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基于产教协同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研究

基于产教协同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研究

日期: 2024/9/20 浏览: 5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陈禹

(吉林省教育学院 吉林长春130022)
  
   摘要:产教协同对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而言属于创新性的教学管理模式,能够改变高职院校传统管理模式中以理论为基础指导缺乏实践的现状。通过总结分析可知,高职院校产教协同背景下的教学管理创新需通过实现理念创新、强化人才培养、重视制度完善三方面路径,为适应产教协同模式、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效果提供支持。
   关键词:产教协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
  
   引言:
   教学管理工作既要注重管理目标的达成,更需要注重通过有效的管理引入多方面资源条件,为教学管理质量的提升提供支持。另外,教学管理的高层次目标应当定位在培养专业人才、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因此,产教协同的教学管理模式在新时期成为能够完成好教学管理任务,提升教学管理质量的重要途径。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应当加强协同合作,积极借鉴产教融合模式下的资源条件匹配制定相关制度,合理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为取得更好的教学管理创新效果起到保障性作用。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实际问题
   在相关数据统计结果中显示,高职院校专业课开设数量最低30门最高不超过50门。因此,各专业建设中的人力资源投入、资金资源投入基础建设投入存在一定的客观差异。本文以高职院校机械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为例,探讨在这一专业背景下如何通过产教协同实现学生的有效管理基于专业课学习的理论要求与实践能力要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基于机械工程专业课程类别丰富、实践性要求高的特征,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更需要将人才培养与人才管理实现有效衔接,紧密融合。但从目前的实际出发来讲,高职院校机械工程类专业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一系列管理问题,下文主要阐述一部分实际问题,并基于问题进一步提出解决措施。
   (一)教学管理缺乏实践性
   管理工作在传统情况下大都依靠制度执行落实,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也存在落实管理工作时过于注重制度支撑的现象。进一步分析这种现象的引发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一是由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长期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管理理念的影响,对于创新管理方法、优化管理质量缺乏重视程度。其在教学管理工作中以约束控制为主要目标,未能将管理工作与教学维度的人才培养实现有效联动,导致教学管理方法相对固定教学管理制度也缺乏执行中的灵活性,进一步影响了教学管理效果。
   二是由于传统教学管理工作落实时,大都以传统制度或其他管理理论做支撑,并未结合现阶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观需求落实教学管理工作[1]。另外,结合学生学习状态,学习态度以及实践能力培养效果进行观察检验的力度也存在不足,教学管理成效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二)教学管理缺乏创新性
   教学管理的创新是解决教学管理实际问题、提升教学管理质量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缺乏创新性的表现包括以下两方面要点。
   一是教师在落实教学管理工作时,对于人才培养工作缺乏重视程度。常规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落实环节也将关注的侧重点放在了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成绩的提升方面。这不仅不符合职业院校提升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也会导致教学管理的成效,人才培养的质量无法得到提升[2]。
   二是教学管理工作在落实时,分别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辅导员按照自身的工作目标任务工作要求落实具体的具有指向性的管理工作任务。各岗位管理者在教学管理中缺乏有效沟通,教学管理中的问题无法在交流沟通中得到反馈。这进一步影响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执行成效。同时,教学管理工作的落实方法也缺乏灵活性。大部分管理者指通过结合制度的约束性管理落实具体工作。对学生学习中实践能力的提升缺乏考察和管理力度。
   (三)教学管理缺乏制度支持
   从目前的实际出发来讲,虽然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有系统性的制度作支持,但制度本身的创新性和完善性存在不足。目前执行的制度多是以规范学生行为、规划好教学流程为基本目标的管理制度。对于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人才培养中多主体引入后的协同管理缺乏重视程度,也未能在制度中进行体现[3]。
   二、产教协同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实践原则
   (一)引入多方面资源支持
   产教协同背景下,关于具体资源条件的引入应用,需把握以下几方面要点。
   第一,应当引入先进的教学管理系统,提升教学管理信息化程度。传统管理模式是以教学管理人员教师为主导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虽然能够基于课程教学要求,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对学生进行规范和管理。但管理工作会受到客观环境条件的局限,因此,可引入信息化平台、在线沟通平台,为教学管理体现出灵活性,体现出创新性提供支持。对于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来说,突破空间局限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也更有利于节约人员成本和时间成本,使教学管理工作在落实时更加精准、更加高效。
   第二,应当积极引入来源于实践中企业的资源条件,为取得更好的教学管理成效从实践中检验教学管理成效提供支持。例如,在本文探讨的产教协同背景下,教师可将项目推进与教学管理同步落实。基于具体项目背景分析项目落实执行的实际状态,并且回归到学生的理论学习效果、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维度进行对照观察,进一步基于实践中反映出的具体问题,调整教学管理思路,提升教学管理的针对性。
   (二)提升管理模式灵活性
   管理模式的灵活性既是为了符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为了通过管理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只有管理工作模式能够更加灵活,更好的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才能够实现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协同发展的重点目标。同时,管理模式更加灵活,也有利于及时发现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结合教学管理要点、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的宏观目标落实好管理工作。具体来说,教学管理在产教协同背景下,可基于现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方向以及学生的主观需求,应用差异化的管理思路和个性化的管理方法落实具体的教学管理工作,满足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创新需求。
   三、基于产教协同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路径
   (一)实现理念创新
   实现理念创新是对所有管理者和教育者提出的重点要求。只有教学管理理念实现创新,才能够更好的完成教学管理任务,适应产教协同的教学管理要求。具体来说,转变管理理念需把握以下两个要点。
   第一,教学管理人员应当认识到管理工作的落实,需要与学生达成有效沟通,为落实好管理工作任务提供保障。基于此,需要教学管理人员注重换位思考,结合学生在理论学习维度和实践学习维度的实际需求具体问题,以协助学生解决问题为目标落实教学管理工作。以管理制度和管理要求指导学生保持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明确自身的专业学习方向,达到协助性教学管理的目标。
   第二,教学管理人员应当积极学习先进管理理念、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方法,以便在管理实践中积极引入先进技术系统做支持提高管理工作效率,提高管理工作精准度。
   (二)强化人才培养
   强化人才培养是指,现阶段的教学管理工作在产教协同背景下,应当将人才培养与教学管理实现全面联动。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落实好人才培养实践方案。具体来说,强化人才培养背景下的产教协同教学管理要点包括以下两方面。
   第一,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结合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的不同专业侧重点,基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需求量、市场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制定具有定向性的创新人才培养计划[4]。为了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的有效性,学校方面可通过举办主题性实践交流活动,将往届毕业并且进入企业参加工作的学生集中起来,为往届毕业生以及应届毕业生搭建沟通桥梁。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明确其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并且有往届毕业生为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就业选择提出意见和建议。学校方面则可利用这类主题性交流活动的总结分析结果作为参考,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修订阶段性人才培养方案,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匹配度。
   第二,构建多元互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体现出产教协同的价值,在教学管理创新的目标下,还应当从人才培养的实践角度出发引入多方面资源,形成多元互动的教学管理模式。在具体的人才培养工作落实中,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借鉴现阶段面向职业院校推进的新型1+X证书制度要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加多元的渠道。构建校内理论知识,学习校外证书考取的联动性教学管理体系。回归到本文探讨的机械工程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角度上来讲,教师应当首先从专业的角度出发,了解这一专业学生所需要考取的技术专业证书,并且对证书等级证书考取的理论和实践要求进行明确。进一步结合学生理论学习的进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联动企业或校内实践基地为结合证书制度培养出具备证书考取资格的专业人才提供支持。具体来说,机械类专业可考取的证书包括注册机械工程师、计算机等级证书、专业课程培训合格证书等,教师可结合不同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水平、实践能力提升情况,为学生制定基于1+X证书制度的证书考取学习实践计划,并且为学生提供参与专业培训的机会和平台。对于本文探讨的机械工程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来讲,教师可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契机,引导学生进入工程机械对口企业进行实习,或参与具体的机械工程设计落实项目。一方面帮助学生创造实践平台。另一方面,为学生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奠定基础。为提升实践教育引导针对性,学校方面还可借鉴现代学徒制项目推进模式,指定企业内部技术人员与专业学生形成一对一带教关系。由专业技术人员带领学生参与项目的全过程,达到依托实践项目提升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目标。学校和教师只要做好与企业方面专业技术人员的沟通,发挥好协同管理作用即可。这种教育引导模式从本质上来讲,是将将教学管理工作转变为推动人才培养、促进人才成长的实践过程,充分体现出了教学管理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这种立足于新政策背景在校内学习阶段,实现个人实践能力、技术水平提升的教学管理模式也能够提高学生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参与相关实践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重视制度完善
   制度是教学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因素。加强制度建设是确保教学管理工作能够稳定有序推进的重要前提条件。关于产教协同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创新实践工作,需要把握以下两方面制度完善要点。
   第一,结合传统教学管理制度,基于产教协同背景下实践性逐步增强的特征,从项目推进的基本流程学生实践中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效果等方面出发,制定与实践能力培养相匹配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以便在学生参与实践项目的过程中,通过制度的颁布,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水平进行考核观察,进一步明确教学管理工作的成效。
   第二,引入企业这一主体,在产教协同背景下,利用校企合作模式将企业这一主体引入到制度制定的范围内,由企业代培人员结合学生在落实执行具体项目时的能力水平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有效提升学生参与具体项目的实践能力,并且基于企业这一主体的参与促使制度更具实践性和灵活性,用能够符合现阶段企业需求的教学管理制度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和服务。从企业的角度上来讲,当其参与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中时,也能够为企业定向选择人才定向吸收人才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
   结束语
   综合本文分析可知,在产教协同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需要分别从管理理念、管理实践以及管理制度三方面实现全方位创新。只有从多角度实现创新,引入多个主体参与教学管理工作,才能够适应现阶段人才培养工作目标,充分利用有效的教学管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基于新时期的人才培养宏观目标体现出教学管理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小军.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双育双融、产教协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育机制探析[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22,(14):51-52.
   [2] 陆秋. 产教融合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研究[J]. 商业文化,2021,(12):44-46.
   [3] 刘悦凌.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体系研究[J]. 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0,29(06):15-18+28.
   [4] 庄怡萍. 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探析[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6):24-2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