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英、美、澳、日四国职后培训比较研究及借鉴

英、美、澳、日四国职后培训比较研究及借鉴

日期: 2012-4-27 0:08:40 浏览: 0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匿名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论文研究的实际价值
比较教育研究的核心目的就是教育借鉴,改善本国教育。本通过对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四国职后培训的比较研究,发现各国的异同点和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职后培训的定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结构安排
1.6 论文结构安排
本文旨在对美、英、澳、日四国职后培训的异同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比较结论,然后提出对中国职后培训的借鉴意义。
第2章,论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架构。
第3章,英国职后培训的现状研究: 从
 ①历史发展    
 ②经济发展的原因
  ③法律法规面的引导
 ④形成了各国职后培训的机制和动力
 ⑤对各国目前职后培训的现状进行分析
第4章,美国职后培训的现状研究: 从
 ①历史发展    
 ②经济发展的原因
  ③法律法规面的引导
 ④形成了各国职后培训的机制和动力
 ⑤对各国目前职后培训的现状进行分析
第5章,澳大利亚职后培训的现状研究: 从
 ①历史发展    
 ②经济发展的原因
  ③法律法规面的引导
 ④形成了各国职后培训的机制和动力
 ⑤对各国目前职后培训的现状进行分析
第6章,日本职后培训的现状研究: 从
 ①历史发展    
 ②经济发展的原因
  ③法律法规面的引导
 ④形成了各国职后培训的机制和动力
 ⑤对各国目前职后培训的现状进行分析
第7章,比较结论
本章将从比较的角度,对英、美、澳、日四国在职后培训的历史发展、  经济发展的原因、法律法规面的引导、形成了各国职后培训的机制和动力、对各国目前职后培训的现状进行分析
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各个国家的异同并分析原因。学海网(www.xuehai.net)
比较项目 英国 美国 澳大利亚 日本
 形成差异的原因    
    
  第8章 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请详细列出

 

 [52] 文贤勇. 企业培训员工的选择机制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07
[53] 吴秀杰.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8(5)5~7
[54] 祝伟. 澳大利亚新学徒制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8
[55] 陈祝林,徐朔,王建初. 职教师资培养的国际比较.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42
[56] 张会兰, 张春生. 日本企业内部职业教育特色.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3 ):43~45
[57] [日] 细田俊夫. 技术教育概论 [M]. 肇永和, 王立精(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 164
[58] 宫地诚哉, 仓内史朗(著). 职业教育[ M ]. 河北大学日本研究所教育研究室(译).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166~168
[59] (日) 寺田纪盛. 日本职业教育和训练的研究状况及其课题[J].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1.(1): 44~45
[60] 刘春生, 柴彦辉. 德国与日本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态度的变迁及对我国产教结合的影响. 比较教育研究,2005(7):74~78
[61] 马金强, 蓝欣. 日本企业内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8(4):11~14
[62] 尹利华, 杨爱民. 在澳大利亚接受人力资源管理培训的收获和体会[ J ]. 云南科技管理,2005( 6 ):77~79
[63] 杨婷匀. 澳大利亚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 教育发展研究,2007(1A):60~63
[64] 张曙光. 为“中国制造”培养和造就技能人才. 中国培训,2003(2): 24~25
[65] 张金马. 公共政策分析.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6] 高丽. 英国高技能人才培养政策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
[67] 翟海魂. 英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82~184
[68] 肖荣璐. 二战后英国职业培训政策发展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69] 林新奇. 日本企业员工培训的组织保障.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10):53~5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