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试论点、线、面结合的诗史佳构—评《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

试论点、线、面结合的诗史佳构—评《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

日期: 2010-6-18 17:59:41 浏览: 1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新世纪的中国诗歌在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经济大潮的挤压下,早已褪去光环,滑向文化的边缘;写诗、读诗甚至成为人们钝化的灵魂深处的些许回忆。在这寂寞的、诗情疏离生命精神稻田之际,《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如空谷足音,在久已沉寂的诗坛掀起巨大波湘,这为诗歌的存在与发展发出的呐喊声昭示着新诗火种绵延不息,响应了新诗再次复兴的呼唤。
   吕进教授主编的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对重庆新诗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反思歧路,肯定成绩,展望未来;并对重庆诗人、诗评家与诗歌团体做了客观介绍和中肯评价,打造出了重庆诗坛的坐标系。拂去山城层层包裹的浓雾.重庆新诗浮出了历史地表。
   全书分为卷一“重庆新诗的过程描述”和卷二“重庆诗人与诗评家”两大部分,共22章,是一部“以创作主体为主型”的诗歌史,以大半的篇幅按着史的走向全面、客观地评介各代表诗人和诗评家,甚至对许多作者辟出专章详尽介绍,尤其是对部分曾被忽视、埋没的出色的诗人、诗歌给以了关注,从而传递出诗歌史的信息,进而得以对重庆新诗史进行全面、客观的把握。整体来看,本书是以“点一线一面”的格局来结构全书的,通过诗人、诗歌群体或流派(或准流派)、诗评家这三“点”的分立评介,然而又不截然分开,自然融贯、流畅连接为一条“史”的精神脉络,进而在大量新鲜、独特的诗歌史实、诗歌现象的丰富之下,最终得以拓展为一部翔实、客观的重庆新诗发展史。当然,在整个新诗史上,重庆新诗只是一个“点”,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这本地方诗歌史也只是第一声信号,新诗火炬将会越燃越旺,势必成燎原之势。
   重庆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的城市。这座古老的山城吸纳山川星月之精华,地灵人杰,诗人、学者辈出。《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将目光较多地放在了对做出卓越贡献的重庆诗人、诗评家们的深情关注上,从三“点”人手进行基础建构。首先是对优秀诗人、诗作的点评、介绍。如重庆诗坛老前辈方敬秉着“从爱出发,以美来完成”的诗歌美学,在寻觅时代精神中坚持艺术追求;长期湮没地下的“新世纪化石”杨吉甫,耕耘着中国自然经济形态下的田园牧歌;曾写作四川(重庆)方言诗的沙呜创立了“沙八行”,并成功运用于情诗和新山水诗的实践;培植“刺玫瑰”的余薇野,以其难能可贵的诗学品格高举着讽刺诗的大旗;“两栖”诗人梁上泉长期致力于格律诗实验和儿童诗歌创作;张继楼则全身心以儿童诗歌丰富着重庆诗坛的园地;重庆才女傅天琳以流滋浓郁果香的诗句谱着爱之歌曲;李钢以军旅生活为题材歌颂着最可爱的人。
   其次,本书还介绍了重庆诗坛的几大富有特色的诗歌团体或者说准流派。
   (1)“五色土”诗群。有“中锋派”的代表诗人徐国志,追求诗歌高格调的培贵,以诗探寻人生哲理的再耕,广纳新鲜艺术营养的王长富,尊重诗而离开诗的杨永年。
   (2)在重庆市、区、县文化局系统,曾经或仍然在坚持诗歌创作而且成绩突出的诗人们。其中梁平以渗透着孤独、寂寞的诗歌探寻着生命的现状和人性的本质;王川平不只是在古代神话题材的诗歌创作上取得了成绩,而且也注意关注人生,打量当下时代;矿工诗人柯愈勋,以执著的“爱”去贴近丰富的生命现象本身;“怪才”华万里一直以诗的方式思考着生命的来源和价值。
   (3)致力于现代格律诗的探索的诗人群体。集诗人、学者、翻译家、编辑于一身的邹绛在现代格律诗创作和理论研究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陆桨通过对古典诗词的继承与创新,创造出在浓厚的抒情氛围中叙述故事、塑造形象的独具特色的现代格律诗;万龙生以执着的诗学精神坚持着现代格律诗的创作。
   (4)以年轻诗歌作者为主的《界限》诗群,通过《界限》诗歌网络凝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诗歌爱好者,他们有风格逐渐成熟的李元胜、何房子、吴向阳,有正在崛起的新生代诗人刘清泉、李元勤、安西、赵宇舒,还有90年代比较有特色的雨馨、沈利等女性诗人。
   (5)集中体现了重庆文化精髓和地域审美观念的少数民族诗群,有诗坛老将、土家族诗人冉庄,新生代诗人何小竹、冉冉、冉仲景、周建军、冬婴等人,他们歌颂祖国的山水和民族的风情,关注特定地域的人事沧桑,努力做“时代的歌者,大众的代言人”,为重庆诗歌的繁荣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最有特色的是,本书还以不小的篇幅介绍了重庆诗评家,这在以往史类著作里都是很少见的,他们无疑构成了重庆新诗史上的一大亮点,为新诗的成熟乃至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值得特别关注。著名诗人、诗评家吕进先生为中国现代诗学的体系建构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诗学体系是求实、创新、兼容的开放的、崭新的诗学体系,“诗歌精神重建”、“诗体重建”、“诗歌传播方式重建”的“三大重建”理论,体现了他的新诗文体学理论和新诗创作实践的结合,使他的诗学体系更趋完善。还有石天河、马立鞭等人长期从事新诗基础理论研究,周晓风、蒋登科、毛翰等对诗歌本体进行打量,李怡、王毅、何休等对现代新诗发展史和诗人进行研究,陈本益、向天渊等对中外诗歌进行的比较研究,王泉根、彭斯远等人的儿童诗研究,穆仁等人对微型诗的倡导和文体探讨。川诗评家们为新诗的复兴添砖加瓦,助燃着新诗火炬。这三“点”连线成一脉络,贯穿于重庆新诗发展史。
   《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勾画的时间线索也是相当清晰的。20世纪的重庆作为中国现代诗歌的重镇,是新诗发育和成长的沃土。在新诗草创期,新文化相对滞后的重庆一直在积蓄力量、蓄势待发;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重庆集聚了众多诗人、作家、批评家,他们以新诗为武器,融人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郭沫若、艾青、减克家、沙鸥、穆仁……“九叶”中的唐析、七月派中的大部分诗人纷纷步人诗坛,加人了歌唱;在以颂歌、赞歌、战歌为主流的“十七年”,新诗作为服务于政治的工具,虽不免诗艺粗陋,但真诚、热情;七十年代末,中国大地万物复苏,激活了诗歌的因子,重庆新诗也一道走出阴玻迈向了新时期,傅天琳、李钢、梁平、邵薇、冉庄、邱正伦、柏桦、张枣等及80年代的校园诗人们,使重庆新诗这颗明珠大放异彩,形成了中国诗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一时期的另一特点是“重庆的新诗评论取得了突破。除了老一代的诗歌评论家,陈本益、周晓风、蒋登科、毛翰、李怡、王毅等一批中青年诗歌评论家的出现,更显示了重庆新诗评论的发展实力和发展前景。}} [2J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文化转型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中国诗歌界的萧条,诗派论争不断,诗人们纷纷选择了逃离,人们焦虑、沮丧、叹息,中国诗坛一片混乱,而重庆诗坛却自一贯的并行不悖中奏出了不同的曲调,诗心依旧,“新的年轻诗人成群地走上诗歌舞台,带着新的诗歌观念和审美欲求,进行着他们的别具一格的艺术探索”,李元胜、欧阳斌、何房子等诗人们孤独但愉快而坚定地继续着创作,秉着新的人文关怀,关注当下性、执著于个人化写作,重庆诗坛形成了少有的多元风貌。
   沿《20世纪皿庆新诗发展史》一路走来,我们不只.到了西部山城的诗坛风貌,而且“管中窥豹”地领略了中国诗坛的发展状况。然而重庆新诗史又并非中国新诗史的简单一部或缩影,她当然有着自己独特的风采和魅力。这其中尤其重要的是面对新世纪中国诗歌的“山体滑坡”,始终有着一种坚持、一种韧性,固执地守望着未来丰收的季节。回首20世纪初,新诗开天辟地、轰轰烈烈。然而物转星移,由于传统营养缺乏带来的供血不足,过分欧化造成的浅薄,仅仅几十年间,踌姗的新诗尴尬地徘徊着。在20世纪末期及21世纪初,新诗的自由精神过分张扬,中国基于几千年审美感知的诗性语言流失,非诗化大行其道,新诗面临枯萎、凋零。好在有着深厚积淀的中国诗歌生命不息,中国诗歌也许总有一种自省精神。正是在贫乏的年代里,在转型的关键时期,吕进教授提出了诗歌精神皿建、诗体皿建和诗歌传播方式皿建等推动新诗变革的“三大皿建”。这一由诗人、学者群构成的有韧性的‘.点”持续不断地渗透、扩张、拓展,从而由“点”到“线”到“面”地掀起诗敬湘流,或许将带动中国新诗整体的勃兴。
   《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是在“倡导新诗二次革命,推动新诗再次复兴”的诗学主题下诞生的一部诗史著作,她有着启迪、总结、开拓之功效,在新诗并不丰茂的园地,引领和激励爱诗的人们用信心和热情去守望、去开辟广阔而辉煌的诗歌天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