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职业教育应如何培养高技能型人才

职业教育应如何培养高技能型人才

日期: 2009-7-14 2:26:47 浏览: 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 要: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是为满足企业人才质量需要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训练紧密结合起来,的确可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未来劳动者的素质。在现阶段,校企双方的认知不能达成共识,社会与政府的协调未能达到统一的情况下,要想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作为职业技术院校应建立正确可行的办学理念,落实办学运行机制,探索出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提升办学条件,才能达到真正培养出高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 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型 人才
   在众多的职业教育论谈中,诸多教育人士多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论起。较多的分析校企合作的现状、模式构成、存在的弊端等问题,真可谓是“奇言”与“高论”。但校企合作之路应如何走,谁都只是泛说而已,没有指出其实质性的问题。作为现代服务类的职业技术院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首要问题。校企合作也好、学工交替也罢,关键是如何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具有高技能型人才。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具有明显的智力技能特征。这类人才绝对不能只是按部就班的执行者,而是需要在应对复杂的工作中,更多地依靠智力因素分析解决问题。由于这类人才的智力活动特点和工作性质,也要求对他们的培养不仅要有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更需要人文科学的提升,这是新时期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综合提升的可贵探索。
   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目前仍处于学校方面的一厢情愿。因为许多企业缺乏合作教育的思想,从精力、投入、既得利益着想,企业只是选择人才,而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从这一点看,走校企合作之路,它涉及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的运行机制、办学条件的提升,同时更需要政府行为和企业的前瞻思想。在现阶段,校企双方的认知不能达到共识、情感尚未融合,社会与政府的协调未能达到统一的情况下,要想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笔者认为,从学校方面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建立正确可行的办学理念
   高等教育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是为满足企业人才质量需要而进行的效仿的实践教学,是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若能真正如此,的确可以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和未来劳动者的素质。但目前受两 个方面的制约,一是企业从既得利益出发,不参与人才培养,只选择人才。二是学校还没有正确可行的办学理念,只是人云亦云。
   真正达到培养出高品位智力技能型人才,必须建立正确可行的办学理念,奉行“立德为本,致用为宗”的办学理念。之所以提立德为本,是因为德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它包含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包括团队合作精神、奉献精神、事业心与责任感等职业道德品质。要把培育学生的品德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强调做人与做事的协调统一,做事之前先做人。而致用为宗是因为学以致用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质,是高等技术应用人才与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把学以致用信奉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宗旨,就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强调理论教学的“够用”与“实用”,强调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能力本位”。我国的职业教育应借鉴国际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理念,尤其是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作为学校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工都应缜密的思考,要提出在“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较长时期与国家现代化的发展相适应的办学理念。要增加崇尚优化、追求卓越的新思维。崇尚优化,无论是德与才都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锤炼才能提升,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更是要在平时的应用训练中不断钻研、不断思考、不断分析比较不同的应用方法与方案,不断改进创新,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境界与能力水平不断地提升。
   二、落实办学运行机制
   高职教育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指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实行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参与实施与产业部门结合的那部分培养任务。但目前学校运作机制和企业运作机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还没有真正融合,使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以及受教育者从“学生、学员、职业人到社会”的角色转化受到一定的制约。这就涉及到办学机制的问题,因为机制是保证一切行动的动力基础。因此学校应积极推进以产业学院功能为引领的校企合作体制建设,形成校企目标一致、资源共享、人才共用、信息互通的“双赢”运行机制。
   (一)构建以产业学院功能为引领的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有良好的产学研合作体系作为支撑。故学校要利用管理体制的优势,充分依托大公司、大企业强大的流通产业背景,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机构、经费的保障制度、实施全方位、紧密型、多功能的产学研合作,形成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产学结合模式主要涉及三大方面功能:一是人才培养的功能,即要为特定产业和产业链培养多样化的专门性人才;二是员工培训的功能,即要为特定产为开展多层次的职工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并使培训定时、定制、定质;三是研究开发的功能,即要针对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开展应用性课题研究。通过“联合投资、互惠服务”等形式,学校为企业各类人才培养提供有关师资、场地和教学设备,而企业向学校提供学生校外实训场所和教师挂职锻炼岗位,成为学校最全面最有效的实训基地,满足学校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教学要求,实现人才培养的“零距离对接”。
   (二)建立评估体系,构建管理责任体制
   以优秀高职评估体系为依托,构建具有长效机制的内部考核体系。为突出教学工作在学校整体中的中心地位,实现人才培养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立起以人才培养评估体系为基准的年度工作目标绩效考核框架体系,制定科学规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可操作性强的量化考核标准和细则。
   三、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不论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还是“2+1”模式、“学工交替”模式,它存在政策问题,国家没有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加之学校体制改革滞后,弹性学制没有建立和完善,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前景,还得靠学校在学科本位的模式基础上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一) 能力本位课程改革
   在以往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能力与技术系统相结合的课程开发的改革,这种课程开发式既体现能力本位,即教学以技术应用能力为终点,同时要考虑专业技术的系统性与职业岗位所需技术应用能力的系统性。它主要是把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职业核心能力课,这是针对今后专业的职业岗位普遍需要掌握的必备技术应用能力系统,适应即时上岗所需要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对于以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目标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来说,主要有两项核心技能。第一是职业岗位业务流程的方案设计能力;第二是职业岗位业务流程的实施操作能力。对于这些能力的培养按照核心能力的实际内涵与水平需求,确定任务导向型实践教学环节。确定这些与能力相对应的必需与够用的技术或知识作为学习内容,并进行这些知识与技术的应用实践训练环节,最终形成职业核心的能力。另一类是职业能力支撑课,这类课主要是考虑学生毕业以后专业职业生涯发展提升的需要,和考虑专业职业岗位的业务拓宽调整所需,考虑知识与技术的相对系统性来选择确定教学内容。
   (二) 依托服务企业的实践化项目,培养师生的创业与创新能力
   智力技能型人才的特点是强调知识的应用或技术的应用性,而且要强调创造性应用。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不是单靠传授或演示所获得的,要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养成。因此,依托学校与企业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应用课题研究,为教师和学生参与实践和提升创新能力提供平台。
   四、提升办学条件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任何一个模式,均需要改善和提升包括实践教学条件、师资等方面的辅助条件。例如:汽车检修实训,就要有教学设备的建设,它需要仿真教学设备的各种电器与电控系统,具有系统仿真教学和在线教学功能。
   教学质量的提升与特色的体现关键在教师。“师强则校强,师强则学生强”。教师专业化、“双师型”教师是教育师资建设的重要课题。在职业教育重视的今天,许多学校为了达到学生规模,开设较多专业,便于学生就学。但学校师资紧缺,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专业课程就更无教师了。学校只好招聘刚毕业的本科生任教,有的紧俏、新型的专业甚至招专科生来担任教学。他们即使专业知识扎实,也只能担任理论课程的教学,况且教学方式与方法 上存在很大的欠缺,而实践、实训教学他们也是外行,束手无策,甚至是隔岸观火。因此,要强化专业实践能力,搞高教师专业素质,一是要实施双师工程。在培养措施、培养途径、培养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使现有教师达到双师型素质。二是要挂职实践,要求每一位专业课教师制定挂职实践的计划,利用寒暑假进企业挂职实践;三是要求教师参与能力本位课程的改革。参加具体的课程改革方案设计和实施工作是提高教师教学实施能力的有效途径。
   职业教育做到理念领先、机制保证、模式创新、条件支撑,才能探索出改革与发展之路,达到真正培养出高技能型人才之目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