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浅析“光谷”特色与高职教育对接效应

浅析“光谷”特色与高职教育对接效应

日期: 2009-7-12 2:10:53 浏览: 11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摘要:光谷最大优勢在智力。区內聚集了42所各类高等院校、56家大型科研院所,在校大學生45万人,专业技术人员20万人,两院院士49人。龙头企业如长飞、烽火科技、华工科技、凯迪电力等都是依托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技术发展起來的。这说明了光谷特色的发展依托于高等院校的莘莘学子们。
Abstract:Theopticalgreatestadvantageintermsofintelligence.Gatheredin42districtsofvariouscollegesanduniversities,56large-scaleresearchinstitutes,and450,000collegestudents,andprofessionalandtechnicalpersonnel20millionpeople,49peopleacademicians.Leadingenterprisessuchasalongfly,FiberhomeTechnology,ChineselaborersTechnology,KaidiElectricPower,arerelyingonscientificresearchinstitutesanduniversitiesoftechnologydeveloped.Thisshowsthatrelyingonthedevelopmentofopticalcharacteristicsofthestudentsininstitutionsofhigherlearningare.
关键词:光谷发展;高职教育;紧密联系;
Keywords:OpticalValleydevelopment;Highereducation;closecontact;
(一) 光谷特色发展对于完善高职教育结构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1)光谷企业对于完善高职教育结构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1年,国家计委正式批复东湖高新区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光谷围绕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走出了一条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产业的道路。“我们认为自主创新是灵魂,特色产业是载体。”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唐良智说。
据統计,光谷企业85%%以上的原始科研成果、80%%的创业人员、90%%的科技骨干直接來自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我国高职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对于完善高职教育结构体系,促进高职教育的大众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目前,光谷企业共建立企业研发机构108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技术中心15家,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近2万人,年实施科研项目达1500多个。烽火科技集团提出的3项IP网络技术标准被国际电联批准为国际标准,这是国际电联首次批准的由中国人提出的技术标准。光谷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和国内最大的光电器件生产基地,不断缩小与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差距,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已占有一席之地。光纤光缆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了50%%,生产规模居全球第三;光电器件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国际市场的占有率达6%;光传输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10%%;激光设备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
(二)、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简要回顾
(1)职业大学兴起阶段(1980~1990年)
20世纪80年代初,一批以“收费、走读、不包分配”为特点而明显区别于普通高校的地方职业大学诞生,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正式起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有力地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到80年代末期,职业大学的数量已达到126所。
(2)多种类型的高职院校兴起阶段(1990~1998年)
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通过现有职业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调整培养目标来发展高职教育,并利用少数具备条件的重点中专改制或举办高职班等方式作为补充,即“三改一补”的高职教育基本方针。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正式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推动我国高职教育走上了依法办学的新阶段。到1998年底,经原国家教委批准独立设置的专科层次高校(包括高专、高职和成人高校)共有1394所。
(3)高职院校蓬勃发展阶段(1999年至今)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随着当年开始的全国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以独立设置高职院校迅速增长为主要标志,高职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同时,教育部将原有的高职、高专和成人高校合称为“高职高专教育”进行统筹,以形成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合力。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2005年,国务院又再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更进一步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要为社会输送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
(三)、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
(1)基本情况
1.规模。截至2007年4月26日,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109所。高职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均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高技能人才等方面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2.就业率。由于培养目标定位比较准确和办学有特色,高职教育不仅对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也为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就业率连年攀升,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1998年,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仅为42%,2003年则上升到55%,2004年在全国增加32万高职毕业生的情况下,就业率较上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达到61%。北京、浙江等地区的毕业生就业率甚至达到80%左右,与本科生基本持平。2005年高职毕业生达到160余万人,较上一年增加20余万人,而就业率又比上一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达到62%。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战线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并取得成效。
3.专业结构。从分专业的招生数看,2005年普通高职(专科)工科类专业招生人数为107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4.3%。工科类招生人数是高职(专科)招生总人数的40%,比上一年提高6.4个百分点,比1998年的26%提高了近14个百分点。
4.院校结构。从院校情况看,2005年全国1091所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中,理工类院校达460所,占总数的42.2%,成为高职(专科)院校的主要力量。初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为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5.区域布局。高职教育的区域分布趋向协调,全国大部分地市已至少有1所高职院校,为区域统筹发展做出了贡献。从招生情况看,区域间招生录取率较平衡,各地高职高专院校招生人数占适龄人数的比例,2004年全国平均招生录取率为10%左右,近七成地区的招生录取率在8%与12%之间。从在校生情况看,高职(专科)每万人口在校生数的地区间差异要小于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和义务教育。以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对近年各级各类教育的每万人口在校生数的方差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高职(专科)的方差值为3.26,普通高中为3.67,中职为4.94,义务教育为4.18,在各类教育中,高职(专科)院校的方差值最小。可见,高职教育机会的区域配置水平比较平等,区域分布比较协调,有利于推进区域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
6。办学条件。具备了举办高职教育的基本教学条件,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截至2005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专科)院校具有产权的占地总面积达59.4万亩,校均占地面积已经超过500亩;具有产权的校舍建筑面积达13762万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33.3平方米,比普通本科院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还要多3.6平方米;其中,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6.6平方米,比本科院校还要多3.5平方米,一批新建院校还有较大拓展空间。2005年,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的校均固定资产总值超过1.2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达241亿元,生均为5492元;生均图书拥有量为64.7册,这些指标基本接近本科院校的水平。
7.办学体制。逐步形成了公办与民办院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目前,在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中,民办高职院校数已占近1/5,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的比例也分别达到了16%和14%。民办高职院校的兴起,进一步拓宽了高职教育的功能,丰富了办学模式,为探索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并成为我国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2)发展的基本理念
1.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理念。立足于高等教育层次,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建设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高职战线的共识,也正在为全社会逐步认可和接受。教学目标的基点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特定的职业所必需的能力,高职教育已成为一种谋生教育。
2.以培养技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定位的理念。高职人才培养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职业岗位技术技能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工学交替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3.按社会需求设置专业的理念。专业设置逐步从“条件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只要有岗位需求,就可以设置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同等重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产学研结合、质量保障体系改革等,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创新培养模式、职业特点突出、人才质量可靠等特点成为高职教育突出的核心竞争力。
4.适应大众化发展需要,多样化发展的理念.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新的岗位和职业不断出现,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多样化日益明显,高职教育应在服务面向上,重心下移,办学触角延伸,市场愈加广阔,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以更好地适应大众化、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教高[2000]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对专业设置、建设、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高专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要的关键环节。要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那么在具体设置过程中应考虑哪些因素、遵循那些原理和原则才能设置好专业呢?
(四)、设置高职专业的理论依据
(1)终身学习理论的启迪
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汉城举办的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TVE)大会上,围绕一系列有关全民终身教育与人才培养问题,对21世纪的职业教育提出了不少全新的观念和要求,不少有识之士把职业教育在未来的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位置提到了“核心地位”的高度。高职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终身学习理论的基本条件。因而,在调整高职专业设置的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过程中,贯彻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论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的期望寿命大大延长,必要劳动时间不断缩短,闲暇时间相应增多,人们开始更多地追求生活的质量,关注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个性,追求有意义而充实的人生,高职教育也要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的特点,开设一些满足人们提高文化生活质量的学习需求但并非就业直接需要的学科专业和课程,以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
在我国当前教育改革走向深化的过程中,“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即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具体到高职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使其成为建设国家、振兴民族的有用人才。职业教育的对象——人,既要为适应周围环境对自身进行改造,又要改造周围的环境。也就是说,高职教育培养的人,绝不是被动的存储器,也不是被动的技能机器人。一个生物人只有经过职业教育才能成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职业人,但又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职业人,而是一个要生存、要发展的活生生的社会人。
素质是人内在的稳定的经常起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技术属于知识的范畴,是人的外在之物。技术不等于素质,要把科学技术转化为人的科技素质,要经过内化(理解)、固化(巩固)、外化(应用),如此循环往复,科学技术才能转化为人的科技素质。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把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作为根本。因此,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及其调整必须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能力取向的基础上,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致力于人的素质完善为目标,不断提升知识、情意、人性在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中的地位,以确保学生素质的整体性发展。
(2)教育创新理论的启迪
江{学}泽{海}民同志指出:为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五)、高职教育的区域性与开放性与光谷特色紧密结合
(一)区域性与开放性统一
所谓区域性,简单说来,就是指要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资源的优势,按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这是由高职专业设置的基础决定的。美国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在这一点上就很是值得我们加以认真借鉴。美国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其高职教育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融社区经济发展,专业设置紧盯社区经济发展需要。
需要注意的是,高职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不是指高职院校所设的专业、所培养的人才都仅局限于当地所需,为当地所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一个人、一所学校,其发展的空间已打破了地域的界限,当地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内涵也随之扩展到了更大的范围。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时,必须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打破地域局限性,应当充分考虑专业设置的开放性原则,在立足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基础上,根据全国经济发达地区对人才的需求.面向经济发达地区甚至海外设置专业,向经济发达地区及海外进行劳务输出。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开放性原则就是指面向国内市场,兼顾国外市场,专业设置要打通毕业生出省创业、出国就业的渠道。
(二)适应性与前瞻性统一
教育要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相适应,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这是长期以来在教育学上被公认的正确命题.也是教育工作的一个根本出发点。高职教育作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它与社会经济天然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它的适应性特征更为突出。因此,不管是过去、现在和未来,适应性都是高职专业设置调整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高职专业设置在遵循适应性原则的同时,要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时更新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把相近专业进行规范归类,拓宽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的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选择。在职业教育中设置专业,体现超前思想做得较突出的是新加坡。新加坡政府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一定要有强烈的超前意识和市场意识,能否通过有效的积极的措施,主动而不是被动地适应乃至于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应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职业教育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他们的口号是“以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学员,为未来服务。”这也是对高职教育专业设置适应性与前瞻性统一原则的最佳诠释。
2002年9月27日,全国计委系统高技术产业发展工作会议在汉召开。国家计委高技术产业发展司司长马德秀指出,武汉光电子产业发展迅速,在整合优势资源、企业做大做强、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方面,湖北、武汉做法富有特色。选点武汉开会,旨在希望各省市学习武汉找准符合本地特点的产业发展之路。
去年7月挂牌的武汉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武汉中国光谷”)是我国同领域惟一一个。据省、市计委提供的资料,目前基地内有光电子企业500多家,国际国内大公司纷纷进驻,一大批海外人才加盟,资金源源注入,品牌效应、集聚效应正逐步显现。2001年基地内“规模以上”光电子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近51%。平均每天有3家企业在“光谷”注册。
省、市计委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光谷将重在发展光电子产业群,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十五”期间建设总投资300亿元以上。力争到2005年,光电子产业规模达到600亿元,成为光纤生产全国第一、全球第四基地,全国最大的光电器件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全国综合配套能力强、规模最大、技术先进的激光加工及应用设备基地。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完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促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愿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光谷特色与高职教育产生了紧密的联系,然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相信高职教育的莘莘学子们会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在这片土地上显示他们新的风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将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大潮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朝着一流学院的目标高歌猛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