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探讨全面和谐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使命

探讨全面和谐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使命

日期: 2009-12-31 1:40:30 浏览: 85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未知

摘要: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就是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以人的个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为本。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内涵和基本价值取向,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以知识为本”和“以技术为本”的教育,不能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素质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的前提,人文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支撑,个性发展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核心。
关键词:以人为本;全面和谐发展;教育使命
我们今天倡导的以人为本,与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人本主义”有着本质区别。以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为代表的“民本思想”,首先是作为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手段而提出的,是得民心、存社稷、固君位的手段,是一种“驭民”、“治民”之术。其次,古代“民本思想”在重民、亲民的同时又有畏民、愚民倾向,甚至把人民群众看做是无知无识的“群氓”,或是供君王驱使的“牛羊”。这种民本思想是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矛盾的[1]。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本主义”思想,既有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强调保障个人权利、反对封建特权等积极内容,又深刻地浸透着资本对人性的剥削与压迫、变异与摧残的无奈。因此,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人本主义”都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以人为本思想的时代内涵
《辞海》对“人”的释义为:①人类;②指某种职业或身份的人;③每人。对“本”的释义为:①事物的根源或根基;②重要的,中心的。以人为本中的“人”,包括所有的人、各种社会团体和个人。以人为本意味着,相对于世间万事万物,人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具有主体地位和意义的,而不是其附属物。因此,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首先强调人是经济[/url]社会发展和管理的主体,而非客体,更非工具,必须对人的基本权利普遍尊重,必须对“神本”、“君本”思想扬弃与否定。其次是对公正、平等、人道、自由和法治等理想社会的价值追求,努力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三是对社会个体的关怀和尊重,充分关注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包括弱势群体,满足个体的个性化要求和在不损害群体利益前提下的个性张扬。四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人的全面发展需要通过改造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去实现。改造自然环境,必须充分注意保护自然、改善生态环境,只有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2]。
二、以人为本教育观的实质内涵
人类教育活动经历了从“神化”教育、“物化”教育向“人化”教育转变的历史进程。中世纪以前,神性统治一切,表现为“崇拜的教育”。文艺复兴后,尽管破除了神性对人性的压抑,人类又把自身“外化”为“物”,教育表现为“物化”。近代以来,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和人性的觉醒,“人化”教育成为必然[3]。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和基本价值取向,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要求。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必须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4]。要把尊重人、关心人、教育人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在教育活动中,人无疑处在中心位置[5]。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就是要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等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教育不再是外在地植人某一种价值观或培养一种生存技能的手段。教育的目标是伴随人的成长而不断增强人的成就感、自我满足感和自我实现感。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就是要使教育管理、教学活动、教育内容都要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注,把维护教育工作者、教师、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教育环境、教育制度和教育体制应当有利于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人的才能的发挥,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就是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思想的培养迈向深厚的人文关怀和丰富的道德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追求高尚、追求美好。与传统功利主义、技术主义、道德教化的教育观不同,以人为本教育的核心在于对人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智慧的信任,对人的自由、民主和个性化的品质追求,最广泛地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