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畜牧业产业化的障碍与对策研究

畜牧业产业化的障碍与对策研究

日期: 2009-7-6 19:20:21 浏览: 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要:
   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畜牧业产业化,在畜牧业产业化的进程中,不仅可以使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也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宝贵经验和教训。本文试图通过对福建省龙岩市畜牧业产业化进程的分析,探讨此过程中的障碍所在,着重从政府角色定位和政策引导扶持方面提出破解问题的对策,并研究禽畜特色品种保护之问题。
   关键词:畜牧业 产业化 障碍 对策 特色品种保护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早期,采集、渔猎、畜牧是与原始农业相伴而存在的生产部门。虽然在采集、渔猎中萌生了原始农业,而原始农业又分化出畜牧业,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并没有明显的部门区别与区域分异,各生产形式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结构特征。例如在我国内蒙古东西部许多史前时期聚落遗址中都发现有代表畜牧文化的细石器与表现鲜明定居农业的陶器、石器共存的现象,其中内蒙古西部老虎山遗址出土的器物就是一则农牧共存的典型事例[1]。随着农业生产内部结构进一步分化,以迁移生活为代表的游牧业逐渐游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而依附于定居农业的放养型畜牧业继续与农业生产保持着密切联系,并以家庭舍养、近地放牧等不同形式持续发展到近现代。畜牧业发展到科技时代的必然方向是产业化。随着1981年四川省率先在全国成立第一个牧工商联合企业——若尔盖牧工商联合企业,我国畜牧业产业化的畜牧由此拉开。[2]
   畜牧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畜产品消费水平是一个国家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加快畜牧业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是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加快畜牧业发展,可以有效地转化粮食和其它经济作物的副产品,带动种植业、饲料加工业、食品加工业、包装和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促进农业发展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加快畜牧业发展,可以更加合理地配置农业资源,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途径。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畜牧业在我国农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试以福建省龙岩市畜牧业产业化进程为样本,分析在此过程中出现之障碍,并提出相关对策。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1.畜牧业总量迅速增加,但产业化程度偏低
   2002年肉类总产量 30.22万吨(其中:猪肉23.03万吨,居全省第一),增长10.1%,人均占有肉96.83公斤(居全省第一)、;禽蛋4.07万吨,减少0.4%;牛奶0.16万吨,增长50.8 %。全年水产品总产量4.46万吨,比上年增长6.9%。[3]但产业化程度低,能带动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企业目前仅有森宝禽产品加工厂,规模饲养的畜禽占出栏数30%,大多数仍为千家万户零星饲养。
   2.畜牧业从依附农业,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改革开放初期,闽西畜牧业仅仅依附于农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市紧紧抓住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大内部结构调整步伐,畜牧业生产突飞猛进,在全市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2001年畜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7%,位居全省第一,大大高于全省28%的平均水平,高于国家“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2005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3%,从而使畜牧业长期依附于农业的家庭副业变成相对独立的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3.畜产品品质有所改善,但质量安全有待提高
   近年来由于大面积推广优良畜禽品种,如:2002年杜长大三元杂交瘦肉型猪普及率,达48%,同时通过提纯复壮本地优良畜禽,如河田鸡、白鹜鸭,使得畜产品品质不断提高,但是有的饲料加工厂或畜禽养殖户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遵守有关法规,大量使用抗菌素、促生长激素和一些化学合成药的长期和超量使用,以及非法使用国家违禁的药品(如盐酸克伦特罗),致使畜产品药物残留量过高,从而使肉产品质量存在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人体身体健康。
   4.生猪发展迅速,但畜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近年来生猪生产发展迅速,2002年猪肉产量23.03万吨,生猪存栏236.37万头,出栏328.48万头,三者居全省第一。每年销往厦、漳、泉及广东一带的瘦肉型猪达115万头。但是畜牧业内部结构很不合理,猪肉占肉类83.89%,禽肉占12.57%,草食动物(牛、羊、兔)仅占3.54%,这是不适应闽西的市情:一是以人们消费低脂肪、高蛋白的肉食品习惯很不适应;二是以闽西拥有丰富的稻草等农作物秸杆、藤蔓类资源很不适应;三是以闽西人多地少,大力发展节粮型的畜牧业很不适应。
   (二)问题分析
   1.观念守旧,发展思路飘浮不定。
   主要表现:一是以生猪养殖为纲、自求平衡思想根深蒂固;二是结构调整中跟风现象突出,品种结构不合理,产品趋同和重复;畜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肉类中,猪肉约占83.89%、禽肉约占12.57%、草食动物仅占3.54%。一些畜牧业产品明显不具竞争力。
   2.龙头企业整体实力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
   畜牧业产业化的核心环节是龙头企业的核心发展。但就目前来看,龙岩畜牧业龙头企业存在着整体实力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弊端。就大多数企业而言,普遍存在着规模小、产品质量差、管理松散等问题。即使是比较知名的大企业,仍然是主要依靠粗放扩张。忽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在市场竞争中缺乏自己的名牌产品和优势产品。
   3. 产业化内部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
   在龙岩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中,目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风险共但,利益均沾”的利益机智尚未形成。如一些企业在与农牧户签订同时,凭借其自身的强大经济优势,完全控制着价格的决定权,所定合同不可避免地产生利益倾斜。少数农牧户经常违背合同,在市场价格较高时,将自己的产品卖给市场,而不卖给企业,导致企业停工待料;在市场价格回落时,又希望按照合同规定,将产品出售给企业,而企业又常常采取压等、压价。利益分配机智不完善,影响了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持续发展。
   4.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畜产品加工业严重滞后。从畜产品加工比例看,发达国家的畜产品加工量的65%左右,而我过国畜产品初加工只占35%,深加工不到10%;从闽西实际看,畜产品在这里基本上只完成初加工,而更深层次的加工大多转由沿海有实力的企业完成。从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来看,我们过多注重自己的实情,而与国际标准对接不够。这是造成闽西畜产品出口量不大、附加值不高的主要原因 。
   二、对策研究
   1.统一思想认识,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实现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入世后,我们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畜产品除了供应闽西市场外,主要市场应转向区外、国外。要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提高产品竞争力;二是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加入WTO后,要不断推广良种良法,提高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要加强畜产品的加工、包装、储藏、运输等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实现畜产品“包装规格化、质量等级化、重量标准化”;三是实现由传统型畜牧业向现代型畜牧业转化。目前我市的畜牧业仍然以分散经营为主,规模小,竞争能力弱,市场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四是实现由速度型向环保型转变。随着畜牧业的发展,伴随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发展畜牧业时,首先要考虑环境问题。
   2.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采取各种措施,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一要加快步伐加强兽药残留物的监测工作,包括进一步完善兽药残留监测体系,完善畜产品和饲料中药物的检验方法,完善兽药使用的停药期规定,建设兽药安全监测网络;二要以新罗区被农业部列入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建设为契机,在全市逐步实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村、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乡(镇)、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县(市、区),最后实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市;三是加大疫病防治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消灭或控制影响畜产晶出口的各种疾病,同时也要高度重视杜绝国外的疫病传人国内;四要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查处使用违禁药品的经营者和使用者,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闽西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调整畜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一是以发展草食家畜为重点,调整优化肉类结构。要充分利用闽西拥有丰富的稻草等农作物秸杆、藤蔓类资源,大力发展草食动物特别是肉牛和奶牛的生产,逐步形成符合市场行情的以草食动物为主体的肉类结构;同时,要大力推广种草与养畜相结合的养殖模式,抓住闽西与澳大利五龙岗市互结为国际友好城市的机遇,加快奶业发展;二是依靠科技,调整优化畜牧业良种结构。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与不同区域、不同生产层次生产水平相适应的良种繁育体系,提高良种的覆盖率,目前要加快市级原种瘦肉型猪场的纯种繁育,扩大生产规模,做好河田鸡的保种选育,完善连城白骛鸭产业的原种基地建设和规模养殖发展。三是稳定生猪生产,提高“三元杂交”的杜长大商品猪的覆盖率,扩大加工,提高效益;四是大力发展肉鸡生产。以年加工960万只肉鸡的森宝禽产品加工厂为龙头,大力发展肉鸡生产。
   4.加快畜牧业产业化进程,促进生产与市场的接轨
   畜牧业产业化主要以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等为特征,产业化有利于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有利于提高专业化、集约化经营水平,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闽西畜牧业产业化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必须借鉴发达地区产业化成功经验,为我所用。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好的瘦肉型猪、河田鸡、白骛鸭和肉兔等优势产业;加大畜牧业加工项目的山海协作,高起点、高标准、上规模、上档次,建一批禽蛋和肉兔加工项目;要大力发展“订单畜牧业”,组建营销协会,不断拓宽营销渠道,使畜牧业产品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提高畜产品附加值。
   5.改革畜产品贸易体制,建立协调的运行机制
   畜牧业生产管理在农业部门,畜产品的流通在商业部门,畜产品的国际贸易在外贸部门,畜牧业生产与贸易体制上是分割的,生产者不了解国际市场行情,外贸又不了解国内生产,造成畜牧业生产不能适应变化着的国际市场,经营者难于取得贸易优势。体制上的分割,还造成国际市场有利时,外贸部门把大部分利益截留,在不利时,又把风险转嫁给生产者,导致货贱伤农。所以,必须尽快形成贸工农结合,产销结合的运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加人WTO后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的需要。
   6.充分利用“绿箱”政策空间,强化畜牧业发展扶持力度
   《农业协议》中的绿箱政策规定,国家在农业科研、疾病防治。技术推广与市场信息等方面进行扶持是允许的。为了增强闽西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我们必须充分利用WTO的绿箱政策,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科研、防疫、技术推广和市场信息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加强河田鸡、象洞鸡、白骛鸭、山麻鸭等种质资源的保护,加快市级瘦肉型猪原种场等种苗工程的建设。
   三、政策建议与措施
   1.坚持科技兴牧,强化畜牧业四大支撑体系建设
   加快畜牧业发展,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着重强化四大支撑体系建设。
   一是畜禽良种体系。要集中力量抓好畜禽良种工程,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重点完善种畜禽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地方优良品种的保护与开发,对列入国家级畜禽品种保护名录的品种连城白鸭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场和保护区,并争取长汀河田鸡等更多有特色的地方品种列入国家级畜禽品种保护名录。鼓励和支持适应闽西的优良新品种的引进工作,提高良种生产和畜产品质量水平。建立完善的冷配网点,推广细管冻精,加快畜禽良种的繁育,抓紧开展种畜禽性能测定和拍卖工作。
   二是动物防疫体系。实施动物疫病区域化控制战略,建设无规定疫病监测区、无疫区。重点建设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配备监督执法设备,完善市、县、乡三级动物防疫网络,强化村级动物防疫检疫员职能,提高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扑灭的技术水平和应对外来重大疫病快速反应能力。加大出入境动物隔离检疫场和隔离检疫实验室的投入和建设力度,提高出入境动物检疫技术水平。加强动物防疫工作,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要达到100%,全面实施动物免疫标识制度,开展动物疫病监测工作,加强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强化动物防疫监督,严禁染疫动物及其产品流通,严防动物疫病传入。
   三是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监控体系。抓紧建立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尽快完善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的强制性标准,使畜产品在饲养、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都有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规范。要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畜产品,做好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标识管理工作。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逐步形成不合格畜产品的召回、理赔和退出市场流通的机制,实现对畜产品从生产到餐桌的全过程监控,确保畜产品安全。
   四是科技研究与技术推广体系。加大科研投入,围绕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的畜禽遗传育种、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新型疫苗和兽药、饲料添加剂、畜产品加工、畜禽规模养殖场环境控制与污染治理等重大技术问题,开展科研攻关。加快畜牧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搞好科技示范场建设,积极鼓励畜牧业科技人员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科技开发和科技服务,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推广机构和科技人员。加强对畜牧业经营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再教育,有计划地做好畜牧业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培训和深造的选送工作。凡从事畜牧产业的主要职业技术人员,都要通过畜牧兽医职业技能鉴定,实行执证上岗。切实加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按照“理顺体制、稳定队伍、巩固防疫、加强检疫”的原则,建立起分别承担公益性执法职能和经营服务职能的基层畜牧兽医体系。
   2.加强协作配合,营造加快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外部环境 
   市、县、乡镇政府要把畜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鼓励社会各方面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通过调整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逐年加大对畜牧业投入比例,将地方畜禽品种保护、按规定补助的疫苗经费、动物疫病监测、兽药饲料及畜产品质量检测、重大疫病处置等专项经费纳入财政支农支出预算,各地依法收取的检疫费要全部用于动物防疫事业;计划部门要继续加大对动物保护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等项目的扶持力度;畜禽养殖场(户)可以通过租赁、承包、入股、联营等方式取得农用地土地使用权,非固化畜禽养殖用地按农用地管理;对重点畜产品加工企业和养殖业大户,其生产用电按所在县(市、区)农业生产用电价格给予优惠;林业部门从快办理畜禽养殖场的林地征用和林木砍伐审批手续;科技部门优先安排畜牧业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的项目;环保部门要合理制定畜禽养殖场环境治理规划,加强治污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要大力扶持发展生态饲养模式,促进畜牧业向环保发展型转变;各商业银行要加大对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户生产经营的信贷支持力度,农村信用社要积极开展农户小额信贷和联保信贷业务,满足农户种养业生产资金需要;保险部门要增加畜牧业险种,探索开展畜禽调运、生产及其它灾害性的保险业务;发改委和证券部门继续指导畜牧业龙头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组建,有条件的要积极支持其上市融资。
   3.大举“特色牌”,扎实做好保护地方独有品种资源工作
   近二十年来,我国对畜产品消费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猪肉消费由高脂肪的肥肉,到高蛋白的瘦肉,直到目前的带有肌间脂肪的瘦肉;鸡肉由“快大”型鸡肉到“土鸡”肉;牛、羊肉由传统的淘汰牛、羊的肉到肥牛肉、羊羔肉;马由役用到娱乐和伴侣用。我国惟一的药用鸭连城白鸭去年产量达到170万只,连城县1万多户农民因此受益。这些消费需求的变化,均以丰富多彩的畜禽品种资源为基础才能迅速而经济地实现。做好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对促进畜牧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于增加农牧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和加强生态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很多人对几年前河田鸡市场受到的狂热追捧还记忆犹新。当时河田鸡的保种选育还未全面展开,当地就成立了开发公司进行开发和宣传,导致假河田鸡充斥市场。更可怕的是,当地有些群众也加入出售种鸡的行列,一时间纯种河田鸡数量急降。“这次风波之后,政府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寻找纯种河田鸡,最后才在周边县的深山老林里收集到了一些,保住了这个品种。”福建省畜牧兽医总站一位专家如今说起这件事仍然心有余悸。
   连城白鸭因具有清热解毒、滋阴降火、开胃健脾等功效,1999年被中国家禽业协会专家认定为“迄今为止已被发现的我国惟一具有药用和保健功效的鸭种”。乌嘴、黑脚、白羽的白鸭已在连城繁衍生息了数百年,连城县也被命名为“中国连城白鸭之乡”。2001年连城却与南京打起了白鸭官司。原来当年9月,连城白鸭原种场在南京参加世界华商大会期间,发现南京市畜牧家禽科学研究所的“金陵乌嘴鸭,鸭中极品”宣传广告单上,其照片就是连城白鸭。当年12月6日,连城县白鸭原种场一纸诉状将南京市畜牧家禽科学研究所告上了法庭。最后国家有关部委出面协调,连城也申请了“连城白鸭”的原产地证书,连城白鸭最终获得了一本具有法律效力的“出生地证明”。“就在十七八年前,连城白鸭仅存28只,比华南虎、大熊猫还要稀少。为了白鸭的保种,连城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如今连城已经形成10个白鸭养殖生产基地乡、100个白鸭养殖专业村、1000户白鸭养殖专业户的格局,小小白鸭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从白鸭保种中受益的连城人,怎么能让自己的品种被别人抢去呢?”福建省农业厅叶恩发副厅长总结道,“随着我国加入WTO,今后类似的品种之争还将更激烈,一个好的品种,自己不当作宝贝来保护,等到别人保护后办了原产地证明,后悔就来不及了。”那么,政府在保护地方特色禽畜品种工作中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一是设立地方品种资源保护专项资金。畜禽品种资源保护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公益性事业,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才能把此项工作做好。各级财政应设立畜禽品种保护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业发展资金等要加大对地方品种资源保护的扶持力度。计划部门要增加地方品种保护、种质研究、资源开发等方面费用的计划,优先扶持濒危畜禽品种抢救项目。科技部门要优先安排地方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项目,使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场、保护区建设经费能真正得到落实。
   二是加大宣传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的战略意义。对地方畜禽品种应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既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畜牧业的基础,也是满足畜产品多样化、增强畜牧业市场竞争力的需要。因此,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地方品种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引导一批有远见的企业家和关心畜禽品种资源有识之士投入到闽西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项目上来,以全面推动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
   三是成立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协调工作小组。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建设项目,不仅需要人、财、物的有效投入,更需要行政手段、法律法规、优惠政策作保障,涉及到财政、计划、科技、环保、卫生、科研、农牧等部门。设立市级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工作小组,有利于加强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工作的领导与协调,有利于此项工作有效开展。
   四是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策略。进行畜禽品种资源普查。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曾进行畜禽品种资源普查,但某些特殊生态地区由于受到特殊生态地理和历史条件的限制,未进行全面、彻底的调查而被忽视。二是抢救性保护濒危品种。根据“九五”期间的调查研究和动态监测结果,对河田鸡、连城白鸭等群体数量极少、面临极度濒危灭绝、且具有潜在经济价值的品种资源进行抢救性保护,扩大群体数量,逐渐恢复其品种特性和群体数量。三是积极探索畜禽种质资源开发利用途径。畜禽种质资源的保护目的是为了利用。在对濒危品种资源进行保护的同时,应积极探索寻找开发利用途径:1).利用畜禽种质资源某个特异性状进行开发;2).在保持种质资源特性的前提下,对主要经济性状进行选育提高,或针对经济性状的不足,采用一定程度的导入外血,改善和提高资源的经济价值;3).对于保护种群以外的群体,可作为经济杂交的亲本,利用后代的杂种优势提高商品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