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试析中国第一部地方新诗史 一一读《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

试析中国第一部地方新诗史 一一读《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

日期: 2010-7-26 0:43:28 浏览: 1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吕进主编)于2004年6月由重庆出版社出版。此前虽有过《中国新诗发展史》之类的书出版,多属概括的泛论具体到论述地方新诗史,重庆这本书还是破题儿全国第一遭。
   没有前例可资借鉴的中国第一部地方新诗史,它的框架体例首先需要有独出心裁的创意,其次要能结合实际充分展示地方特色,从而为构筑未来更加丰富多彩的中国新诗史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都是其题中应有之义。50多万字的诗论巨著《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可说是交出了一份厚重可喜的答卷,值得关心中国新诗读者的注意。
   除了开篇概括全书内容的导言(吕进)《20世纪重庆新诗的发展轮廓》一文外,本书包括了以下三个部分:(一)卷,重庆新诗的过程描述。论述了重庆诗歌的文化遗传及早期重庆新诗,重庆新诗的两次高潮(40年代抗战时期,80年代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及“十七年代”( 5070年代)与九十年代的重庆新诗。(二)卷二重庆诗人与诗评家。特别着重论述了80年代重庆新诗第二次高潮的盛况,也兼及这些诗人、诗评家此前此后的活动与成就,既有知名的老一辈诗人(如方敬、杨吉甫),也有历尽坎坷诗心不改的归来者(如余薇野、穆仁尧既有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诗歌理论研究与创作探索成就突出的中、老年诗人(如沙鸥、梁上泉、张继楼)、也有刚刚崭露头角的新秀(如傅天琳、李钢、《五色土》诗群、《界限》诗群等等)。本书与时俱进地聚焦诗歌奔涌中的时代弄潮儿,同时也关注持续努力发展本地诗歌特色品种,如重庆的现代格律诗派(邹绛、陆架、万先生),以重庆儿歌享誉全国的儿童诗群,少数民族诗群。在新时期诗坛上,重庆诗评界的实力颇有异军突起之势,引起了全国的注目,本书对其中的代表人物吕进、石天河等诗评家的成就作了简明扼要的评介。(三)附录对两位主要诗歌活动不全在重庆的重庆诗人何其芳、邓均吾的成就作了补充论述。类似情况,其他地方也可能有,为避免诗史对边缘交叉地带的省略和疏漏造成的损失,这是一种必要的补充与预防。
   对于重庆新诗成绩的评价,曾经说法不一。有人认为,重庆有独特的诗歌传统,八年抗战给陪都重庆带来了全国诗家荟萃的第一次新诗高潮,不仅培育了本地诗作者,也留下了对各处流派兼容并包的好风气,为重庆诗人营造了良好的创作环境,为第二次高潮的蓄势待发创造了思想条件,因此说重庆是中国新诗重镇之一是当之无愧的。有人刚认为重庆新诗中庸、落后、拔不了尖,重镇之说是无稽之谈。通读《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之后,我倒再一次在事实的基础上认定了重庆新诗重镇的地位,认识了重庆新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上的重大贡献。
   不仅吴芳吉、何其芳、沙鸥的贡献在当时引领了时代新潮流,在今天的借鉴思考价值上也远未过睦就连乡村诗人杨吉甫的堪称“出土文物”的田园小诗(20世纪30年代写作,因诗不缝时,其名不彰,至八、九十年代才走红欧美文坛),至今也值得我们细品长思!较之于那些靠炒作取胜,甚至泛滥一时的新诗垃圾,这些才够得上是中国新诗真品!有过如此多新诗土特产的重庆,称之为诗歌重镇之一,谁曰不宜?
   不仅在内容的厚重,特色上、而且在论述新诗史的写法上,我以为《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也有不少可取之处。过去不少诗史大抵袭用编讲义方式,东抄西摘、拼凑成书,缺乏真知灼见,多是人云亦云,诗人论不见艺术分析,只概述主题、题材了事。本书写法则大异其趣,诗人论吸取古人诗话以作品赏析论诗的办法,谈诗论则扼要介绍主要论点并评析其得失,因而论述既具有学术性也具有资料性和可读性。书中不少篇章既吸取了前人研究成果,又能独抒己见,宛如专论集锦的集体创作,这正是拥有雄厚研究力量的中国新诗研究所的又一新的贡献。它是重庆地方文化史上的一大成果,也将对推动中国新诗的发展起到有益的作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