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教育教学 >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探究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探究

日期: 2024/8/9 浏览: 4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黄帅

(安徽省桐城市北街小学 安徽桐城 231400)
  
   摘要:“双减”政策的落实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新方向,在语文作业设计时既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压力,又要保证其作业质量。教师可以通过创新作业设计形式,以单元主题为核心,立足于单元作业设计原则,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基于此,本文着重探讨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的策略,以实现减量提质的教学要求,落实语文学科素养。
   关键词:“双减”;小学语文;设计思路;单元作业
  
   引言:随着“双减”的落实与深入推进,教师除了严控作业的时长与数量,也应在作业的设计上下功夫,通过优化单元作业设计,在保证作业完成质量的同时,落实学生的学科素养。基于单元主题设计的语文作业,将割裂的各课时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以单元主题为中心开展教学,设计单元作业,以此提高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原则
   (一)作业设计目标指向性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首要原则是保证作业具有目标性。在“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还应贴合政策的要求,将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相关技能。具体到单元作业设计中,教师应立足于教材,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基础,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作业设计个体差异性
   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别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学生之间在语文基础、阅读、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存在差异。“双减”背景下,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差异,树立起层次化教育的意识,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拥有成长进步的空间,使每名学生都能健康的成长。
   (三)作业设计类型多样性
   “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创新作业形式,打破传统的作业“形式主义”。通过丰富作业形式,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教师应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结合学生的语文基础、学习能力、发展需求等精心设计作业,丰富作业样式,增强作业的趣味性、有效性、选择性等,实现单元作业设计的价值。
   (四)作业设计内容结构性
   小学语文教材设计遵循横向思维的扩散,纵向深入的拓展,形成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结构性教学[1]。因此,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也应围绕单元整体教学目标,通过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单元作业,体现逐渐深入、层层递进的原则。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策略
   (一)明确单元目标,实现整体规划
   传统的语文作业模式下,教师仅根据每堂课程内容安排作业,不重视课时之间的关联性,尽管学生在完成作业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是教学成效并没有随着作业时间的增加而增长。在语文单元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首先需明确单元的主题,立足单元整体视角,然后基于单元教学内容设计作业。单元作业设计应指向单元整体教学,而非单一的课时目标。此外,需注重课时之间的联系,形成层层递进的作业效果,保证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促使课堂成为高效课堂[2]。
   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为例,本单元以“可爱的生灵”为主题,多角度展示大自然中动植物的美,语文要素是“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教师根据单元主题创设“我和动植物交朋友”单元情境,重新整合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然后紧紧围绕这三个任务精心设计了八项作业,充分体现了单元的整体性。
   主要情境 主要任务 作业设计
   我和动植物交朋友 寻觅春天的精灵 1.画一画春天的剪影
   2.读一读《昆虫记》
   3.写一写熟悉的小动物
   欣赏美丽的植物 1.拍一拍:记录身边植物的可爱,感受植物的特点
   2.做一做:做一张植物记录卡,我为植物代言
   介绍家乡的美景 1.查一查:桐城春游好去处
   2.绘一绘:桐城的美景地图
   3.说一说:当小导游介绍家乡的一处美景
   任务一:寻觅春天的精灵。学生在学习《古诗三首》《燕子》《昆虫备忘录》三篇课文的过程中,让他们画一画春天的剪影、读一读可爱的生灵、写一写自己熟悉的小动物,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让学生自然感受到大自然中这些小动物的活泼可爱,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和积累表达的欲望。
   任务二:欣赏美丽的植物。儿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在学完《荷花》一课后,教师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用手机拍一拍,记录身边植物的可爱,观察植物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再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植物,做一张“植物记录卡”,从植物外形、颜色、气味、作用等多方面介绍植物的不同特点,最后在“我为植物代言”分享会上与大家交流自己的观察所得,提高学生迁移运用语言的能力。
   任务三:介绍家乡的美景。从语文园地的《忆江南》一词入手,感悟诗人白居易对江南美景的赞美与怀念,自然导入口语交际“春游去哪里”,让学生当小导游介绍一下我们的家乡——“文都”桐城,传承家乡文化,传播家乡美景。
   学生在完成以上单元作业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还能让学生在交流与分享中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同时也巩固了单元知识,实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目的。
   (二)作业分层设计,推动学习进阶
   不同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之间存在差异,教师在设计单元作业时,不应沿用“一刀切”的设计原则,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学习意愿等因素,设计层次性的作业[3]。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为例,该单元作业主要设计为“基础性作业”“提升性作业”“综合性作业”三个板块。各版块的作业既独立承担功能,又相互联系,梯度推进,形成完整统一的单元作业体系,促进本单元学习目标的达成。
   1.基础性作业
   在设计层次性作业时,教师需根据教学要求首先设计基础性作业,保障基础教学目标的完成。基础性作业侧重于字词句的训练,夯实语文基础。针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根据要求书写字词句,巩固学生对生字词读音及字形的掌握,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
   2. 提升性作业
   提升性作业注重探究语言规律,尝试迁移运用。如《花钟》一课中表达鲜花开放的语句生动有趣,设计的提升性作业就是让学生借助画面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写春天的景象,体会语言表达形式的丰富。《蜜蜂》一课中法布尔把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情况和内心的想法都写了出来。为了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本课设计的提升性作业是让学生结合“语文园地”运用表格的方式,记录自己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小虾》一课设计的提升性作业是借助画面,围绕“动物园里的猴子十分有趣。”这句话写一段话。本题旨在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尝试围绕运用关键语句进行表达的方法练习写话。
   3.综合性作业
   综合性作业实现跨学科的融合,形式多样,自主选择,体现了“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1+x”的组合。如《花钟》一课的综合性作业有:当小画家画一画花钟;和小伙伴动手做花钟;找出带有“花”的古诗,举行班级诗歌朗诵会。《蜜蜂》一课的综合性作业通过推荐阅读《昆虫记》、观看纪录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阅读和探究的兴趣;和家人一起动手制作昆虫类的风筝,走进大自然,观察风筝如何飞得更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观察的乐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小虾》一课的综合性作业既有名画鉴赏,又有当小饲养员的任务,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作业形式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让学生乐于向课外延伸,与生活接轨,促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获得新知。
   (三)丰富作业样式,落实核心素养
   单一的作业形式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终导致学生的作业成效甚微,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单元作业时,应丰富作业样式,根据单元目标设计多样化的主题作业,如体验式作业、积累性作业等,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好的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实处。
   1. 体验式作业——尊重个体的独特感受
   体验式作业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动态学习过程,是教师引领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与建构过程,学生在作业中切身感受学习内容的趣味与价值,这类作业注重学生“习得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同步协调,着眼于情境活动对学生个体的潜能呼唤和情感浸润。
   以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为例,该单元主要描写春日风情,引导学生探索春天的奥秘,发现春天带来的各种美好。依据单元目标,教师让学生利用课后或者周末时间,由父母陪同去寻找身边春天的美景,并将其拍摄或者用画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如观察春天花草树木的变化,身临其境去感受春天、触摸春天。其后,鼓励学生用简短的语言将所发现的、所感受的写作出来,在课堂上与同学互相分享。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将单元作业与实际体验相结合,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时间,也让作业成为落实核心素养的有力抓手。
   2.合作类作业——提高沟通与交往能力
   合作类作业通过任务的解决,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交往能力,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学会学习,提高协作与交往能力,共享学习成果的目标。
   进行合作类作业设计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和个性特点,合理分配学习任务,指导学生自主选择,促进组内成员都能学有所得。如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开满鲜花的小路》,这篇课文情节性强,富有童趣,人物个性鲜明,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讲好这个故事。为此,教师把学生分别组成四人学习小组,合作表演这个故事。每个组员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在合作中学会尊重与接纳同伴的意见,相互配合,共享成功的体验,学习任务高效完成。
   3.探究类作业——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探究类作业是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等方法习得知识,获得经验,形成创新力,多维度培养学生的习惯、能力、思维、情感等核心素养,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如学习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蜜蜂》一课后,教师设计了两项探究性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
   (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蜜蜂的知识,选择最感兴趣的写下来。
   (2)大自然是人类的好老师,用心观察大自然会收获知识、增长见识,请你向善于观察和发现的法布尔学习,去探索蚂蚁搬家的秘密吧。
   (四)创新作业评价,提高作业质量
   在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中,教师除了丰富作业形式,还应创新作业评价,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作业评价互动中,获得同学与教师的肯定,激发学生的作业完成动力。教师应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创新评价体验,以此提高单元作业设计的效果与质量。
   以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为例,该单元以“三字经”、儿歌等形式介绍我国的传统节日、祖国美好河山等,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充分地感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面对这样的单元主题,教师可设计“朗读作业”,在完成基础教学之后,由学生朗读自由选取该单元内的文章进行朗读,巩固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掌握。然后在进行作业评价时,教师可以采用画五角星的方式进行多层次、多维度、多主体地评价,学生、家长、教师都拥有评价的权利,每个主体都拥有3颗星的,根据学生的朗读语气、感情真挚、朗读表情、肢体语言等作为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
   除了不同的主体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还可以设计评价量表,制定不同层级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作业目标。当学生自己设置的作业目标达成后,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挑战更高的目标,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促使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例如在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作业设计中,先让学生完成课文学习和实践活动作业,在此基础上再来完成单元习作作业“分享我家过的传统节日”。教师和学生在动手习作之前还一起设计了本次习作的作业层级标准,让学生参照评价标准对自己的习作进行反思,进行修正。这样创新的评价方式,让评价不仅仅只是一个分数,更是一个过程,一种力量,引导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学习,建立起与多主体之间交流学习的桥梁,激励学生的作业完成积极性,提高作业完成质量,充分体现评价的过程导向和成果导向。
   结语:综上所述,作业是学生消化、巩固课堂知识,将所学知识内化的有效途径。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考虑到学生学习压力、自由时间,优化单元作业,围绕学生的成长特性,整合创新教学资源,依据语文教学要求,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作业。以此做到减负提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金雁.单元整体视域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以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J].现代教学,2022(Z1):76-77.
   郭姝妤,郭淑静.项目式学习视阈下的单元作业设计策略——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2(06):65-67.
   颜琳.“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以四(下)第三单元为例[J].小学教学(语文版),2022(04):34-3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