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谈高职思政教育课堂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高职思政教育课堂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日期: 2010-7-30 16:06:09 浏览: 1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 要】课堂环境作为教学活动展开的空间氛围和心理氛围,综合体现了教师的观念、能力、态度,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性以及师生之间的各种沟通交流,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能否达到。在思政教育课堂环境中,存在种种不好的状况,要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重视改善思政教育课堂环境。
   【关键词】思政教育 课堂环境 对策
   一、课堂环境及其作用
   课堂环境,又称为课堂气氛,是学生或教师对所处课堂的感受,是决定教学成功的必备条件,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任何一个希望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师,都不能忽视它。营造积极地课堂环境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沉闷、乏味的课堂环境即使讲解得再精彩,效果也总是不如人意。可见改善课堂环境对我们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积极有效地课堂环境是衡定教师是否更新教学观念的标尺。不管是课程改革,还是教学改革,其实施者都是教师。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体现出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众所周知,提高教学质量不是编一本好教材,引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就可以完成的。如何让教材上的东西进入课堂,再进入学生的头脑,让他们接受,并对他们有所启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要吃透教材各个章节的内容,抓住其重点和难点,确立各次课的教学目标,还要结合学生各个方面的实际,进行周密、细致、有效地教学设计,再到课堂上的展开,每一个环节都会受到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态度等的影响。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得到深入地更新,就不能营造一个积极有效自主的课堂环境。
   其次,积极有效的课堂环境是适应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传统的课堂环境中,教师是主体,权威,学生是客体,服从者。教师把所知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机械地记,学生机械地学,认为只要掌握了教师所传授的,就掌握了应学的知识。在这样的观念支配下,学生对老师在课堂上的言论没有批判,没有质疑,不敢挑战老师的权威,成了一个知识接收器,再加上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少能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的个性特长不能展示出来,久而久之,就会对课堂产生厌倦。这样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极其不利的。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标准越来越高,创设一个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新的教学改革要求“学生主体”的回归,就是对这种呼声的回应。
   最后,积极有效地课堂环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切实途径。现在人们提倡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各种教育,无不是围绕着创新提出的。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创新成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保证,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了各个国家人力资源工作的首要任务。学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阵地,教师是主要的实施者。他以什么样的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非常关键。是给学生设定各种条条框框,让他们被动地接受,死记硬背,还是引导学生形成开创性思维,培养自主创新意识,激励开发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所产生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据检验,自主、积极、愉悦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开发,促进其创造性的发展;相反,沉闷乏味、专制被动的课堂环境,学生各个方面的积极性都会受到扼制。
   简言之,课堂环境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托,是教师教学活动能力和教师综合素质的展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步骤。课堂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提高。
   二、高职思政教育课堂环境的现状
   1.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相比较专业课程而言,大多数学生对《基础》课和《概论》课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党中央、国务院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非常重视,思政教师也从各个方面不断充实思政教育的内容,拓宽思政教育的渠道,丰富思政教育的形式,但学生对思政学习的积极性离期望还是具有一定的距离。虽然这是多种因素引起的结果,但是最关键的因素还是教师。
   2.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良性互动较少
   思政课堂上,大多数教师仍然受着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并没有得到有效地凸显,课堂的主体依然是教师,讲授仍是主要的教学方法。虽然教学中也引用了讨论、提问、案例分析等方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任务的压力,学生真正感兴趣的话题在课堂上也不能深入有效地探讨。另外,由于思政课堂通常都是大课堂,是合班课,人数较多,也不可能让绝大多数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对学生了解较少,有些学生也不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些都影响着课堂上信息的有效交流,导致良性互动较少。
   3.课堂中缺乏促进学生发展的方式和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对来说较僵化,枯燥,没有新意。很多内容学生从小学的时候就开始接触,比如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社会公德之类,再加上说教意味较浓,很多学生认为思政教育就是对他们进行政治教育,比较形式化,他们对此的心理抵触比较大。再加上高职学生对一些较抽象、深奥的理论不感兴趣,这又增加了课堂教学的难度。一方面,是对知识有所了解,一方面,又不愿深入地探讨,很多思政教师对此感到无所适从。
   4.气氛沉闷,缺乏情感亲近
   提到思政课很多人会说的一句话就是枯燥无聊,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情感上的交流较少。思政课多是注重理论上的灌输,虽然也有联系实际的方面,可是学生对老师所说的一些话总是有点怀疑,认为不太符合实际,所以学生对思政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论并不真正地相信,从而导致对思政课的积极性不高,没有期待。而教师对学生的无所谓的态度也有所不满,认为他们思想狭隘,不求上进,难以管理,不守纪律。师生这种心理感觉上的不相容,必定会影响课堂环境的改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也就无可避免。对于大多数思政课教师而言,也许重要的不是向他们灌输各种各样的概念理论,而是让他们相信、更相信。也就是怀疑的要让他们相信,相信的要让他们更相信。这其中知识理论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对这些理论的心理上的认同和支持。
   思政课程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的完善,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上面,不管是什么样的改革完善,最终都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思政课堂环境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极大地降低了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必须在这方面加以完善。
   三、改善思政教育课堂环境的几点建议
   1.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要改善课堂环境,就必须改善传统中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能否有效达到。师生关系融洽平等,教师信任学生,相信他们的能力水平,对他们观点言行给予相应的尊重理解;同样,学生信任老师,对老师课堂上的言行能作出积极的回应,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愉悦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促进学生心智的展开。如果教师总以“正确的标准”自居,对学生的一些观点进行批评,指责学生言行中的种种不足,训导学生遵守各种各样的规范要求,就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关系疏离、冷漠。
   2.要进行周密细致的过程设计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目标设定是否合理,难点、重点处理是否妥当,知识点之间能否有效衔接,方法手段是否灵活,这些都影响着课堂环境的营造。尤其在《基础》和《概论》课的教学中,知识点多,量大,教学任务比较重,有些内容也不是几句话就可以完成的,这就要求必须进行过程设计,以提高教学效率。
   3.在教学中加强情感上的教育和联系
   在课堂环境的营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固然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但还远远不够。学生能否认同支持教师的理论观点,教师的讲解能否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也会影响教学效果。由于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比较少,学生对教师几乎没有亲近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联系和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善意的提醒,宽容的微笑,激励的语气,赞赏的眼神,优雅的举止会让学生有亲近感。在一些知识点的处理上,以加强学生对此的情感上的认同支持,也许比单纯的理论上的宣讲说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4.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虽然新的教学改革中,倡导“学生主体”,但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放手不管,相反对教师的要求却更高了。在教学观念上教师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大胆创新;在教学能力上,对教材的把握能力,知识的处理能力,课堂的驾驭能力、言语的表达能力,问题的化解能力,种种都对教师提出了不同以往的挑战;在教学态度上,要更加积极、严谨;在知识储备上要更进一步丰富;在理论水平上,要进一步提升。
   总而言之,高职思政课堂教学担负着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技能、管理和服务人才的重任,其效果如何,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来说至关重要。所以不断完善作为展现教学各个方面的课堂环境对于我们的人才培养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