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以人为本”在高职院校思想教育中的运用

“以人为本”在高职院校思想教育中的运用

日期: 2010-3-4 20:50:20 浏览: 4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摘要:在高职院校思想教育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行为特征,并积极培养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与感染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教育;以人为本
问题的提出
在教育过程中,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其内涵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智慧的信任,对人的向往自由民主的追求,强调要突出人的完善与发展,要关注人的情感与人格的健全,要尊重人、理解人、温暖人、体贴人、提高人、发展人。
思想教育作为塑造学生灵魂的主渠道,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因为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也成为每个人自身最为关切的现实问题。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高职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自由、民主条件,增强了其自身的主体性与竞争性,创造了其发展的广阔空间。这也是人的发展的根本性进步。但长期以来,我们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过程中,往往将学生仅仅作为施加影响的对象,忽略了他们的主体地位与主体需求,这种忽略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需要、意志锻炼、行为实践与主体性发挥的思想教育,很难使学生做到知、信、行的统一,思想教育也就很难获得理想的效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人为本”
(一)要正确把握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行为特征,促进其知、情、信、意、行等心理因素作用的发挥与积极转化
高职学生由于生理基本成熟,心理趋向成熟,使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了,从而具有强烈的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愿望。他们自信、自强、自尊、开放、思维活跃,但感情{学}色彩过于浓厚,理性思维与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不同程度地表现为冲动、偏激和容易走极端;他们关心国内外大事,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对社会的改革与发展进步期望值较高,但缺乏辩证思维能力;他们积极追求真理和人生理想,但往往忽略对个人思想道德与人格方面的要求;他们具有自我追求和奋斗精神,乐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思想道德观念呈多元化趋势,但对外来信息缺乏辨识能力与理性分析。因此,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其心理、思想发展所具有的双重性与易波动性的特点,要抓住要害,或说服教育、以理服人,或关心体贴、以情感人,或启发诱导、促其觉悟,努力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着重解决高职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利益需要、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首先,应遵循认识规律,引导高职学生的正确认知。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有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积淀的过程。高职学生在接受特定的教育信息之前,已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与知识,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思维习惯和较为稳定的认知方式,这使得他们对教育者所传递的思想文化信息表现出选择性与倾向性,并影响到接受活动的走向。所以,应从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努力研究他们的认识心理过程,以科学的理论为导向,从认识的规律出发,解答他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努力化解他们的困惑与迷惘,纠正认识上的偏差,进行科学引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与自我教育方法。
其次,应以需要为切入点,激发高职学生高尚的人生追求。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人的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具有对象性、动力性和社会性。我国学者肖川教授认为,学生主要有探究的需要、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责任承担的需要,关注与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所以,在高职学生思想教育中,要全面了解、正确对待、合理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其形成高尚的动机,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应将思想教育内化为高职学生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高职学生认识到教育者与其自身接受思想教育目的的一致性,即都是为了他们成长成才以及继续发展的需要。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代热点,激发他们的内在需要,同时要紧密联系他们思想、心理、感情的实际,以满足其需要作为切入点,使思想教育既能解决他们的发展方向问题,又能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解决现实问题,最终激发他们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再次,应实施情感渗透,升华理想信念。情感操纵着人们心灵大门的启闭,对接受外来的教育影响起着过滤与催化作用,情感体验影响着人们的认知与行为走向。高职学生遇到的往往不是认知障碍,而是情感或情绪障碍,甚至会出现认知接受而情绪抵制的现象。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所以,思想教育要遵循高职学生情感心理过程的规律,注意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进行情通达理、顺情入理的教育,要以高尚炽热的情感真心实意地去关心、感化、激发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克服消极情感,发挥情感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应对学生充满爱心,争取以情感叩开学生的心扉,努力进入他们的精神天地,从而引导高职学生在理智上不断升华社会主义理想与信念的境界,以健康、稳定、高尚的情感去塑造自己的人生。最后,应注重践行教育,提高实践能力。教育要发展人,必须在活动中进行。行是知、情、意的外在表现与强化巩固的基础,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互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只有让他们参与各种互动实践,才能领会思想、感悟道德。所以,应从知与行的结合入手,充分发挥高职学生特有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的作用,让高职学生在体验竞争与合作、分享失败与成功的实践活动中,进行自主的、自觉的实践能力培养。学校要为高职学生拓展思想教育实践的空间,为高职学生提供各种实践的条件与机会。除了必需的专业实训外,还可以开展勤工助学、助残扶困、爱心义演、社会调查、社区援助、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使高职学生在知与行的反复循环中体悟思想道德的真谛,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要培育与发展高职学生的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人的主体性从根本上规定着人的发展状况。高职学生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影响的对象,他们也不会简单地、原封不动地把外在的社会要求移植于自己的头脑中,而是能动地对教育者施加影响的内容进行分析、评价,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认知能力、思想基础、内在需要、心理环境及其他因素有选择地接受。所以,在高职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应自觉地注重培育他们在接受环境影响和思想信息方面的能动性与自觉性,培养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自主选择的能力与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精神以及敢于创新,能独立思考和健全自律的社会公民。
首先,应唤起并强化高职学生正确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与主体价值的自觉意识,是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其强弱程度决定着主体对自身发展的自知、自控、自主的程度。高职学生的主体意识越强,参与自身发展、在各种活动中实现自己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越强,从而也就越能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主体自身的能动力量,不断地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与行为方式。高职学生的主体意识越强,对自身发展的责任感就越大,对自身提出的要求也就越高,也就越来越容易开展思想教育,实现思想教育的价值。但也要认识到,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增强虽是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具体体现,但不能过分强调自我,使主体意识急剧膨胀,排斥他人与集体。有部分高职学生不是自我意识不强,而是自我意识过强,以致排斥他人,走向个人主义。所以,要强化高职学生正确的主体意识,使其认识到主体意识是一种平等人格的自我意识,是自我主宰与内在自律的统一;要引导他们在认清自身主体地位的同时勇于担当责任;要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自我之间的各种关系,使他们能够在充分认识与积极发展自身主体性的同时,尊重和肯定他人的主体性,并使自身主体性的发挥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
其次,应发展高职学生良好的主体能力。主体能力是指作为主体的人所具有的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内在力量,是人成为主体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着人活动的顺利与否与效率的高低。高职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判断能力、思想政治品德选择能力与思想政治品德行为能力。学生的主体能力发展水平如何关系到能否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发展自身。所以,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主体能力,需要发展学生分析与辨别各种思潮并择善而从的选择能力;发展学生善于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获取有用信息,学习最新知识,及时掌握最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从而使自身的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协调能力等。
再次,应塑造高职学生健全的主体人格。人格是人的素质的基础,是个体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主体人格是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与行为特征的综合,对人的主体性的发挥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与激励作用。大学阶段是高职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出现人格障碍或人格扭曲,就会发生悲剧。教育包括思想教育的核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如何健全自己的人格,忽略了这一点,悲剧就会层出不穷。所以,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高职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崇高的人生理想,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坚强的意志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与健全的主体人格。
参考文献:
[1]郑永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性课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3,(21):14.
[2]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2:271.
[3]彭新和.运用心理学原理,积极开展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2003,(4):63.
[4]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60.
[5]周浩波.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7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