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

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

日期: 2009-10-26 8:16:12 浏览: 5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
   内容摘要:建设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加快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史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程。在城市规划中完善生态城市建设,促进人类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规划
   当前,世界各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已经越发的紧迫。由于人口增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已经造成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沙尘肆虐,水源枯竭,灾害频发,环境污染,气候反常等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建设生态城市,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要实现建成生态城市这一目标,需要若干代人类的努力。
   一.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
   根据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必须加快形成五位一体的推进思路,即培育生态文化、塑造生态主体、构筑生态产业、优化生态环境、创新生态制度。
   1、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建设生态城市的先导工程
   生态文化是以人为本, 在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的前提下,将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自然资源等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实现生态、环境、资源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新文化。生态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念,强调不仅人有价值,而且生命和自然界也是有价值的。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而不是征服自然,凌驾于自然之上;生态文化是一种伦理道德,强调既对自己负责,又对他人负责,既对当代负责,又对未来负责;生态文化是一种行为准则,强调以绿色为主题,推行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方式。建设生态城市,应把生态文化作为主流文化, 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体市民意识,把生态文化渗透到城市建筑、企业发展、市民行为、社会风气、城市精神等方方面面。
   2、把塑造生态行为主体作为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环节
   城市生态文明行为主体可分为城府、企业、公众三大类。这三大行为主体在生态城市建设中虽处于不同地位、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但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对其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即它们的行为必须遵循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在规律,这关乎生态城市建设的成败。因此构建生态政府、塑造生态企业、培育生态市民,让其行为既各得其所、各展其能,又不偏离生态城市建设的正确方向,有所为,有所不为,尽最大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三大行为主体才能同心协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建设也才有美好的希望。
   3、把节约资源和优化环境作为建设生态城市的主攻方向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国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抓好的两项战略任务。这两项战略任务的提出,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以资源来说,我国的耕地、淡水、能源、铁矿石等重要战略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到1/3。在以往多年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资源高强度开发、低效率利用,加剧资源供应的紧缺。以生态环境来说,形势十分严峻,主要污染排放总量远远超过了环境容量。空气、土地等环境污染严重,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指数已居世界前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下降,抵御各种自然灾害能力减弱。还必须看到的是,一些地方长期累结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 新的环境问题又不断产生。如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生态城市建设中我们所面临的重大挑战。生态城市建设能否顺利推进, 不断达到新水平、新高度,就看我们在挑战面前能否清醒应对,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问题上走出一条新路,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4、把构筑生态产业作为建设生态城市重要支撑
   生态城市要由生态产业作支撑。所谓生态产业,是指按照生态学原理、市场经济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两个良好循环,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大力培育和发展生态产业,既是生态城市建设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生态城市建设最重要的内容。目前我国不少城市生态环境呈恶化的趋势, 问题就出在产业结构上。因此对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建立和发展生态产业,实现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良性发展,这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必由之路。
   5、把创新和完善制度作为建设生态城市的有效保障
   生态城市作为当代世界一种全新范式的城市形态,从提出目标规划到最终变为活生生的现实,这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演变过程,涉及面十分广泛,牵扯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多个领域、多个层面的诸多问题。其中重要一点是,必须进行相关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努力形成一套从各个方向、各个侧面有利于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制度体系,共同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这既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长远之计,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生态城市规划主要内容
   1 城市生命支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生命支持系统的活力,包括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的承载力、生态服务功能的强弱、物质代谢链的闭合与滞竭程度,以及景观生态的时、空、量等的整合性。重点在于:
   1.1水资源利用
   市区:开发各种节水技术节约用水;雨、污水分流,建设储蓄雨水的设施,路面采用不含锌的材料,下水道口采取隔油措施等。并通过湿地等进行自然净化。
   郊区:保护农田灌溉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禽畜牧场污染,在饮用水源地退耕还林;集中居民用地以更有效地建设、利用水处理设施。
   1.2发展电车和氢气车
   使用电力或清洁燃料;市中心和居民区限制燃油汽车通行;保留特种车辆的紧急通道。通过集中城市化、提高货运费用、发展耐用物品来减少交通需求;提高交通用地的利用效率;发展船运和铁路运输等。
   1.3 绿地系统
   打破城郊界限,扩大城市生态系统的范围,努力增加绿化量,提高城市绿地率、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调控好公共绿地均匀度,充分考虑绿地系统规划对城市生态环境和绿地游憩的影响;通过合理布局绿地以减少汽车尾气、烟尘等环境污染;考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生物栖境和迁移通道预留空间。
   2 人居环境
   城市的表现形式是社区的格局、形态,人作为生态系统的主体,其日常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好坏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生态城市规划中强调社区建设,创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
   2.1 生态建筑
   开发各种节水、节能生态建筑技术,建筑设计中开发利用太阳能,采用自然通风,使用无污染材料,增加居住环境的健康性和舒适性;减少建筑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广泛利用屋顶、墙面、广场等立体植被,增加城市氧气产生量;区内广场、道路采用生态化的“绿色道路”,如用带孔隙的地砖铺地,孔隙内种植绿草,增加地面透水性,降低地表径流。
   2.2 生态景观
   强调历史文化的延续,突出多样性的人文景观。充分发掘利用当地的自然、文化潜力,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建设健康和多样化的人类生活环境。
   结语
   城市生态化建设是城市社会发展的主导,是实现人类社会、人类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生态城市建设不仅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更是一场从思想到行动的革命。把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以及保护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建设精神文明新家园为战略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的归宿将走向注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