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谈当今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及其解决对策

浅谈当今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及其解决对策

日期: 2008-2-3 5:33:33 浏览: 24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内容摘要:十{学}七{海}大报告中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由多方面要素构成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因此解决民生问题,需要从群众切身实际的利益问题出发,从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多方面加以体现。其中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民生之所依,是社会稳定的“安全阀”。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农民进城,老龄人口增多等社会问题急待解决。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对解决这些棘手的社会问题产生重要影响,而且还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持续高速增长。社会保障既是市场经济平稳运行的制度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制度基础。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与稳定的社会,需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关键字:民生问题 社会保障 保障体系

1、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的意义
1.1社会保障制度,涉及到全国亿万人民众的基本权益和基本生活,要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就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广大人民众提供完善、水平较适当的基本生活保障。这也是我党“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1.2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保证社会经济结构和谐转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步伐加快,这种转形不可避免要引起大规模的职工岗位转换,引起结构性失业的增加和就业竞争的加剧。这些情况导致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利益矛盾增多。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协调各社会阶层的利益关系,缓解社会转型所引发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也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1.3社会保障制度,是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迫切需要。现在,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超过10%,按国际通行标准,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城镇的养老负担系数将大大增加。这个问题能否解决关系到我国能否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的前提下平稳过渡人口老龄化高峰。
1.4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也是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标志。作为个体的人是无法生存和发展的。人们只有在社会合作中,方能得到生存和发展。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对社会负有一定的责任。同样,社会对于每一位社会成员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对于处在困难状态的社会成员有责任和义务予以必要的帮助。所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制,有助于营造诚信友爱、和谐共处的社会氛围,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2、当今我国现在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状况的不足。
2.1保障待遇问题。在发达国家,一般将低于当地平均工资的50%定为贫困线,而我国各地包括经济发达地区都远远达不到这个标准。据了解,在深圳比较发达地区的低保标准也只不过361元。在城市医疗费用、住房费用、教育费用等急剧上升的情况下,这个待遇使其生存变得极其艰难。
2.2农民工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农民进城务工,为城市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往往被排除在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目前,由于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缺失,农民工却极少享受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及住房、教育等相关福利,社会保障所应贯彻的公平、公正原则没有在农民工身上得到应有体现。可以说,“农民工现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必须正视的一个社会问题,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议题。
2.3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超过10%,按国际通行标准,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加速老龄化导致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巨大。退休人员每年增加300多万人,缴费人员与退休人员之比,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10:1上升到目前的3:1。预计到本世纪30年代,我国老龄化将达到高峰,城镇的养老负担系数将大幅增加,医疗费用也随之大大加重。而这二三十年正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如果对这个问题没有恰当的应对之策,不仅社会保障制度无法平稳运行,而且将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4就业形式问题。近几年,我国就业格局发生明显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吸纳新生和存量劳动力的主渠道,大量劳动者以灵活方式就业。传统的以“单位”为本位的社会保障体系不能适应这种分散化、流动性强的就业格局,为数众多的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尚未纳入覆盖范围。主要原因是由于这类人员就业不稳定、不连续,制订统一规范的参保政策有一定难度,同时也由于宣传不够,一些地方和企业忽视甚至逃避社会保险责任。如何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要求,适应就业形式变化的格局,把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及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必须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2.5政府负担问题。由于受传统体制的影响,维护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费用(资金)都由国家或企业独自承担,保障的资金危机的问题不可避免的出现。由于没有一个完善的社会性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和企业只能陷入恶性循环即年年投入,年年不足额,最后形成最大财政负担。现在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也不规范。大量企事业单位非法占用和挪用保险基金,造成屡屡出现减发或拖欠基本养老金和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事件。(例如上海的社保基金案,涉及金额高达数十亿)同时,在国家和企业之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对社会保障的责任划分也不明确,经常出现互相推卸的做法。
3、我国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对策。
3.1提高低收入阶层特别是享受社会保障阶层成员的生活待遇水平。对有劳动能力的,要尽最大的可能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可以培训他们的劳动技能,提高就业能力。同时也要实行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提高在职人员的最低标准工资水平,使其能与享受低保人员拉开一定的距离,增加他们就业的积极性,防止减少乃至避免有能力的劳动者不通过劳动比在工作的人员的待遇还是好的现象。
3.2解决失地农民和进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推进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农民工最基本的需要是找份工作、拿到工钱,出了工伤、遭了意外、得了大病能够及时得到救治、有子女的人员希望其子女也能享受城镇里面的公办教育的权利。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应符合其利益需要,应打破将城镇职工和农民工截然分开、差别对待的状况,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发展社会医疗救助。例如,广东省的《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各类单位都应当为雇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3.3调整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做好制度和资金准备。党的十六届已经确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于人口老龄化导致退休人员急剧增加,而过去没有足够的资金积累,我国养老基金面临很大缺口。为解决这一问题,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实现保值增值,扩大资金积累规模。
3.4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结构的新变化,采取分类分层保障的方法,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根据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就业形式变化的需要,以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实现传统就业群体与新型就业群体的利益和谐。
3.5基金问题是我国社会保障现阶段面临最大的难题,因此要多渠道的筹集基金。所以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和管理,依法强化社会保险费征缴,规范和核实缴费基数,建立社会保险参保缴费的诚信制度,加大清理欠费力度,做到应收尽收;积极调整各级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特别是加大地方财政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预算支出的比例。做大做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进一步开辟投资渠道,实现基金保值增值。同时,鼓励用人单位投入资金,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形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但无论何种资金筹措方式,都应使之制度化、规范化,以确保社会保障资鑫能够筹措到位。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社会保障的监督机构可以由各级政府、企业、工会、专家和学者组成,定期检查和公开社会保障基金筹集、使用情况,使社会保障的运行过程走向科学化和高透明度。
3.6加强法制建设。 国务院已经出台了一些有关社会保障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如《失业保险条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社会保障费征缴暂行条例》等,要依法管理社会保障工作。有些地方不按规定向国有企业以外的企业征收社会保险费,对欠缴户追缴不严。要加大执法力度。要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立法进程,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及资料:
卫兴华 林岗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2003年7月第1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王梦奎 《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2001年5月第1版 中国发展出版社发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
劳动保障部郑斯林部长在形势报告会上作“我国劳动社会保障现状及发展前景”报告
胡{学}锦{海}涛 《十{学}七{海}大报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