纪校长培训规定的提高整体素质、办学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与创新能力的目的,又能不断提高校长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因此,要求受训校长做到“三个一”:(1)培训结束返校后,向全体教职工作一次培训汇报;(2)返校后在本单位实践一段时间以后,向培训基地(教师)作一次综合反馈;(3)接受培训基地(教师)的一次跟踪调查。

       人们在经过一段校长培训的实践体验和反思之后,再着眼于未来去探究现代校长培训的新模式,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难的是实现这一新培训模式,必须具备三大基本条件:(1)要有来自社会方方面面对校长培训工作的高度认识与重视;(2)要有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与教师队伍;(3)要有适应新世纪干训工作必需的现代化条件、设备和必需的经费保证。

       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中小学校长是办好学校的核心。校长培训是提高校长素质的重要途径,需要不断探索、大胆开拓,以清晰、有效的校长培训模式,力创培训工作新局面。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