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试论职业教育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试论职业教育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日期: 2010-6-28 9:23:40 浏览: 2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职业教育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关系极为密切。大力发展福建职业教育,关键在于职业教育要紧紧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更新观念,在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谋求发展。要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通过不断创新来打造特色,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输送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职业教育;“海西”建设;发展对策
   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如何发挥福建职业教育的独特作用,成为“海西”经济发展中的一大支撑点,福建职业教育必须积极策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海西”建设中职业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近年来,从国家到省级政府对职业教育应该说都比较重视,对职业教育工作从“加强”提升到“重点加强”和“大力发展”;在校生规模有明显增长,政策扶持力度也有所加大,职业教育得到很好的发展。在“海西”,职业教育虽已初具规模,但从总体上看,办学方法仍较落后,尤其缺乏先进的职教理念、科学的职教体制、优化的职教环境和优质的职教资源。
   (一)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依存度仍然不高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与职业需要良性互动程度较低,“重文轻技、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新中国建立后,在最近30年高等教育地方化实践中,高等职业院校的迅猛发展大大扩充了职业教育的领地,高职院校已经从精英教育时期附属地位的少数派变成了大众化时期渐成体系的多数派,成为推进福建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然而时至今日,“海西”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依存度仍然不高,不少用人单位盲目单求高文凭,而不考虑单位的用人实际,更不考虑所需岗位技能要求;企事业单位给职业教育毕业生的薪水不高,往往当“普通工人”衡量职业教育毕业生给报酬;社会现象直接影响学生和家长,学生、家长有的认为职业教育是低人一等的教育,有的认为职业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补充,有的认为职业教育是落榜生教育,只有初中考不上高中、高中考上大学,在没有选择、无奈的情况下才选择职业教育。“海西”职业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地位和身份的不对称,导致了职业教育始终无法和普通教育作为同一层次的内容被广大群众所接受。
   (二)职业教育办学体制还有自身痼疾
   从总体看,目前福建职业教育的体制、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开展不平衡。大多数学校的职业教育都过于校园化,缺乏社会性,过于规范化;缺乏职业性,过于学历化,缺乏实用性。即使发展形势比较好的地方,相当部分还是以学校课堂教育为主,学校与社会组织、生产企业之间有一定的鸿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技能等痼疾。
   例如在管理体制上条块分割,学校行政主管有些由教育行政部门直管,有些由行业代管,职业院校行政、业务管理比较分散。如高等职业学院划归省教育厅高教处管,中等职业学校划归省教育厅职成处管,职业技工学校则划归劳动与保障部门管,职业培训与鉴定则由教育行政、行业及劳动分别或同时管理,没有统一的职业教育管理部门,政策不一、标准不一、经费不一,比较混乱。高等职业教育也一样,往往成为压缩型本科教育,同样没有摆脱理论教育的模式。同时,福建职业教育历来重视正规学历教育而忽视技术、技能的培训,忽视职业技能教育的特色所在,普遍师资缺,特别是“双师型”的师资,实训设备、基地严重不足,始终坚持与普通教育或者本科教育同一路径使得福建职业教育办学路子越走越窄,招生不足、经费不足、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日渐严重。
   (三)政府统一管理与成本分担存在错位
   福建职业院校体制再一个弊端是政府部门统一管理与学校、学生的成本分担出现错位。比如教育的具体业务一直都是由政府管理和布局,学校在办学水平评估、专业设置、招生地域、招生建议计划、培养方式和学生学籍等方面都由政府统筹,这就造成职业教育规模普遍较小、重复建设严重、长期经费不足及没有职业教育特色,成为束缚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因素。而发达国家在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中,主要由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进行投入,而我国则是牺牲职业教育投入来保证普通教育的投入。同时不同程度地存在地方政府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相关政策落实不力。福建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制中呈现严重的高收费现象,与普通教育的低学费相比,呈现出低入学成绩、高学费、低度社会地位的蓝领工作、低就业工资等不利状况。由于职业教育具有“投入高、回报低”的特征,在职业院校学费高、技能性人才收入低的大环境下尤其突出。据资料统计,2005年福建省中职学校的平均学费是普通高中的1.4倍,高等职业教育的学费是普通本科教育的1.3倍左右(不含民办)。这种学费的配置标准,使今后就业收益低的职业反而需要投入更多的学费,使适龄学生及其家长更加不愿意选择职业教育,也强化了职业院校学生的淘汰感和挫折感。
   (四)对职业教育的导向、宣传、科研政策不够配套
   一些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制定相关政策上,仍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的倾向,或是用高考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工作的唯一标准,或是把大专毕业生以上的视为“人才”,归人事部门管,把其他的视为“人力”,归各级劳动部门管。部分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教育重要性宣传不力,对社会和广大家长缺乏正确的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在用人上片面追求高学历,导致社会上普遍存在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家长不愿送子女接受职业教育。也时常存在社会权利上的不平等,有些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再容易,薪酬待遇再高,也往往脱不了“工人”身份,在城市入户、企业职级晋升、党政机关录用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障碍。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科研人员数量明显偏少。我国教育部的职教中心研究所仅有科研人员20多人,难以适应世界上最大规模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我国职业教育科研队伍主要从事的是职业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缺少对职业教育发展政策、职业培训标准、职业教育需求尤其是产业结构变化下的需求研究,也缺少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内容、规律与教师培训等方面的研究,制约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性。而福建省就更弱,省职教中心工作人员仅5人,职业教育研究全靠下属6个学科委员会,研究人员还是由各成员单位教师兼职组成。
   (五)职业教育院校的“软件”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海西”职业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但这种发展更多的是体现在“硬件”上,如不少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学楼、教学设施、校园面积可以说堪称一流。而更为重要的“软件”方面却显得极其薄弱。一是一些地方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对发展职业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将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来考虑,在经费投入、资源配置、办学条件等方面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不够。二是职业院校的办学机制不够灵活,教育观念落后,管理体制陈旧,人才培养的数量、结构和质量与市场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三是一些地方仍然把职业教育等同于一般的学历教育,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没有充分体现出职业教育紧跟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特征,很多职业院校由于实训基地条件差,设备陈旧,数量不足,实训教师水平不高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
   二、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海西”建设能力的思考
   福建省委、省政府对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了进一步部署,提出要以构建“九大支撑体系”作为落实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总体部署的重要抓手。因而福建的职业教育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发展方向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方针,面向市场办学,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改革,适应“海西”建设的需要,提升服务能力。
   (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劳动者
   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的特点,主要甚至全部在于它是为社会和企业造就生产、经营和服务的第一线应用型人才。因此,“海西”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竞争力就应该体现在就业导向上。晋江职业中专学校在这方面就作了很好的尝试。该校充分利用校址位于企业聚集区,在办学定位、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实训基地和师资建设等紧紧围绕当地产业结构、就业市场和企业的需要,实行灵活的学制,推行“学分银行”,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为行业企业输送适合他们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
   “海西”建设不仅需要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更迫切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现代企业的竞争,本质上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一个企业能做多大、做多强,并不取决于它获得了多少物质资产、多少资本,更主要取决于它经理、员工。“得人才者昌,失人才者败”,培养高素质人才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原动力。作为“海西”职业院校就一定要把握机遇,科学定位,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要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要加强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二)开展校企合作,办出职业教育特色
   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职业教育的特殊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院校必须与当地、行业、企业建立最紧密的合作,构建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开展校企合作,应该强化各级政府统筹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形成“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海西”职业教育要充分发挥由教育厅牵头11个厅(局)参加的职业教育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有关部门参与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要大力推进“海西”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围绕当地产业发展的需要,以专业为纽带,组建一批由相关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参加的职业教育集团,推进校企合作工作的深入开展,进一步完善组建的电子、交通、汽车、商贸、旅游等10个由企业、学校和用人单位参加的职教集团和12个校企结合的软件人才培养基地。要根据各阶段工作中心围绕“海西”建设大局,研究福建职业教育与企业内在合作的政策措施,落实好国家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接收学生实习的税收优惠政策,宣传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对于学生、企业和学校来说,都是一种“双赢”的举措,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吸取国外职教经验,因地制宜,为我所用
   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清楚地表明,构建适应国情、省情的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是职业教育获得成功的关键。
   比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要求企业与院校共同办学,企业用最科学的理念、最先进的设施、最优秀的人才对学生开展职前培训,对职工开展转岗培训,形成学校与企业“双元”办学格局。“双元制”职业教育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以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缩短了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之间的距离。
   还如北美地区的“合作教育课程”模式鼓励职业院校在企业和行业组织的帮助下,确立专业方向、开发课程体系、组织实践教学。“合作教育课程”以学校主导、企业支持,以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学以致用,相互促进,为用人单位创造提前发现和培养适合本单位所需人才,也为能力出众的学生打造了就业的“直通车”。
   再如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把企业的培训资源直接纳入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全国统一标准下以培训包为核心开展教学的TAFE学院,课程的设置注重专业性和实用性并重,教学内容是教学工作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培养具有高度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人才。TAFE教育不仅可以提供证书、文凭,还有和大学衔接的课程,可以为学员继续攻读学士学位甚至是更高学位提供有利的条件。
   前面所述的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不同类型的职教模式可谓“异曲同工”。但比较而言,德国的“双元制”更为成功。
   (四)优化育人环境,不断完善配套法规制度
   进一步优化“海西”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体制、观念、师资等,以改革为动力,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法规制度,推动“海西”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要加大社会宣传,营造好的发展环境。这主要指要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弱化整个社会对学历的过度重视,树立新型的就业观念。这就要求社会从根本上解决福建职业教育的定位问题,将职业教育定位为主流教育、成才教育,只不过与普通学校对比是同一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是两种不同教育培养方法而已。具体作法是:一方面,政府及学校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与杂志等大众传媒共同来宣传职业教育的意义,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公众了解有关职业教育的概念、种类、地位与作用、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以及社会对其所培养人才的需求状况等,积极推介职业教育办学的先进典型,使社会公众不断加深对职业教育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在中学教育中,适当加入职业教育的课程或相关知识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职业教育,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种类。中学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对家长进行职业教育的观念渗透,各社区可以积极宣传职业教育的性质、培养目标等知识,逐渐营造一种适合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
   二是改革教学体系,实行弹性学制。我们应把实行弹性学制作为福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方向,应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全日制教育和部分时间制教育相结合,允许成年学员和有实际需要的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在实施学分制的基础上,改革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条件选择课程和学习时间;要建立院校际之间、相近专业之间学分相互承认的机制,允许学生跨专业、跨院校选择课程;要充分发挥重点职业院校的品牌效应,开展与一般校、农村校的联合办学、连锁办学,开展重点校与一般校结对子帮扶带活动;要鼓励示范性职业院校与农村职业学校、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采取一年在农村学校学习、一年在城市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习“三段式”的办学模式,以强带弱,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促进“海西”职业教育资源共享。积极引导专业对口的学校与企业开展紧密合作,直接把车间建在学校或把教室直接安排在车间,实现教学与生产操作的无缝对接。
   三是加强师资建设,提高师资质量。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海西”职业院校要真正体现职业特色,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也是关键。所以,一方面应该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培训为重点的全员培训,采取各种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学历层次,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对一些关键性的岗位和重点建设的专业,要通过引进、选拔等形式补充和培养;另一方面要主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骨干教师,吸引企业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任教。同时,要重点培养“双师型”教师,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应参加企业的实习实践,掌握技能,并参加相关专业技术职业资格的社会化考试或职业考试。要建立激励机制,对教学改革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为教师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四是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切实保证政府、企业承担其职业教育的责任。要通过立法来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加强职业院校资源供给。如对企业制度进行改革,规定企业育人责任,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特别是通过政府促使企业投入,规定企业完成各项缴税义务后必须承担按上一年职工工资总额1.5%的比例提取继续教育经费,用于本企业职工的在职职业培训;或按上一年职工工资0.5%的比例缴纳“学习税”,用于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再如,积极探索“多元成本分担制”,即在国家投入为主的前提下,由国家、行业、企业按共同承担的职业教育项目成本,按比例分担经费。对于长期为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提供稳定的实训基地的企业和长期为职业学校提供师资、设备、技术支持的企业给予一定幅度的财政补贴或税费减免,促进校企合作办学。鼓励由职业院校牵头,以专业为载体,组建有行业、企业、学校参加的职业教育集团,走校企合作、规模化、集团化的办学路子。此外,加快建立具有福建省区域特色的奖学助学体系,首先要使职业院校的学费标准分别低于普通本科院校和普通高中,争取用若干年的时间,福建的中等职业学校可以通过财政资助与半工半读等方法,基本实现免费入学。
   五是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招生就业制度。要通过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职业教育创造优惠条件。要淡化学历资历,重视能力贡献,切实提高一线人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待遇水平;职业教育不仅只有职业资格制度,还应有学位资格制度,以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要打破工人和干部身份界限,将技术工人职级系列正式纳入人才管理体系,在人才招聘、人才引进过程中对高级技术人员给予高级人才的待遇。在招生制度、就业制度上给职业教育特殊政策,如招生考试制度实行双轨制,对有些学校允许登记入学,对农村实践生进行单招,毕业生分配时在报考公务员、部队文职人员聘用等方面,职普一视同仁。建立职普“立交桥”,使普职沟通,互相渗透,中职与高职沟通,提高职教地位;试行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搭建职业教育平台,组建含有初、中、高级的职教立交桥,有效地实现向本科教育的渗透和转化。
   六是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广泛宣传、加强监督,规范就业准入。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劳动保障和人事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技能考核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教育部的相关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参加初、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可免试理论知识等),对学生参加技能鉴定收费要给予优惠;很多行业工种要进一步完善相应的职业鉴定项目(或工种项目),即都能进行技能鉴定考核;对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工、技师的培养要形成政府积极扶持、社会广泛参与、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建立并完善符合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和证书体系。
   七是通过不断创新来创造特色。职业教育在“海西”还是一个全新的事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与其他教育相比,创新的需要更迫切,创新的空间也更大。要克服狭隘的职教观,树立大职教、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全民教育思想和观念;要建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指导,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要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要建立各层次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机制,以及与其他类型教育相沟通的机制;要建立新的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体系,坚持产教结合等等。同时,职业教育要坚持走自己的路。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办学层次和办学类型,都应当结合当地当时的实际,办出不同的特色。即使是相同的专业,也要针对当地的实际需要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质量标准,突出人才培养上的特色。每个院校都应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不能千篇一律,千校一面。作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少一点干预,少一点束缚,不要提过多的苛刻的要求,要更多地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
   总之,福建职业教育要更好地为建设服务,有赖于它主动面向社会,服务经济的功能得到充分的施展,寻找出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 福建省教育厅.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构建为海西建设输送人才的服务平台.福州,2007。
   [2] 李星云.“十一五”期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32)。
   [3] 福建省统计局办公室.对我省职业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EP/OL].福建省统计局网;2006-05-09。
   [4] 史秋衡.2020年我国职教发展的理想与政策[J].教育与职业,2006(29)
   [5] 陈潮填.论科学发展职业教育应解决的思想认识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6(32)。
   [6] 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十一五”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规划[M].2006。
   [7] 马连华.做实“工学结合”是加快高素质劳动者培养的必经之路[J].教育与职业,2006(3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