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论文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论文

日期: 2009-7-12 16:04:41 浏览: 261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优秀传统文化危机,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振兴中华过程中必须加以正视并克服的障碍。随着时间的推移,恢复国学之风日益强劲。它的重新回归和发扬,必将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
一、要慧眼识珠:衡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呼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加强这方面的教育,首要的前提,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去认识、理解它的作用。所谓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广义的说是历史文化,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数术方技等科学技术均包含其中;狭义的说是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和其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与时代精神。如果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态度冷静考察和研究,就会有如下发现:
第一,就形式而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是民族历史留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它像一条坚韧的纽带,将方方面面的中华文明珍珠串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它象中华民族的精美名片,展现在世界面前。
第二,就内涵而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像江河湖海一样滋润着中华民族的茁壮成长,像土壤一样培育着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使中华民族以特有的品质与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引领世界历史发展的风骚。佛家教化的慈悲为怀、济世救民思想,道家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哲学思维,儒家倡导的德治仁政的治国理念,法家主张的“信赏正罚”的管理方略,墨家宣扬的“兼爱交利”的文化精神,兵家阐发的“知已知彼”的行为科学,均已积淀为普遍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为中国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和谐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做出了伟大贡献。
第三,就承继性而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走向新时代的起点,建设新型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资源。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尽管它的某些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失去意义,然而它的合理精髓却超越时空的界限而亘古常青、生机盎然。诚然,我们所面临的时代条件与文化主题,与古代社会比较已有本质的不同,在此基础上从事新型文化创造也不可能是拿传统学术搞简单的回归。但是,历史不能割断,文化无法终结。那种不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原则,丢掉本源、本体,一味以学院派研究的西方洋学作为民族发展进步的大旨,去填鸭式地灌输干部群众的一贯做法,已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新文化的建设,必须以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为资源,否则便是数典忘祖,丢掉根基,这样发展中华文明无异于无水养鱼、无土栽花。
二、要平心静气:检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失落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负面影响
仅从我国古代关于和谐思想的浩如烟海中,很轻易地就能梳理出和谐在事物发展中的四大功能:即多样的统一、关系的协调、力量的平衡、功能的优化。同时先贤优秀的遗教,特别是其优良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早就深深地滋润在中华民族精神及其生命智慧的源头活水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勿庸置疑,它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不可磨灭和替代。然而近百年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际遇却遇上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其地位人为地由社会意识形态的顶峰落到谷底,在惨遭否定、针砭而失去张力的尴尬境地中长期沉沦。这种现象,从鸦片战争失败伊始,随着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的结局而强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推向高潮,到文革时期达到巅峰。特别是对孔子所代表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失去理性的批判,一个波次接着一个波次的砸孔庙、破“四旧”、废“国学”,对传统文娱形式刻意嘲讽,甚至连传统节日端午、中秋、春节也要革命废除。如置人与自然的和谐于不顾,大搞与天斗、与地斗,并要喝令三山五岳开道,引发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又如置人与社会的和谐于不顾,拉大城乡、地区、资源分配差距,造成严重的社会不公、司法不公、生存不公,甚至安全保障质量迅速下降。再如置人与人的和谐于不顾,大搞阶级斗争,宣传商品交换式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没有了博爱、友善与诚信,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再否定,使我们失去了民族精神之根,对西方文化不加批判的摄取导致了西方消极价值观的泛滥。对马列主义、共产主义大而化之,生吞活剥地宣教,使大众反而失去文化营养,加之民族自供营养被人为地“断奶”,出现了信仰危机和价值迷失,使国人改革创新意识浓烈而理性选择缺乏,利已意识强化而社会责任淡漠,功利意识徒长而奉献精神退化,甚至失去理性、德性和人性。
五四、文革运动以来,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烈而亢进的颠覆与破坏效果,所造成的文化精神裂痕与创伤,特别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负面影响深刻而久远,其后遗症长时间难于医治。基于此,平心静气的反思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失落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负面影响,进而“正心”、“正觉”、“正行”,立即实施亡羊补牢的系统工程,就显得十分紧迫。
三、亡羊补牢,脊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脉,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应该乐观地看到,以邓小平、江{学}泽{海}民、胡{学}锦{海}涛为核心的第二、三、四代党的领导集体,十分注意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使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如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韬光养晦”、“埋头经济建设”、“注意协调发展”等治国方针;江{学}泽{海}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勤政廉政”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学}锦{海}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为民执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国理念,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修为原则、道德理念、民本意识、尚贤思想、廉政观念、用人之道和治国方略。为我们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机遇,指明了方向,扫清了思想障碍。
第一,树立复兴理念,为过去的失落还债,为构建和谐积财,是执政党提高执政能力的理性选择。在这方面,一是要沟通历史与现实的畛域,不为整理国故国粹而整理,只需国人特别是社会领导者在用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方法去认识、评价它的基础上,从丰厚的传统文化中理出金丝、挖出宝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寻求启迪、接受借鉴。二是站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大格局中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定位,并看其存在与发展的生命力对国民潜移默化的教育力,对民意的整合力,对西方文化的融合力,进而开阔视野,本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融合世界潮流,建设富有中华民族个性的,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强大推动力的新型民族文化。三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认识佛教、道教、儒教的历史作用。笔者认为,佛、道、儒三教如一鼎三足,支撑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佛教养性治心方面尤如百货店,大到车马电器,小到针头线脑,人之所需应有尽有;道教在齐国治家平天下方面尤如药店,国家有病、个人有病均有方剂,如一些草莽皇帝打天下,多是姜子牙、孙膑、诸葛亮、陈平、刘伯温等道家帮助收实江山,个人患病,也可以找道家的医术治理;儒家在治世上尤如粮食店,且孔孟儒学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其精神食粮取之不尽,古人有半部《伦语》治天下之说,可见儒教的治世作用。即使其宣扬的束缚人心与人性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和极端维护专制的理念,也可重新改造和扬弃,使其在道德伦理导向、思想观念导向、价值追求导向、诚信意识导向上重新焕发精神,与维护执政党地位、与现代生活接轨,并服务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二,重塑民族之魂,再度振兴国学,使其文明和谐的功能优化,是执政党抓文明建设的明智之举。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也应该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予以全面总结。甚至应该象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修养》提出的那样,把“学习我国历代圣贤优秀的对我们有用的遗教”与学习马列主义相提并论。事实上,仅《周易》一书就已经把哲学中的三大规律五大范畴诠释得十分精微,只是我们只喜欢摘取西方的蔷薇,反而把身边的玫瑰践踏在脚底,所以我们要在增强紧迫感的同时,象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呼吁的那样“要重振国学”,并采用传统方法和现代手段并用的原则抓好重建工作。特别是运用系统论、信息技术、电脑数据分析技术、声光图片处理等,提高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比率关系,使国学研究(特别是教育)跃上一个新的台阶。经过与时俱进的研究整理,让所有精华生生不息,让所有糟粕自然淡出。同时注重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建立一支国学人才队伍,并为其搭建一个发展平台。使他们在重塑民族之魂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担负起教育使命。
第三,重新研究马列,使其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合,让中西两个轮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共同转动,是执政党的科学作为。一是高扬改革创新旗帜,让马列主义走出学院,改变对马列主义教育大而化之、形式主义的做法,使马列的普遍原理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列主义中国化。二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教育工作,使人们的思想从对马列主义错误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三是牢牢把握舆论导向的主导权,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再辅以西方先进文化的精华。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列主义及西方优秀文化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个轮子。四是探索改善党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方式。党员干部本身,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要在坚持马列主义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的同时,坚持中国特色,学习了解四书五经、资治通鉴、四部巨著等典籍,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文化素质、文明素质,特别是道德层次,同时在大力推动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各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相互协调、良性互动的基础上,着力研究探索全民的教育方式,进而带动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从而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