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伏羲和女娲是传说时代华夏先民的始祖夫妇

伏羲和女娲是传说时代华夏先民的始祖夫妇

日期: 2010-1-12 12:28:31 浏览: 136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毕业论文网

汉族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民族,有着约13亿人口、5千多年绵延不断的历史文化。在历史上的中国,汉族先民古代华夏,一直就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他们凭借着稳步发展的农耕经济,独步于时的封建文化,凝聚和推动着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
汉族也和世界上许多古老民族一样,有着自己的创世纪历史。汉族先民是将自己关于世界起源、始祖活动和民族形成等,传说时代的历史历经久远地口耳相传之后,再由后世的历代文人,记载并保留在有关汉文古籍中的。在汉族的创世纪神话和传说中,流传甚广的伏羲和女娲的传说,就是反映传说时代华夏先民的始祖夫妇,在创世纪之时孕育后代、开启黄土地上农耕文明的历史踪迹。
本文透过汉文古籍中一些零星记述,试图解读具有东方色彩的,古代华夏先民创世神话传说之一斑。希冀窥视华夏先民的始祖夫妇,在黄土地上繁衍后代、开启农耕文明的早期历史。文章标题和论述所用的“始祖夫妇”之称,是借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一书,对“亚当和夏娃”释文的提法[1] 。目的是在陈述粗浅陋识之时,稍具不成熟的简略比较之意。鉴于学力和见识所限,谬误浅显,在所难免,恳请大家不吝赐教。
伏羲和女娲是孕育华夏先民的“神人”
汉文古籍关于伏羲和女娲的记述,大多是经历华夏先民长期口耳相传之后,再由后世历代文人加工载录的。所以在有些内容上,存在不少怪谲、重复和难解之处;还有一些内容则有着明显的虚构、梦幻和错谬的地方。但是,这些古代华夏的创世纪神话和传说,绝非是全然的荒诞和虚幻性的骗言。事实上,正是这些神话和传说,蕴含着华夏先民对自己创世纪历史的深邃认识和浅近质朴的表述。
关于伏羲和女娲传说的记述,在汉文古籍中显得比较凌乱。根据《世本•帝系篇》的记载称:“太昊伏羲氏。”由此可知,华夏先民早就明确认为,伏羲即为太昊伏羲氏。而在汉文古籍中,太昊又被记作大昊、大皞、太皞;伏羲也可记作包羲、庖羲、疱牺、伏牺、宓牺、炮牺和伏戏等。
值得一提的是,伏羲的事迹有许多是和女娲的事迹,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如五代蜀杜光庭,在《录异记》卷八便记载了:“陈州不太昊之墟,东关城内,有伏羲女娲庙。”根据这个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大约是在唐末之时,伏羲和女娲兄妹成婚、繁衍后代的传说,就已经在华夏民间广泛流传着了。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学、民族学的解释,实际上这正反映出传说时代华夏先民,所经历的氏族内部兄妹互相婚配的社会发展阶段。
1﹒伏羲是“神”和女人所生的“神人”
在华夏先民的神话传说中,举凡建奇功、创伟业,被后代敬奉为神明的伟人,一般多是其母亲与神结合后所生的。而这样的妇女与神结合的方式,通常就表现为妇女践踏了神的大足迹,或者是妇女吞食神鸟所生的大蛋,感孕而育。按《太平御览》卷78引《诗含神雾》所记:“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则明确地指出了,伏羲正是由其母华胥,践踏了神的大脚印,从而怀孕育生的。
《山海经•海内东经》又称:“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华夏先民历来以传说中的“龙”,作为自己的图腾崇拜。因此,汉族和古代华夏也被称作“龙”的传人。在华夏先民心目中,雷神是一位有着巨大力量的神祗。于是,他们便将自己的始祖伏羲,描述是龙身人头、有着巨大力量的雷神,与世间的妇女结合后所生的,有着神奇力量的“神人”。
在这里我们有趣地看到了,华夏先民在自己的创世神话和传说中,不仅创造出了为后人累世敬仰的始祖。而且还创造出了“龙身而人头”,以“大迹”与华胥氏结合,从而生下始祖伏羲的的“神”。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华夏先民,源远流长的“造神”之渊。
在华夏先民的心目中,伏羲是和女娲一起,还是一个代表着依附“神力”,孕育华夏先民,肇启农耕文明的时代。成书较早、被华夏先民奉为“六经”之首的《周易•系辞下》,就有这样的记述:“包羲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禹作。”这实际上向我们指出了,注重人文传承的华夏先民,早就已明确无误地,将至高无上的伏羲始祖,位列于炎帝神农氏,以及开创人文的黄帝始祖之前。
2﹒伏羲是华夏先民脱离神界的始祖
在华夏先民的早期神话和传说中,神是不同与人的。神是有着巨大力量,并与人分界而居的。神都是生活在天庭的,神能够下到人间;而人是不能上达天庭的。传说众神是在一个名叫,都广山的地方上天下地的。这就是《淮南子•墬形训》所记的:“昆仑之邱,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
因为伏羲是神和女人交合后所生的神人,所以伏羲也能缘天梯建木以登天。《山海经•海内经》记述说:“南海之内,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建木,大皞爰过。”这里所说的“建木”,是众神用来登天专用的。所以“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而“大皞爰过”说的就是始祖伏羲,也能像神一样,攀缘建木、上下往返于天地与神人之间。”
然而,也正是伏羲能攀缘上下,反映在华夏先民心目中伏羲,只是一位“绝地天通”时代,与神有着区别的人。伏羲是一位脱离神界、有着神力进行发明创造,带领人民开创农耕文明、实行社会变革的始祖。所以,始祖伏羲才能被华夏先民推崇为传说时代的神人,并以其所获得的空前伟业,历经久远地铭记在华夏文明殿堂上。
3﹒女娲是用黄土孕育华夏先民的女始祖
女娲造人传说对华夏先民影响深远。《淮南子•说林训》对此的记述颇具神化色彩:“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按汉末学者高诱所说:“黄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时,化生阴阳。”“上骈、桑林,皆神名。”所以,《淮南子•说林训》是说明“女娲王天下者也,七十变造化。此言造化治世非一人之功也。”[2] 这不仅较客观地折射出了,女娲是在“众神”的襄助下,才能完成“造人”这一社会进化大业的。同时,也科学地反映了,伏羲和女娲时代的华夏先民,正处于母亲氏族社会的历史实体。
《太平御览》引《风俗通》所载的女娲造人传说,是这样记的:“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絙于泥中,举以为人。”这个记载虽然较晚,但其起源或许更早于《淮南子》所说。它最浪漫和最有意义的地方是,女娲“抟黄土”造人。女娲用“黄土”孕育了华夏先民,既浪漫而生动地揭示了女始祖,孕育华夏先民的社会发展踪迹;也科学而经典地反映了华夏先民,与滋养他们和农耕文化的黄土地,有着生俱来的、不可分离关系的历史根基。
《风俗通》还记有一个传说:“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这个传说所反映的内涵,既耐人寻味,又令人发思。它一方面固然是女娲造人后,社会进化的继续和发展。另一方面则深刻地反映和揭示了,伏羲和女娲时代的华夏先民,正在发生着的婚姻,以及由婚姻而引起的,社会制度上的重大变革。那就是,处在由女始祖率领“祷神祠”的母系社会,正在逐步向“为女媒,因置昏姻”的父系社会过渡。
伏羲和女娲时代的母系农耕文明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伏羲和女娲时代的华夏先民,正好处于母亲氏(部)族社会,向父系氏(部)族社会过渡的时期。处在这个时期的华夏先民,基本上是按母亲的世系进行传承的,所以就在汉文古籍中便说他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只是当时华夏先民,也正在逐步向父系社会过渡。于是他们才会推举出像伏羲那样,被后世敬奉的男性始祖来,并且将这位男姓始祖描绘成,是“神”和女性结合后降生的,具有神奇力量的“神人”。
按《云芨七籖》卷100辑《轩辕本纪》所云:“黄帝游华胥国,此国神仙国也。”注“伏羲生于此国。”可见,传说中的华胥,不仅是生伏羲的“伏羲之母。”而且还是传说时代华夏先民的一个国名,或者说是一个氏族、部族名。所以,诞生伏羲的华胥国,实际上就是现在民族学家们说的,实行氏族(部族)内通婚的母系氏族(部族)社会。
在这样的母系氏族(部族)社会里,流行的是氏族(部族)内,辈份不同的男女,自相婚配、繁衍后代。因此,我们就看到了传说中的伏羲和女娲,彼此既是兄妹、又是连为一体的夫妇。当时的华夏先民,不但清晰地知道其母华胥氏;同时也由于社会的发展,促使他们能够推测,或者说杜撰出其父系始祖之父,乃是留下“大迹”,却又无可追溯的“神”。
1﹒伏羲和女娲是自相婚配的兄妹
《楚辞•天问》称:“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汉代学者王逸对这段的注文是:“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又据《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所记:“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这就是华夏先民所描绘的,伏羲和女娲作为夫妇的,两位一体的形象。近代在南方一些地方发现的,伏羲和女娲双头连体蛇身的图像,也是对夫妇两位一体形象的印证。
唐代李冗《独异志》卷下又云:“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是,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这就是对兄妹议为夫妇的较详尽的记述。
无独有偶,清代梁玉绳《汉书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谱》也说:“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由此可见,华夏先民关于伏羲和女娲是“同母”所生兄妹,以及他们自相婚配、繁衍后代的传说,乃是流传广泛、确凿有据的。从而也就反映出,传说时代华夏先民确曾经历过,氏族内部兄妹互相婚配的社会发展阶段。
2﹒女娲补天折射出母系农耕时的早期治水
在华夏先民的传说中,女娲除了抟黄土作人,繁衍人类之外,还有一个伟大的功绩就是补天。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淮南子览•览冥训》是这样记载的:“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鹰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学}水。”然而,从这则文字记载来看,女娲补天的最后目的,主要乃是“积芦灰,”“止淫{学}水。”
在这则女娲补天的传说中,女娲所断杀的巨鳌和黑龙,其实都是被华夏先民认定为兴风作浪、为害人民的水怪。女娲断鳌足和杀黑龙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水怪以平息水灾。所以说,她的目的就是为了平息水灾和治理水患。
女娲为补天所炼的五色石,与其说是为了补天,还不如说是为了治水。对于从事农耕华夏先民来说,水患和水利是历来是首要关注的大事;五色石料和芦灰,都是早期治水的重要必需品。所以,女娲补天的传说所折射出来的,应该是母系氏(部)族社会时的华夏先民,在自己女性首领带领下,进行较大规模的“止淫{学}水”的治水历史。同时,这样大规模的早期治水也反映出了,女娲时代的华夏先民,母系氏(部)族社会农耕文明的繁荣情景。
3﹒伏羲发明创造反映了父系农耕文明出现
事实上,伏羲和女娲时代,也正是华夏先民从母系氏(部)族社会,向父系氏(部)族社会的过渡时代。因而,华夏先民也就认为,自己跨入文明门槛的脚步,应始于父系始祖伏羲。晋葛洪《抱朴子•对俗》所说伏羲:“师蜘蛛而结网。”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皇王世纪》也指出:伏羲:“取牺牲以充疱厨。”这些记述反映了伏羲之时的华夏先民,由于发明结网罟“以教佃渔,”不仅使攫取生活资料的手段,及社会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明显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和生活方式。
在社会生产力进一步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和生活方式明显改变的基础上,于是就有了罗泌《路史•后妃一》注引《古史考》所说的,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为标志的,婚姻礼仪上的变革。这就说明了伏羲时代的华夏先民,业已完成了由母系氏(部)族社会,向父系氏(部)族社会的过渡。所以,就要在两性关系和社会家庭生活上,出现以父系为主导的,男婚女嫁的迎娶礼仪。这在当时无疑是个巨大的社会变革。
较早的汉文古籍《楚辞•大招》说伏羲:“作瑟,造〈驾辩〉之曲。”这是反映华夏先民在农耕生产和农耕文化,获得了安定发展的基础上,伴随着农耕文明程度的提高,所必然产生的音乐和乐器的出现。
《太平御览》卷九引《王子年拾遗记》还说: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 学者们历来认为,八卦反映了华夏先民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的最初认识,华夏的文字、占卜和许多文化源流,都和八卦有一定的联系。所以伏羲“画八卦”,实际上是说明伏羲时的父系农耕文化,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值此略微说明,在华夏先民的传说中,太昊伏羲的活动地域十分广泛。《淮南子•时则训》记:“东方之极……太皞、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高诱注:“太皞,伏羲氏,东方木德之帝也。”不仅这样的记述比比皆有。而在华夏先民传说中的五帝,伏羲乃是居于东方天帝。然而,现今在华夏的东部,还有中原的河南淮阳,留存有“伏羲陵”;位于西部的甘肃天水,也保存着“羲皇故里”。这种许多地方分布着伏羲的遗址,广泛流传着伏羲踪迹和业绩的事实,真好说明了以伏羲为代表的,华夏父系农耕文明起源上的多元。
维系华夏人文传承的始祖伏羲和女娲
应该指出,在东方辽阔的中华大地上,伏羲和女娲既是华夏先民的始祖夫妇,同时还是历史上的中国的巴人、越人和南蛮后裔苗人等,许多少数民族所认同的先祖。[3]在较早成书的《山海经•海内经》中,曾明确地指出了:“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这是伏羲为古代巴人先世的明证。
而伏羲和女娲所具的,人首蛇身的蛇形象,正好是与古代越人图腾崇拜中的,蛇的形象是互相一致的。清人陆次云在《峒溪纤志》也记有:“苗人腊祭曰报草。祭用巫,设女娲、伏羲位。”由此可见,这些生活在东南和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对伏羲和女娲崇敬和尊奉。
不仅如此,活跃在历史上中国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诸如匈奴、鲜卑等古代民族,往往也都将自己的先祖,追溯到华夏人文始祖黄帝。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华夏先民的始祖夫妇伏羲和女娲,应当是包括汉族和有些少数民族先民在内的,中华共奉的始祖夫妇。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应该看到,汉族古代的华夏先民先民,不仅有着自己的创世纪,而且还无可置疑地,将自己优美的创世纪神话和传说,世代流传并保留下来。只是,华夏先民的创世纪神话和传说,是依照东方农耕民族的独特方式,来流传、保存和表述的;而不像西方民族那样,将创世视为神的行为,仅仅存见于宗教经典之中。
同样,我们还可以看出,华夏先民的始祖夫妻,伏羲和女娲的传说,与西方民族在宗教经典中,载录上帝创造世界和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相比,明显地展现和突出了,华夏先民不惧鬼神的人文传承。也许,正是因为这种轻鬼神、重人文,遂使华夏先民的始祖夫妻传说,洋溢着华夏独有的人文色彩。于是才在一些中外学者中,造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汉族,没有创世纪神话传说,这样一个不该有的误解出现。
1﹒华夏先民按照“人”的形象创造了始祖夫妇
中国历史上的华夏先民,向来是个注重人文精神的民族。很早以来,华夏先民就提出并主张人和人的价值,是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意义的。因此,反映在华夏先民的创世神话和传说中,始祖夫妇伏羲和女娲兄妹,都是人们按照“人”的形象,被描述和创造出来的。他们是经由女人的怀孕和生育,才来到我们这个人世间的。
伏羲作为创世神话和传说中的主角,不但是一位女人和神交合后所生的,有着常人所没有的“神力”,做出包括兄妹成婚、繁衍后代在内的伟业,而且还充满浪漫地被描写成,有着异乎常人的形貌特征的“神人”。然而,他最根本的还是华夏先民的第一位男性始祖。
而在西方,我们看到流行的经典则是《圣经》提出的:“上帝照着自己的样子造人”的说法。我们很容易地在《圣经•旧约》第一卷《创世记》中,可以看到载录完整的:上帝以七日创造世界,并且于第六日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始祖夫妇亚当和夏娃。对《圣经》所载录的创世神话,与其说是照着上帝的样子、被上帝造出来的始祖夫妇,在创世纪的繁衍后代和开启文明,不如说是一个向后人传颂上帝力量的宗教神话。
2﹒华夏先民由妇女“造人”开启了创世纪传说
在华夏先民的传说中,最的人是由女娲抟黄土造出来的。这个浪漫传说所反映的,不仅仅是女娲用“黄土”孕育了华夏先民,而且还揭示了女娲是在母系社会,率领华夏先民在黄土地上开辟农耕的女性始祖。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人类社会发展之初,由妇女在采集过程中发明农业的历史实体。于是,女娲的传说就生动而清晰地说明了,女性始祖时代的华夏先民,就与生俱来地和黄土地上的农耕生产,产生了孕育于斯、依附于斯的不可分离关系。同时,女娲“积芦灰,”“止淫{学}水”所反映的,母亲社会时进行较大规模的治水,也正是华夏先民,对防治洪水和水利灌溉的重视
而西方的犹太教和基督教,则在《圣经•旧约》第一卷《创世记》中,记录了上帝以七日创造世界,并且于第六日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始祖夫妇亚当和夏娃。然后,再由这对始祖夫妇亚当和夏娃,繁衍了人类。这一西方经典的“神”造“人”的创世传说,更加充满了宗教的神力色彩。
汉族先民是在经过长期的口耳相传之后,再由后世的历代文人加工记录,才把诸如“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等,反映世界之初、包括男女始祖滋育人类在内的创世纪传说,零乱而分散地记录在有关的汉文古籍中。
3﹒保留在汉文典籍中的华夏先民创世纪传说
注重人文传统的华夏先民,是将自己的创世纪神话和传说,经过长期的口耳相传之后,再把诸如“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等创世纪神话和传说,由后世的历代文人整理记录,分散保留在各种不同的汉文典籍中的。从而,构成了东方农耕民族,对于世界起源、男女始祖和华夏先民早期生活的创世纪时代,一种独特的表述方式。
而在西方,不少民族则是在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经典,《圣经•旧约》第一卷《创世记》内,集中地完整的载录了,上帝以七日创造世界和人类的神话传说。[4]
所以,相对于以《圣经•旧约》的《创世记》,集中而完整地描述出世界起源、始祖活动,以及先民早期迁徙活动等,清晰可寻的创世历史的西方民族来说。我们这个以传说中的“龙”,作为祖先崇拜图腾的炎黄子孙,正好是在这样一个令人瞩目的创世传说上,确实犹如堕入疑云迷团似的,让人们感到疑惑难解。
现在我们也许可以说,华夏先民将有关世界形成、始祖活动和民族起源的创世传说,散记在不同的汉文古籍中,才使这一产生于“凭想象创造形象”时代的、有声有色的华夏先民的创世传说,竟在不意之中成为诸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是“众盲摸象”式的,学术上的疑难问题。
[参 考 文 献]
[1[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亚当和夏娃[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8)773.
[2[2]高诱.淮南子[M] .北京:中华书局,1988,(7):292.
[3于希谦.西南民族文化古今谈[M] .陈梧桐,徐亦亭.中国文化杂说•民族文化卷[M]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5):181-235.
[4[3]旧约全书.串珠[M] .香港:圣经公会,1-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