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

日期: 2009-8-18 7:23:00 浏览: 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学生成长成才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发现了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分析了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原因;途径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培养高层次、高技能的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强化基础、拓宽专业、提高技能,而且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其中心理健康是关系人才质量的重要问题。为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他们存在的心理障碍及其成因,笔者于今年四月和六月两次对泰州职业技术学院2002届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发现了高职院校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障碍,并为此提出了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
   1、自卑心理。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自认为他们进错了门,未能被正规大学录取成为正式的本科生,而感觉低人一等,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产生怀疑和动摇。另一方面,有些学生来自于贫困地区的农村或城市低收入家庭,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的缴费上学带来的沉重经济压力,使他们徘徊于痛苦的边缘——欲学不能、欲罢不忍,加上周围学生出手大方、超前消费,更引起他们心理失衡,产生自卑心理。根据笔者的调查结果,大约有4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其中严重者超过21%,女生的比例较男生略高。
   2、孤独心理。生活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对于学习、生活在“象牙塔”中的他们来说,人际关系表现为:浓厚的理想色彩、强烈的独立意识、简单的交往对象、比较稳定的友谊和喜欢男女交往等特点。但是,有些学生性格内向,心灵自我封闭,不愿交际,因而显得古怪、孤僻;有些学生自命不凡,狂妄自傲,到头来只能孤芳自赏、形单影只;还有些学生因自卑而不敢与人交往,怕在众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和不足,自动把自己游离于集体之外。
   3、焦虑心理。进入高职院校后,学习内容的专业化、深度和难度比以前加大,学习方法也较中学有所不同,这对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对专业不感兴趣,学习效果不理想,从而引起心理上的困惑和焦虑。还有部分学生,面对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严峻激烈的市场竞争,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学兄、学姐们在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的就业形势,使他们无所适从、紧张不安,长此下去,神经紧张、失眠、胸闷、心跳加剧等焦虑并发症就会相继出现。笔者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试中发现,有7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有超过15%的学生表现为焦虑症。
   4、抑郁心理。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民族文化与西方、港台文化广泛交流、相互影响,文化的撞击带来了心理的冲击,加上社会上的行贿收贿、欺诈勒索、损公利己、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不正之风影响了校园内的学子,侵蚀了他们的心灵,使学生对社会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有些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碰到挫折时,也会出现情绪低落,整日忧心忡忡、愁眉不展、唉声叹气等,长此以往,必将出现食欲不振、体重下降、失眠等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会感到“度日如年”、“生不如死”,美好的世界在他眼前呈现出一片灰色。
   5、困惑心理。高职院校学生已进入青年中期,性生理基本成熟,他们渴望与异性交朋友,迫切想得到异性的友谊以至爱情,但由于性心理的不完全成熟和生活经验的欠缺,导致在实际生活中与异性交往困难、单相思而苦恼、失恋而痛苦、陷于多角关系而不能自拔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如有的女生刚入学就接二连三地受到高年级男生的邀请,因不知如何应付而陷入苦恼困惑之中。另一方面,青年大学生充满激情,富于幻想,但因认识偏差、阅历较浅,因而对当前社会现实中的问题和现象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出现了理想与现实的较大反差,产生心理的不平衡,导致迷茫、失落和困惑等心理问题。
   二 造成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造成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障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二是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具体地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环境因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是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改革开放的深化,竞争机制的导入,我国社会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新的社会环境对青年学生的心理影响越来越大。大众传媒手段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普及,已成为影响人们心理、思想的主要社会因素,其中一些格调低下、观念错误的影视报刊,对求知欲望强烈而辩别能力尚弱的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了消极影响,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
   2、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等家庭主要成员对子女的态度、教育方式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过于保护、控制过严往往会导致子女依赖、被动、胆怯等不良心理倾向;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意见分歧,会使学生的情感受到伤害,形成抑郁、焦虑、孤僻的消极心理,还会表现出投机和说谎等不良行为。现在,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呵护备至,甚至于娇惯、溺爱,从而使他们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盲目自信,关注自我多、关心他人少,这些与大学生活中的独立自主、公平竞争、团结进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现实与理想的差异,不免引起他们心理上的失衡。
   3、学校环境因素。高职院校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的学习生活环境与中学有显著的不同,中学里的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关起门来死读书”枯燥重复的学习和“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等不复存在,在这里取而代之的是强调自学和独立思考,学习和作息时间大部分由自己掌握,以及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等,他们要独立面对学业上的压力、生活上的琐事,还要面对来自不同地方、性格各异的同学,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这些压力使有些学生感到很不适应,往往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尤其是刚刚入校的新生,如果他们对上述问题处理不当,不能及时求助于同学或老师,长此以往,必将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4、个体的生理、心理因素。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一般处于18-23岁之间,属于青年初期末和青年中期,处于生长发育第二个高峰的后期,到了生长稳定期,身体形态日趋定型,各器官各系统的机能日益完善成熟,生理已基本成熟。因而,生理发展不仅为他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必要的生理基础,而且直接影响心理的发展,使他们的成人感增强,自主独立意识增强。他们体格强壮,精力充沛,朝气蓬勃,性意识开始觉醒,喜欢处处表现自己。
   在生理发展的基础上,他们的心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首先,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不成熟。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意识强烈,主要表现在他们迫切要求深入了解自己、发展自己,提高自我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但由于他们社会生活的知识、能力和经验不足,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能正确对待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能立足现实,对自己估计过高或缺乏自信,不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其次,社会认知偏离。少数学生存在对社会持怀疑、矛盾的认知倾向,主要表现为以偏概全、错认主流。有些学生把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如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党内的腐败现象、企业内部的剥削现象等误认为是社会的主流,因而对社会持怀疑、否定的态度,甚至怀疑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怀疑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可能性,形成了反社会倾向心理。再次,耐挫能力低。处于青年期、还未踏入社会的学生因缺乏各方面的锻炼,在碰到问题、困难和挫折时,往往不知所措或逃避困难,表现出了较低的耐挫能力。最后,缺乏正确的恋爱交友的观念。一部分学生缺乏自己的交友原则,不能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他们以貌取人,或跟着感觉走,有的错把友谊当作爱情,产生爱情错觉或单相思,有的视爱情为儿戏,朝三暮四,走入爱情误区,这样势必引起心理失衡,出现心理障碍。
   三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把他纳入高职院校教学计划之中。通过课堂途径,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以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输有关知识,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在开设必修课的基础上还可以在学生中开设相关课程的选修课,如《大学生身心保健》、《大学生性教育》、《生活中的实用心理学》、《 大学生成才心理》等,在以上选修课的教学中,灵活地开展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运用讨论、辩论、咨询等形式,系统阐明有关理论,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学会把握好自己,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轻松愉快地成长成才。
   在做好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同时,针对当代高职院校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重点地开展理论研究,如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问题、心理辅导效果的评估问题、独生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男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特困生的心理特点及成因等,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为很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实践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好坏关键在于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必须有一支专职为骨干、专兼结合、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工作队伍。根据《高等学校心理咨询员任职条例》和教育部2001年3月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的要求,配备专兼职人员。专职教师应具有心理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他们专门从事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和日常心理咨询工作。兼职人员则选择思想素质高、有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热情、具有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的教师、学生工作干部、学校医务人员等担任。专兼职人员在上岗前,都要接受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培训,在取得有关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后,方可正式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3、健全机构,做好档案工作,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调查、测试和咨询活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或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普查、日常的心理咨询、开办心理信箱、建立心理热线,通过因特网或校园网为那些心理上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引导、咨询和服务。心理咨询中心的建立有其特殊要求,在选择地点、周围环境、室内布置、软硬件设施等方面做到规范化、人性化。
   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从新生一入学,就开始用SCL—90量表、UPI量表和EPQ量表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的普查和测试,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个性能力、人格特征等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为他们设立心理健康档案,使新生的心理状况一入学就处于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之中;接着,要定期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和研究,充分掌握其心理活动变化的第一手资料,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心理指导或治疗,谨防意外事故的发生。学生心理档案一般包括:心理测试、问卷、调查材料、各种量表以及有关治疗方案等,学生的心理档案应有专人保管,严格保密,非专业人员一般不得查看。
   4、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机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两者都以青年学生为主要对象,目的在于使之获得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优秀人才,因此,我们要坚持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第一,德育工作者要积极介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他们通过心理学方面的专业培训后,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大大丰富和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内容,使心理健康教育不再局限于心理疾病的防治和为少数人服务,而扩展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潜能开发服务,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第二,把思想道德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可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如学生在接受思想教育过程中,对有些问题的困惑、迷茫并不完全是思想问题,如果采用心理教育,从另一视角对其进行引导、疏通,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第三,思想道德教育者要学会运用心理教育的科学方法和内容,不仅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改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营造良好的氛围;而且可以解决学生思想、心理、行为上的一些问题,减少和避免不良行为、心理障碍的发生和发展。
   5、加强宣传发动,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高职院校要注意加强校园环境(包括校园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制度环境等)的建设,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首先,做好校园内物质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和亮化工作,创造一个赏心悦目、轻松愉快的直观感觉。其次,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和娱乐活动,使学生在健康、活泼、向上的氛围中,思想得到提高,意志得到磨练,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危机感。再次,加强校风、学风和班风建设。坚持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形成团结、求实、文明、创新的校风和勤思、博学、活用的学风。加强班风建设,严明班级纪律,优化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提高荣誉感,把班级建成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关系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温暖集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最后,加强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利用校内宣传栏、黑板报及心理健康宣传报刊,宣传心理保健知识,讨论有关热点问题,在校园内形成“人人关心健康,人人维护健康”的氛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其中开辟宣传园地、心理测试、情感世界、社交技巧、在线咨询、理论研究等栏目,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覆盖面广、内容新颖等优势,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进行网上心理咨询服务。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以及整个社会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寻求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措施和对策,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较强的能力素质和健康的身心素质,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琼 思想道德修养(修订本) [M]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2] 陈宪章 姜雪凤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的结合 [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2)
   [3] 金盛华 当代中国人人际关系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J] 心理学探新 1999(3)
   [4] 林崇德 孔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M] 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8
   [5] 樊富珉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
   [6] 刘杰 张蓉 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J] 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 2002(4)
   [7] 唐柏林 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 [J]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200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