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赏识教育与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赏识教育与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日期: 2008-9-24 8:31:14 浏览: 13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张凤娟

【摘 要】心理素质是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并结合赏识教育的理论,探索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更好适应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赏识教育
高等职业院校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社会层次,以培养生产、建设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在现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社会上所存在的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偏见,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的不认同,高职教育的地位不高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工作。高职学生也对自己所受教育的特点与目的普遍模糊,有的学生对上高职有自卑心理,认为高职学生比普通高校大学生低一等,因而看不起自己,给学习和培养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所以,加强对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尤其是心理素质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特点,结合班主任工作的实践,笔者认为,对高职人才的培养可以心理素质培养为中心,结合赏识教育的有关理论来培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以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一、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及其表现
就笔者所观察到的高职学生种种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低,有一定的排斥、逆反心理
高职学生大多是由于高考成绩不佳,不能被普通院校录取,退而求次读职业学院,因此往往是非完全自愿的或是被家长所决定的被动式的无奈选择,这种高考失利的挫折感与选择学校的被动与无奈使得他们对所就读的高职院校缺乏信任感与认可度,加之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与教育目的认识不足,对职业教育甚至具有一定的排斥、逆反心理,具体表现在心态不稳定,不能迅速适应并尽快融入学校学习生活,或茫然而无所是从,或欲另劈蹊径,寻求他途。笔者曾接触到班级有学生迫于家长压力而选读本专业,然而自身所偏好的是其他学校的专业,因此对于所就读的高职学校缺乏兴趣,直接的表现是学习缺乏动力,上课时常有迟到、旷课等不良现象。也有学生初入校报到后一段时间情绪不能稳定,欲返高中复读以求来年再战。
(2)有些学生自信心不足,不能正确面对挫折。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没有考上重点或名牌大学,无疑是一个普遍性的较大的挫折。对于这一挫折,一部分学生能正视它,变压力为动力, 努力学习,提高能力,使自己增长信心,不断进步。另有部分学生则有意无意地将自己与过去的同学相比,于是在心理上觉得低人一等的挫折感时常体现出来,从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也有部分学生,觉得自己基础本身就差,尤其是英语、数学等基础课程,一旦在高职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就打退堂鼓,不思进取,不相信自己能学好,甚至自暴自弃,破罐破摔,认为即使是努力学习了也不能赶上来,于是干脆放弃了学习,对集体事项也不闻不问,漠不关心,在集体当中我行我素,或是沉迷于网络,整日陷于浑浑噩噩的涣散状态中,严重影响到其本人及他人正常的学习生活,以致经常出现迟到、旷课等违纪行为,并直接影响到了班级整体的班风、班纪。
(3)缺乏自律意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高职学生从小在老师、家长地呵护与约束下成长,高中时代更是在全方位的严格保护与约束下齐心协力为着考大学而努力。步入大学之后突然离开父母,独自开始面对相对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活,突然有种茫然感。加之缺乏明确的自律意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诸如“别人玩,我也玩”,“别人迟到、旷课,我也违纪”,“别人谈恋爱,我也谈恋爱”,整日里随波逐流,荒废学业。久而久之,便不能自拔,陷入不求进取的自我麻木中。
(4)缺乏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及学习的动力。
就根本而言,笔者认为,高职学生心理素质问题最深层的原因在于缺乏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及学习的动力。来自高中学校的学生,在高中时,是以考大学为唯一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进入大学之后突然缺失了奋斗方向和目标,学习的内在动力随之减弱。据我带03级旅游管理专业二个班110名高职生就“入学后最迫切的愿望是什么”问题的调查, 40%的学生回答:“希望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55.5%的学生目标不明确。另据调查,高职生学习勤奋程度同高中相比,自认为有所提高的占9%,大体相当的占29%,有所下降的占37%,大大下降的占25%;学习积极主动的占23%,一般能完成学业但学习比较被动的占45%,对学业采取应付态度的占23%,不能完成学业,学习放任的占9%,这说明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在相当一部分高职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综上问题,笔者认为,高职学生心理素质问题的解决必须从各方面入手积极寻求途径。而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新的素质教育理念,它的导入与应用将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态度。
二、赏识教育及其理念
赏识,在词典中的解释为认识到别人的才能并给予重视或赞扬,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它使作用对象的生理和心理产生愉快的感觉。赏识,在赏识教育理论中含义为:它是一种思维视角,即用赏识的眼光看世界,是一种凡是发生,往好的方面想的积极的思维方式,同时它又是一种欣赏的心态。赏识教育,就是在这种心态和思维方式指导下的一套教育理念。
赏识教育最初是由一位父亲在教育他的聋童女儿中发现和诞生的,逐渐推广到老师、家长对学生、孩子的教育中,起初对学生的赏识教育是比较有针对性的,主要是针对学习成绩差或后进的的学生,尤其是针对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被压抑了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处于自卑状态的学生们。
赏识教育主要包括如下的基本理念:
(1)赏识教育的本质是爱,没有爱就没有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其本质就是爱的需求,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生命仿佛都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学会赏识,便抓住了教育的本质。赏识是人精神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须臾不可缺少。没有赏识,教育就失去了灵魂的魅力。
(2)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教育者怎样对待学生,决定了学生的命运。赏识使学生变得越来越好;抱怨使学生变得越来越坏。  
(3)赏识教育是无限激发学生潜在内动力的教育。
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其特点是注重学生优点和长处,不断正面强化学生闪光的点点滴滴,并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学生在“我能行”的心态中觉醒,激发其内在自我的强大力量,达到生命的自我认识。
(4)赏识教育的奥秘是让教育者和学生的生命共同觉醒,共同成长。
就赏识教育本身而言,是以人性为基础,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相互激发与激励的状态下实施的教育。在这一教育过程中,一方面是以赏识为先导,激发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的巨大能力或者是人的良知与自觉性,从而让教育顺理成章地自然发生。另一方面,这样的教育状态一旦在人身上起作用的时候,赏识教育的着眼点就不仅仅是对学生的教育,而是可以成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激发与相互激励乃至相互教育的过程,赏识教育因此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受教育、共同成长的过程。
三、赏识教育在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实践探索
赏识教育既是理念,也是方法,如何将赏识教育具体应用于实践中,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不断进行经验总结的过程。针对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特点,结合赏识教育的理念及笔者班主任工作的实践,特提出以下几个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期与各位同仁探讨:
(1)强化职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正确的职业观。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既动脑,又动手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即所谓“灰领”。“灰领”在人才的金字塔中,是介于白领和蓝领之间的阶层,是将科学发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即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个作用不是少数精英所能够担当,必须是一个“数以千万计”的广大群体。高职教育就是培养这个广大群体的教育。这个群体的专业技能及整体素质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能否更快、更好地发展。
针对高职学生普遍对高职教育以上特点认识不清,对自身定位不准这一现象,教师应不断强化人生职业教育,帮助学生尽快走出“读高职没前途”的传统观念的误区。例如,就笔者所了解的旅游管理专业而言,据有关统计,今后三五年,长春至少需要培养、引进大量旅游人才,而整个吉林对专业旅游人才需求量至少在数万名以上。另据报道,到2020年,吉林省对高级旅游人才的需求将达到1----2万人,对中初级旅游人才的需求将达10万人左右。旅游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旅游管理专业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专业。
通过强化人生职业教育,我们要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角色,尽快使他们认清自己所学专业的优势,从而激发出其内在的热爱专业的动力,进而树立起热爱学习的良好习惯。而且,在帮助学生树立起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职业观念的同时,我们作为教师,要懂得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和赏识,真诚地相信他们能发挥自身潜能,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2)加强心理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自信心
大多数高职学生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失败的阴影。这种失败的情结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他们自身潜力的发挥,影响了其内在的自尊与自信。然而,无论是在智力、体力上,还是处世能力上,自信心对一个人的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缺乏自信的人,便缺少在各种能力发展上的主观积极性。
“赏识教育”则要求教师要热爱学生,以学生为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发掘、培养每个学生的潜力与优势。其关键是面向全体,承认差异,在学生中不排纵队,只排横队。要在学生中树立起与自己比,只要有进步,就是成功;与别人比,只要有特长,就是成功的理念。因此,要鼓励学生勇于正视自身的弱点,克服困难,挑战自我,战胜自我。不拿学生个体的弱项与他人的长项比,而是不断挖掘个体自身的优势与强项,培养其强烈的自我认同感。
对于因基础薄弱而失去学习兴趣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与理解,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思想状态,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培养学习兴趣的途径,如教师集中进行有针对性的基础知识的辅导或通过班级学习小组互助学习的方式为他们提供进步的机会。同时要及时肯定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每一个进步,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都是成功的表现,都要给予鼓励。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挑战,在点点滴滴的进步中战胜自我,构筑强烈的信心。
因此,赏识教育就是要尊重个性、因材施教,通过发现闪光点帮助每个学生树立信心,在“我能行,你也能行,我们大家都能行”的大氛围中,让学生在教师的赏识中学会自我进步,自我赏识,从而树立起强烈的自信心。
应该说,这是个良性的循环:教师是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赏识学生,学生产生自信,从而得到发展;教师对学生的赏识(爱、喜欢)提高了尊重学生的自觉性,学生的发展又增强了教师的自信;得到发展与自信的学生对老师更加尊敬、赏识和热爱,受到热爱、更加自信的教师会把这份热爱和自信反馈给学生;师生的观念在“赏识教育”的互动中得到升华,自信、热爱生命成为教育的主旋律。
(3)加强自律意识培养,增强学生自我控制能力。
大学生涯是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往往昭示着个体独立特性发展的开始。然而,大多数学生对此并没有足够的思想及心理准备,一旦面临这种成长的心理跨越,常常会出现迷失方向的茫然感,而一些缺乏自律意识的学生则有可能陷入自我懈怠、松散不羁的状态中。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要学会真诚倾听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深入地了解并理解他们,发掘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欣赏他们个性中所独具的优点。事实上,在与学生真诚地交流过程中,笔者发现了学生本性中所具有的许多甚值欣赏的独特品质,同时也发现了造成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等表象背后的一些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内的问题。诸如教育体制、教学素质等方面的问题。
在理解学生、欣赏学生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在学生中进行自我约束的教育,鼓励学生相信自我,锻炼自我,挑战自我,增强自控能力,自觉主动养成严于律己的优秀品质,并要对学生在自律方面所取得的每一点滴的成功给以最大的关注和热情,真诚赏识学生在自我挑战中所取得的每一项成绩,坚信他们定会变得越来越好。
赏识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赞扬、鼓励的语言,也可以是爱抚、友善的动作,甚至可以是欣赏、赞许的目光。赏识教育要求面向全体,要求关照每一位学生,尤其是那些有这样或那样缺点的学生,就更需要给予发自内心的关爱和尊重,因为他们更渴望得到来自各方面的赏识。通过赏识,在相当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在我是“好学生”的心态中成长,促使其更加自觉主动地顺应社会规则的约束,朝着正确的发展自我的轨道前进。一个学生有了自尊,往往会自觉主动约束自身的不良行为,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增强自身的自我控制能力。
(4)强化人生理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
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对自我信心的塑造以及自律意识的培养从根本上讲与人生理想、价值观等密切相关。学生只有树立了远大的人生目标,明确了今后奋斗的方向,体悟到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责任等,才可能调动起自身内在的潜力,激发出为理想而奋斗的内在动力,从而客观明确地为自身定位,以长远发展为目标,将高职生活作为锻炼自我、塑造自我的坚实基础,好好把握今天,为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笔者曾就学生新入校思想状况不稳定、浮躁、消极等的不良现象召开以“理想与人生”为主题的班会,运用赏识教育理念,在学生中进行“人人都能成功”的激励,引导每一位学生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充分发掘自身优势、潜力,树立强烈的“我能行”的自信心,同时鼓励学生永远要“想着明天,把握好今天;而不是想着昨天,荒废今天”。通过人生理想、目标导向教育,增强学生对未来前途的信心。鼓励学生将大学阶段看作是为人生长远目标而奋斗的一个过程,好好珍惜大学宝贵的时光,努力学习专业技术知识,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自己的择业竞争能力,为实现人生奋斗目标及自身社会价值打下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针对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特点,笔者认为,赏识教育理念及其方法是培养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主要是在合理的、适度的范围内给予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认可的引导,以促其产生为自己人生负责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其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自然,赏识教育并不意味着一味地容忍和放纵,也非让学生产生自负情绪,对于特殊的学生个体,还应当灵活采取适当的、合理的、有效的惩罚教育方式来达成教育的目的。
同时,在实施这一教育过程中,对教育者是要有相当的要求的,不仅教育者自身要有相当的素养,还要善于发现受教育者的闪光点与实施教育的入口处,善于随时捕捉甚至是创造这样的教育情境。故而有言曰:教育者的眼睛应该是美学家的眼睛,会从平凡乃至丑陋中发现美。教师的头脑应该是哲学家的头脑,会辩证地去看学生及其行为,并得出正确的一分为二的结论。因此,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作为教师,我们自身素质的提升同样至关重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