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组织转型理论与江西民办高校转型的初步分析——以江西蓝天学院为个案研究

组织转型理论与江西民办高校转型的初步分析——以江西蓝天学院为个案研究

日期: 2010-3-30 17:49:02 浏览: 8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江西蓝天学院思政部 龚俊杰

摘要:本文运用伯顿•克拉克组织转型理论分析江西民办高校在过去一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指出其已成功地实现了第一次组织转型,形成了一些鲜明的组织特性和特有能力;这些民办高校在升格为本科院校后,面临的制度环境已发生了根本变化,要适应这样的变化,这些高校仍然需要进行第二次组织转型,并培养组织相应的特性与能力。
   关键词:民办高校;组织转型;组织特性;组织能力
   江西民办高校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大多完整地经历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阶段,本文尝试应用伯顿•克拉克组织转型的五要素模型来解读以
   江西蓝天学院为代表的江西民办高校所经历的和正在经历着的组织转型,探讨组织转型的一些规律和问题。
   一、组织转型理论应用于我国民办高校的现实的可能性
   我国的民办高校在其发展过程中,很少得到政府固定资助,主要是立足于市场求得发展,因此具有 “创业型”大学的特点。而且在过去的20年间,组织转型的过程在民办高校的确发生了,而且目前我国刚升格为本科院校的民办高校也面临着组织转型的问题。但从我国民办高校二十多年的发展来看,民办高校的存活率并不是很高。以江西为例,在90年代中期,江西存在着10余所高校;但到了现在,这些高校除个别成功地延续下来之外多数已很难找到踪影了。目前江西的民办高校多是90年代中期以后创立的后期之秀,而且这些民办高校在组织形态上同前一时期的民办高校有着很大的不同。为什么一些民办学校能够延续下来,为什么一些后起之秀能够后来居上呢?这可能有两个原因:
   (1)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要求有不同组织形态的民办高校。民办高校在发展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生存。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民办高校面临的环境不同,可能会要求不同的组织形态与之适应。有的高校组织形式可能适应了某个阶段的环境,但可能并不适应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到新的阶段所出现的环境要求,最终被淘汰,而有些民办高校可能随着环境的变化发展出了更能适合新要求的组织形式。
   (2)不同层次的民办高等教育要求有不同的组织形态的民办高校。自1980年代以来的20多年间,我国的民办高校主要从事的教育层次在不断变化,先后出现了自学考试教育、学历文凭考试教育、国家承认的可独立进行的专科教育、国家承认可独立进行的本科教育等。不同层次的教育要求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如果不能够适合新的教育层次对于相应的教育方式以及组织结构的要求,就会出现一些院校在某个教育层次上能够适应,而在另一个教育层次上不适应的状况。
   二、江西民办高校第一次成功的组织转型
   江西的民办高等教育走在全国前例,2005年教育部批准江蓝天学院、南昌理工学院两所民办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其数量在全国是少见的。江西蓝天学院经历了从最初的以计划外自学考试、学历文凭考试到转变为国家承认的高职专科、普通本科教育的高校,关键是它们运用了组织转型理论实现了成功的转型,可用五要素模型来分析:
   (1)具有强有力的驾驭中心
   江西蓝天学院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个核心人物----于果,他既懂教育,同时又懂市场和资本运作。同时在围绕他的周围则是由若干人组成的一个办学者群体,这些人中既有教育行家,也有运作资本的高手。这个群体能够对民办高校实行强有力的控制和管理。
   (2)多种教育类型的并存
   江西民办高校最初是从招收自学考试的学生起家的,然后发展到学历文凭考试,再发展到国家承认的高职大专层次的教育,这是第二道门槛。许多举办学历文凭考试的民办高校就没有迈过这一门槛。江西蓝天学院先后经历了以上三个阶段的发展,而在向更高一级的教育层次迈进和拓展时,这些民办高校都没有放弃前面较低层次的教育,而是用较低阶段办学的成功经验和低教育层次的经费支撑着学校向更高的教育层次发展,同时这些学校都非常重视开发新的教育形式和类型,如中专教育、五年制预科班、高中起点的3+1模式等等。在2005年这两所高校被批准为本科院校时,计划外与计划内的学生生源大体上比例在2.5∶1左右。
   (3)多元化的资助基地
   限于国家与地方财力,政府几乎没有对江西的民办高校提供财政拨款。江西蓝天学院办学资金主要来自学生的学费和银行贷款。在学费和银行贷款之间形成了密切的循环关系,银行贷款以学生的学费来偿还。因此,拓展生源就成了民办学校拓展财源的最重要渠道。
   江西蓝天学院在最初兴办的时候,首先立足于本地区发展,随后很快地扩展到以江西为中心的周边其它省份,最后又扩展到全国其他省份。在多年的招生实践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招生网络和多元的招生基地,最终使蓝天学院有了稳固的经费来源。
   (4)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
   从当前来看,我国的民办高校主要是“教学型”高校,基本谈不上学术研究。但这些民办高校在如何实施教学方式的探索上是一直没有停止的。总体上,经过多年的探索,这些高校基本上形成了有特色的正规化的教育方式。这套方式能够帮助学生针对国家或省组织相关部门统一进行的应试型考试,也能够尽量使学生在应付应试教育之后学习一些实用性的技能。比如,江西蓝天学院最早提出了“一专多能”的理论,要求学生要有“英语+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复合能力,鼓励学生接受3+1的培养模式,即鼓励学生在本校完成学历文凭考试后,用一年时间完成本科的自学考试。因为在较长的时间内,这些民办高校吃的就是自学考试的饭,因此它们比公办院校自学考试中心更重视这些学生,也更擅于帮助学生应对这些类型的考试。
   (5)具有较强的创业精神及执行队伍
   江西蓝天学院的创办者和教师员工把民办教育当作事业来做,他们始终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承受着各种压力和挑战,每向前迈进的一步都是需要去开拓,因此创业精神贯穿于这些学校的日常工作中。为了传承这种精神,该校还把优秀的毕业生留校作为班主任和行政管理人员。这些人员虽然领到的工资比教师少,但是他们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他们拥有对学校的忠诚,能够忠实地执行核心领导层的意见,同时也具有拼搏的精神,拥有一支较强的行政执行队伍。
   三、江西民办高校面临着第二次转型
   随着2005年江西二所民办高校被批准为本科院校,这些民办高校的办学层次和学校面临的外部环境及组织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要求民办高校的组织结构也要发生相应的转型。因此,进入本科教育后,这些民办院校在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市场中获得了可靠的稳固的地位保障,它们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也面临着进行组织转型以适应新环境的挑战:
   (一)江西民办高校的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
   江西升格为本科院校的民办高校的发展已进入了新的阶段。以江西蓝天学院为例其办学实力的增强以及外部环境的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1.自身实力增强。经过14年的发展,江西蓝天华学院在1999年就具有独立举办专科学历教育的资格,2005年被教育部批准为本科院校,因此江西蓝天学院构成了江西民办高校的第一方阵。截至到2007年,江西蓝天学院拥有大约5万多名学生,有了这样的办学规模,学校的经费就有稳固的保障。升格为本科院校后正是其办学实力的体现,同时也是为民办高校稳定的发展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因为本科教育是目前甚至是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民办高校能够独立举办的最高层次的教育。
   2.在新的阶段外部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最突出的表现在:
   (1)外部环境实现了从“市场”到“组织”的变化。
   如学生来源和教师构成已发生了变化:基本的趋势是计划外学生在这些民办高校在校生的比例在不断下降。为降低学历文凭考试取消带来的影响,江西省扩大了这些民办高校计划内招生的名额,用计划内名额的增加来弥补计划外学生数量的减少。随着本科层次教育的举办以及本科招生规模的逐年增加,这使得学校对招生市场的依赖大大降低。
   与此同时,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也发生了类似变化。民办高校在创办时和发展的早期,教师队伍主要由兼职教师组成。2001年以后,江西蓝天学院开始逐年增大专职教师的数量。
   除教师和学生外,蓝天学院的校园建设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发展到本科教育阶段后,这些民办高校的校园建设已初步完成。
   (2)民办高校所处的社会大环境的变化。
   这种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全国人大代表、江西蓝天学院于果董事长的提议下民办教育的法律地位已经确立起来。2002年底,全国人大正式通过《民办教育促进法》,这部法律第一次明确了民办教育的法律地位。第二,经过近14年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十年的发展,江西蓝天学院的名声已经确立,形象和品牌优势已经在全国正在形成。
   3.升格为本科院校的民办高校在组织管理方面的变化。
   江西的民办高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后,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学校在组织管理方面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
   (1)学生管理方式由封闭式走向开放式。民办高校在发展初期,大多数采用实行封闭式和半封闭式的管理,保卫人员、班主任和宿舍员是学校实施学生管理的重要方式。如江西蓝天学院办学初实行“半封闭管理”,即校门半封闭、宿舍区与教学区半封闭、男生宿舍与女生宿舍封闭,在上课期间宿舍一律不允许留人,校园里还有保安巡逻等。然而,这种严格的管理方式在近一两年内有了显著的变化,虽然学生在双休日之外的时间进出校门仍需要经过一定的批准。
   (2)大学氛围开始在民办高校管理中开始产生作用。首先,是在校园建设上。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些校园已经建设得与国内一般本科公办大学相似,具有了大学的样貌。第二,学校对学生学习和生活进行控制的强度降低,给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一定的自主性。第三,学生课余活动的类型和校方的引导方式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民办高校发展初期,因生源质量较差,但校方认为学生情商(爱玩和爱交际等)较高,学校引导的重点是在体育或文娱活动方面,随着计划内学生在在校生中的比例增多,随着能够自觉学习的学生逐渐增多,这些民办高校也开始有意识将学生的活动引导向一些科研探索的方向,有意识地培养学校中学术探究的气氛。第四,大学的教师开始关心教改和科研问题。民办高校在升格为本科之后,也开始重视学校的学术研究工作,以提高学校的学术品味,树立起学校的新形象。
   (3)学校的质量控制和考核方式发生了变化。在民办高校办学中期,质量控制的评价准则是学生自学考试的通过率,这是一个外在的标准。当计划内招收的学生数量开始每年逐渐增加的情况下,民办高校的关注重点就转移到了这部分学生身上。对计划内学生的考核方式是由学校自主决定的,这就有可能使学校不再把这些学生当作考试的工具进行培养,而是更多地注意到他们成长中自身发展的需要。
   (4)大学的制度建设趋于成熟和完善。民办高校的制度建设有着不同的形式、类型和过程,江西的民办高校在升格为本科院校的过程中,基本都对学校的规章制度重新修订和完善。在规章制度集中修订的过程中,原有的不合宜的制度被废除,适应新环境和发展趋势的规定在增多。经过这些修订过程,民办高校的制度更趋成熟,也更具对新的变化的开放性。
   (二)民办高校发展转型的客观要求
   江西民办高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客观上要求这些民办高校走内涵式发展,大学的形象和大学的品味逐步提升出来,这主要是因为:
   1.高校评价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自学考试通过率这样的外部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转变为完全由学校进行自主评价,即由他律转向以自律为主。这种调整使学校解脱了应试教育的困扰,使学校能够自主地按照教育规律对学生实施教育,但这种转变也要求学校必须承担更重要的职责,必须调整培养目标和教育实施方案。
   2.培养目标的变化: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学生培养的目标从掌握知识到强调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和独立学习能力的提升。在以计划外学生为主的时期,民办高校办学的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标志是自学考试通过率的高低。因此,学校集中教育学生的是如何针对国家和省自学考试机构所提出的要求,而在以计划内学生为主后,成绩已不再是区分各民办高校办学优劣的标准了,而是这些学校的学生毕业后能否就业、能否找到好的工作,学校能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已上升为检验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这在客观上要求学校根据这样的目标来检视相关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
   3.如何提高教师质量和实施有效的教学方式成为关注焦点。在升格为本科院校后,民办高校如何提高教师质量就成为民办高校必须考虑的问题。这些升格为本科院校的民办高校的专职教师队伍建立的时间都并不是很长,而且这些专职教师多以本科学历为主,这使得这些民办高校教师的学历首先就面临着学历达标的问题(国家对本科院校专职教师的学历也有相应要求),这迫使学校考虑教师学历的硕士化。是立足于现有教师通过在职学习提升教师的学历,还是着眼于从公办高校中招收毕业研究生,这已经成为民办高校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
   实施有效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针对高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而言的。在以计划外学生为主的时期,民办高校强调的是学生要掌握技能,获得一张文凭。那么应试教育占了大量的课时,技能的培养还是受到了影响。民办高校升格为本科后,主要定位在应用型本科,但如何培养出实用型的人才对于这些学校来讲也是重大挑战。严格说来,这些学校在专科阶段虽然名义上是以高职为主,但主要的课程训练并没有达到高职要求。因此,本科阶段,人才的培养如何能够与实践相结合,真正从原来的应试教育转向技能教育,这是这些民办高校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4.学生管理方式上要进行大的变革。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江西民办高校长期以来借鉴军队半封闭的管理方式,对学生以“防堵”为主,管理学生的首要考虑是学生“不出事”。这样的管理思路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习和生活时间的支配,进而影响到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自由发展。因此,有必要大力培育大学的校园文化,有必要培养大学生在这个期间学习的积极性。在评判标准多元化的情况下,课堂讲授和课本上的知识只是学习的一个部分而已,大学生活有比此更丰富的意义。例如,如果一个学校的图书馆藏书足够多,学生可以阅读大量的相关专业知识,而这些知识可能要比课堂上的讲授更丰富,更有必要。
   四、江西民办高校组织转型的可能途径与转型的关键
   1.江西民办高校第二次组织转型的可能途径
   对于江西民办高校面临的第二次组织转型上的挑战,伯顿•克拉克所提出的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五要素模型仍然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江西升格为本科院校的民办高校的转型仍可从五个要素中去理解:
   (1)需要强有力的驾驭能力,但要扩大民主决策的范围。江西民办高校在升格为本科院校之前的发展,可以说是一种魅力型权威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但是,随着民办高校的发展趋于稳定,法理型的治理方式逐渐会成为主流。这就要求民办高校领导层保持对学校强有力的驾驭的同时,也要扩大民主的决策层次,尤其是要扩大专职教师人员参与教学科研的决策中。在这个时期,行政主导的地位应逐步降低,让更多的教职工人员参与到不同层次的决策中来,以便更好地让组织的成员对组织的使命、组织的形象产生更强的认同感。
   (2)拓宽的发展外围。江西民办高校在升格为本科之后,仍然是以教学为主,教师主要服务于本校学生,但民办高校也可以逐步扩大其活动外围,如依托高水平的教学以及一定的科研实力,积极地为社会提供服务,特别是鼓励所属的某些学科以及某些专业为社会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包括商业咨询、提供培训、参与一定的产品开发等活动。这既可以提升教师的能力,也可为学生实习提高技能提供一些机会。
   (3)建立多元化的资助基地。江西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长期以来是比较单一的,民办高校学费在总经费中所占比例接近100%。学校除了维持正常的运转之外,每年能够节余下的经费大约占总收入的30%以上。但从国际经验看,完全靠学费收入维持一所高质量的大学是相当困难的。这是因为,学校需要聘请优秀的教师,在当前尤其需要加大教师培训费用、需要购买大量的图书,以及需要不断购置先进的教学与实验设备等等。仅依靠学费的收入来保持学校的快速发展将是困难的,有必要考虑打造一个多元的资金来源渠道。民办高校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此种类型的人才培养更需要紧密结合实践,教学或实习用的设施更新换代较快,更需要获得企业和社会上的帮助,这些在客观上要求这些民办高校建立多元化的资助基地。
   (4)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民办高校要拓展外围,要建立多元化的资助基地,最重要是依靠自己有竞争力。这就要求这些民办高校无论是专科层次的,或者是本科层次必须培育出一些有特色和有竞争力的品牌专业。只有有了叫得响的专业品牌,才能够在服务市场上立足。而要培育拳头的品牌,就需要进行必要的学科建设,激活学术的心脏地带。
   (5)整合的创业文化。在江西民办高校第二次组织转型的过程中,整体的创业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仅是强调民办高校的领导人要有企业家的精神,同时也要求民办高校从上到下,每个单位和个人都应有这样的理念、认同感,对组织转型起到引导和支撑的作用。
   2.江西民办高校第二次组织转型的关键:新的组织特征与能力的形成
   如果说江西民办高校第一次组织转型的关键是在于能够形成一个有效的集权化的整合体制的话,升格为本科院校的这些民办高校第二次组织转型的关键则是如何进行分权及分利,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组织特征和适应新环境的特有能力。所谓分权,就是要给予二级学院以及教师以更大的权力;所谓分利就是如何使得学校的发展同教师的个体发展相结合起来。
   在教育管理体系上,以传授知识为主向强调实践技能为主要,要向校企合作教育发展的需求。这包括要考虑学生到企业实习的安排如何从以学校时间为中心向企业时间为中心转变;实习是否算学分、算多少学分;到企业带实习学生或到企业学习的教师的工作量如何计算等一系列的问题。在教师管理方面,要考虑到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给教师更多的自由时间,要对教师的考核方式做出一些必要的调整。在学生管理方面,要做到信任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和发展条件,而不是像以往管理计划外学生那样,按照统一的标准实行封闭化管理。
   总的来说,民办高校组织转型的时机已经到来,从江西升格为本科院校的两所民办高校的调研来看,目前这些民办高校运行中的矛盾与冲突正凸显出原有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方式不太适应新的环境的要求,这些矛盾和冲突已在推动着组织的变革。借鉴伯顿•克拉克的组织转型理论,可以预测江西民办高校组织变革的方向是在保持学校整体强有力的驾驭核心的同时,使学校各个单位乃至教师和学生成为进行积极变革的单位。学校要在宏观层次上建立鼓励革新的组织制度架构,积极发展管理组织变迁的能力。
   五、总结、讨论
   江西民办高校的出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国高等教育需求急剧扩张的结果;这些民办高校依靠全国范围内的生源市场,依靠学费和银行贷款实现了大规模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它们的成长和发展是我国知识经济形成的有力体现,也是大学由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制度”向“知识产业”方向发展的例证。
   尽管本文指出了以江西蓝天学院为代表的江西民办高校在第二次组织转型中遇到的挑战以及可能的转型途径,但是从江西民办高校过去一、二十年的发展情况看,能够实现成功转型的民办高校并不多,许多在前一阶段办得很成功的民办高校在后来的发展阶段中并没有能够成功转型而落伍了,为什么一大批的民办高校并不能自然地实现组织上的转型?对于这些问题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