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分析

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分析

日期: 2010-1-5 14:25:23 浏览: 12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摘要: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到10年时间,为中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培养了大部分的一线人才,由于发展的深入,学生的人文素质的不足越来越明显,为了把人文素质的培养加强到与专业培养的同等的重要性上,建议首先要把培养的教育的观点转变,课程设置的改变,校园文化的建设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等等。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提高途径
1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分析
1.1人文素质的定义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现代的“人文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科学主义”、“金钱拜物教”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它相对于“科学主义”,强调的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本主义;相对于“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强调的是价值理性和目的理性;相对于实用主义,强调的是注重人的精神追求的理想主义或浪漫主义。
1.2高等职业学院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生事物,从1999年第一批新机制办学的高等职业教育到今年也不到10年,虽然只有10年,但是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了不少一线的操作技能相关的人才,为中国的制造业和服务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由于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的风气的影响,虽然高等职业学院的大部分学生的思想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和向上的,但是也要看到一部分的大学生思想认识方面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报纸,电视等媒体经常就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问题进行讨论,甚至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确实,经常有关令人担忧的新闻经常出现,如学生沉溺网络,荒废学业,由于各种原因,大学生自杀事件层出不穷,最近甚至连续出现三起学生弑杀教师的恶性事件。不少理工科学生基本的应用文不会写,写文章时错别字连篇,而文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基本常识一知半解,知识面很窄。不少大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差,文化功底薄弱,艺术修养不高,欣赏品位低,对世界名曲知之甚少,对世界名著名篇不屑一顾,对经典名片不感兴趣等。这与“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是很不相称的。
2影响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原因分析
2.1中国教育体制本身的忽视人文培养的问题
中国的教育从小学到高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应试教育”,学校的课程和教师的教书育人理念都以高考为指挥棒,在教学中忽视了人文教育,课程的设置也是题海战术,无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进入高等职业院校以后,校方的目的比较功利与单一,有的学校只希望学生学到相应的技能。拿到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积极参与工厂的实践和顶岗实习,片面的追求学生就业率,没有真正理解人文教育的内涵,所以没有重视人文素质的教育。
2.2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有着优秀传统的国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在这些优秀的传统在慢慢的流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逐渐深入,人们关注的方面更多的是经济生活和物质享受,出现类似的很多“拜金主义”。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由学生到社会人的一个过度的环境,学生思想没有成熟,是非的辨别能力还不够明确,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又是一个很敏感的群体,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风吹草动都会对他们的思想和意识有一定的影响。
2.3学生自身原因的影响
在全国各地的高考招生的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被放在最后一批录取,又由于高等教育的大面积扩招,最终被录取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的普遍分数较低,甚至有些学院的分数不到300分(满分为750分),虽然分数不是学生人文素质的直接体现,但是分数的高低多少反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一些问题,如学习态度不积极,自身的责任感差,沉溺网络,对学习没有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的人文素质普遍较低的现象就可想而知了。
3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
3.1转变教育观点,重视人文教育
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完善人的人格,塑造人的灵魂。人格的培养,在整个教育中地位之重要,可它的增减并非仅靠什么教条、什么专业知识能起根本作用的,它的形成和完善更多靠文学、艺术、哲学等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一切教学过程中所提供的文化内容和方式,则是教育影响人格的直接价值体现。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培育高等职业教育人文精神的关键。完整无缺的教育应是“做人”与“做事”的完整结合,学会“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学会“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所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根本上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始终不脱离人的本位。传统的教育没有重视人文教育,这种观点需要改变,面向新世纪的高等职业教育不仅重视理论的职业技能的教育,更要重视人文教育。
3.2教学课程的设置渗透人文教育
加强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目标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就是通过课程的设置来体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在不同类型的课程中所体现的人文教育的目的和方式是不一样的。公共基础课是直接体现人文教育的,公共课群的目标主要是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科学的世界观,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等等,学院要重视此类课程的教学,安排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讲授,老师在教授中要结合实际,注意与学生的互动。某些问题要共同探讨,避免照本宣科而造成课堂的气氛差,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收不到较好的效果。高等职业教育还要大量开设关于人文方面的公共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学习。如“传统舞蹈”、“音乐欣赏”、“文学欣赏”、“大学语文”、“社交礼仪”、“中国书法艺术”、“影视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插花艺术”、“大学生文化修养讲座”、“武术”、“中华保健知识”等课程,使学校在人文教育方面形成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为大学生接受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在专业课程的传授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高职院校以专业课教学为主,做好专业课教学中的人文渗透至关重要。因为“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教学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一般总在60%以上,而且备受学生重视。如果在学生最关心、花时间精力最多的专业课程中贯穿和渗透了人文教育的精神,人文素质教育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教师讲授一门课程,除了其专业知识的传授外,还应对学生产生三种影响:一是教师自身的形象给学生所带来的影响,即所谓身教重于言教。二是通过课程的学习给学生思维方法上的训练,使学生有机会充分思考、分析,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形成自己的思想。三是每一门学科都与社会、与人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时,适时穿插本专业领域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或企业家的创业史,以科学家实事求是、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科学报国的精神和企业家苦练技能、艰苦创业的品质展示科学技术中蕴涵的“美”,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爱的激励、思想品德的陶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教师还可以借机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因为改善人文教育,读书是非常重要的途径。
3.3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教师首先要深入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人才培养中的科学发展观,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成材负责。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极容易感染学生。因此,职业学院在引进新教师的时候的考核不仅重视应聘人员的专业方面的考核,更重视其人文素质,如写作能力,交际能力,各方面的人文综合能力。鼓励在职教师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发挥教研室的作用,教研室会议不仅探讨专业方面的知识,更要探讨强化人文教育的好方法,取得经验并加以推广。班主任、辅导员是学生接触的最为密切的教师,而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优秀班主任、辅导员,对学生极具影响力。学院要不断组织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参加培训,学习和交流经验,提高自身人文素质和管理水平,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勤奋敬业、责任心强、热爱学生、有奉献精神的高素质教师、管理队伍,以其自身的人文素养熏染学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3.4校园文化体现丰富的人文内涵
大学校园环境,尤其是校园的人文环境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硬件条件之一。一所优秀的大学,常常使人一进校门就感受到强烈的文化气息。环境优美、秩序优良、行为文明、精神高尚的校园,对于大学生情操的陶冶,人文素质的提高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校园环境分为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都要相应的体现人文素质的教育。硬件环境体现人文教育的形式如:校园绿化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校园要整洁干净,校园里面有很多宣传的条幅和黑板报,如端午节就宣扬端午文化,积极倡导学生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条件的校园里要多一点雕塑,抽象的雕塑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和美的享受,间接提高学生对美的鉴别,这也是一种人文素质的体现,有些大学校园里有很多的伟人和科学家的雕像,在底座部位进行对其身平的详细的介绍,这都是值得借鉴的做法。在校园文化的软件方面包括了学生的人文活动和相关的人文素质的讲座,人文活动包括了诗歌的朗诵比赛,书法和绘画的比赛,舞蹈等等艺术活动,如有的学校把18岁的学生召集举行学生穿汉服的成人仪式的典礼,庄重威严,不仅加深了学校人文文化的内涵,更让参与的学生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都是值得推崇的做法。有条件的高等职业学院可以请了知名教育家、艺术家、社会学家等,为学生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讲座与心理健康讲座,帮助和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在学院人文学术论坛上,还请本学院不同系、不同专业的教授,以及青年教师和学生就各种人文学术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公开辩论,以达到多学科交融、人文素质整体提高之目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