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因你而精彩——由上海17岁少年跳高架引起的思考
摘要:生命教育的缺失造成青少年漠视生命,上海17岁少年跳高架自杀事件引起笔者的思考,通过对青少年生活环境和现状的分析,寻找改善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旨在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成长!
关键字:青少年 生命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资讯越来越发达,近年来有关青少年漠视生命、轻易选择结束生命的报道不绝于耳。今年四月十七号晚,上海卢浦大桥上,17岁的中职二年级少年突然跑下车翻越栏杆跳下高架,妈妈因没能抓住儿子而跌坐地上痛哭,而原因仅是男孩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遭到妈妈批评。男孩跳的毅然决然,对于养育他的母亲没有任何的牵挂和不舍,对于这个美好的世界没有丝毫的留恋。此外,还有关于青少年自残、校园欺凌、强奸、杀害同学甚至弑母等僭越生命无视法律的行为频繁见诸报端。我们不经要问同时更要思考:现在的青少年都怎么了,他们正在经历着什么,为何如此漠视自己生命、同时对他人生命又如此轻易的践踏,生命对他们而言究竟有何价值和意义?细观青少年生活的环境和现状,他们对生命产生困惑和漠视其实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家庭层面的原因:
很大部分家长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不高,他们忙于生计,没有继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孩子的教育只是简单的传承父辈的经验。他们从小教育孩子要听话要乖巧,但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有思想有主张有个性,而家长们往往把孩子思想的成熟、主意的坚定看作是叛逆、不听话,他们不去倾听孩子的心声,看到的只是孩子表面上的顺从。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经常会遇到各种烦恼,情绪波动比较大,父母无法理解。究其原因是他们不懂得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也是有精神和情感方面需求的,他们不具有同理心,他们的误解和打击往往是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上海这位17岁的少年就是最好的例证。
(二)学校层面的原因:
首先学校对于生命教育不够重视,初高中忙于应付考试升学,职业学校着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就业,学校开展的生命教育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应对上级检查,没有融入到学校各科日常教学活动中,因而不能对孩子们的思想意识起到积极的正面引导作用。其次我国的生命教育起步较晚,理念滞后,我们先是学习“西方模式”,然后借鉴日本和新加坡,没有形成符合我国国情且具有地方特色的系统而专业的理论。再次虽然每个学校都有心理咨询室,并配有专职或兼职心理学教师,但生命教育不等同于是心理辅导,他们不是专业的生命教育教师,他们通常采取讲座和事后干预的形式开展工作,发挥的作用相当有限。最后,能够对孩子产生重大和直接影响的班主任和各学科教师,只具备本学科的相关知识,没有经过专业的生命教育培训,不具备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于学生的生命教育只是照本宣读或有感而发,既不专业不系统。
(三)社会层面给的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物质化,越来越浮躁并极端功利化,把财富的积累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也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因此在这种社会风气中形成的教育理念也急功近利,忽略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家长和学校一致认为孩子的任务有且唯一,那就是学习:学习学科知识,刷题考试;学习专业技能,为将来就业做准备。而生活技能的学习完全被忽略,生命教育更不能占用孩子宝贵的时间。此外,互联网的便捷、监管不力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不良信息迅速传播,而青少年此时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发育期,自控能力差、好奇心强、是非辨别能力弱,易受这些不良信息的误导,形成错误的生命价值观并做出错误的举动。
(四)青少年自身的原因:
首先我们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来看,青少年时期是从儿童时期向青年时期的过度阶段,生理和心里开始走向成熟,但他们社会实践活动有限、社会阅历浅、人生经验匮乏,心智成熟和幼稚并存,这使得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常常表现出冲动矛盾和叛逆。其次从青少年生长的环境来看,父母创造了优越的物质条件,他们享受的一切来得如此的容易,一旦遇到挫折,他们往往不知所措,轻者情绪失控重者采取极端行为。本人所任教班级中,有一位女生两年多来课堂上的表现一直很不错,可是在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迎考期间,她课上眼神呆滞、表情也越来越痛苦,在班主任和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建议下,家长带去医院治疗,医生的诊断是:学习压力过大,得了抑郁症。考试结束后女生也就休学专心治疗了。最后我们从青少年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来看,“一手机一世界”是青少年和手机关系的真实写照,他们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从而逃避现实世界,逃避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因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越来越差,性格也就越来越孤僻、偏执、不合群。
面对当前青少年对于生命认识无知的现状,集合全社会力量通过科学理性的教育,让青少年认识生命、感知生命从而尊重生命,已经迫在眉睫,笔者认为生命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最好的教育是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是家长。好的家长会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养方法,他们不会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而是看作具有独立精神的生命个体,信任并尊重孩子。孩子乐意与这样的家长交流沟通倾诉心事,而家长善于倾听、感受和疏导孩子的情绪,具有同理心,从而能为孩子排忧难解。这样的家长还会适当地让孩子经历挫折、得到锻炼,体验生活的不易和艰辛。
2.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关注青少年生命教育。国家要加强对于网络媒体和自媒体的监管,鼓励提倡正面的报道和宣传,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环境,旨在对青少年产生积极健康的正面影响。教育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作用,集合社会各方力量指导家庭帮助青少年。比如邗江区教育局联合立智微教育机构推行“新家庭教育实验”,聚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通过“千名教师访万家”、“百场讲座进校园”、发布《好家长指南》、“放下手机,让我们在一起”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家庭教育发展,为学校和教师服务,最终为孩子健康成长服务。
3.加强生命教育师资建设。这是加强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前提条件,凡是中小学生命教育取得一定成果的国家,都特别重视对教师进行系统的生命教育培训,这值得我们学习。一方面,在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方面,除了专业课及教育学心理学外,应该增加“生命教育”作为师范生的必修课,通过专业理论的储备,为日后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除了组织新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专业课培训外,还需要对教师开展系统有效的生命教育培训,加强教师生命教育的理论功底,提升他们开展生命教育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4.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学习虽然是青少年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但并不是唯一的,除了学会学习,孩子们更要学习如何生活,把生活还给孩子,才是意义深远的教育,也是最好的生命教育。笔者女儿就读的小学,在城郊生态园里有专门的实践基地,每年的春天都会带着孩子去播种,秋天去收获果实,让孩子接触自然,感受自然之美,并通过自己的劳动,享受丰收的喜悦。当然这样的活动对于青少年略显幼稚,他们可以通过春游秋游,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和生活的美好;通过各种集体活动,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协作能力;通过志愿者和公益活动,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通过对逝去亲人的追思,体验亲情的可贵和生命的不可逆……
5.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活动。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父母尊重孝敬长辈的家庭中熏陶长大的孩子必然懂得感恩。在学校里,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可以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可以进行相关校园和班级环境的布置,可以引导孩子感恩日常生活中他人的付出(如整洁的教室,干净的马路,漂亮的绿化等),可以组织青少年观看一些优秀的影片(如《战狼》《流浪地球》等)。
6.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健康的艺术体育方面的兴趣爱好,能够产生积极情绪开发孩子的智力,能够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可以缓解由刷题考试带来的疲劳感,能够结交朋友寻找知音,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充实和人世间的美好。青春期的孩子如果有一项喜爱的体育项目,那么他的学习压力、心理负担、青春期的叛逆就可以通过运动得到合理的宣泄。
7.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精神的追求、历史的沉淀,博大而精深,作为伦理道德教育的载体可以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优质的土壤和足够的养分。孝道的传承、行为习惯的养成、审美能力的培养、情绪的认知与管理、人格的塑造、世界观的建立等都可以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8:改进传统的评价模式。“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千多年来的封建思想影响至今,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孩子唯一的要求就是“好好读书”,而成绩的高低是评价他们的最主要方式,这单一的评价模式完全否定了孩子健康人格发展的其他方面需求。合理的评价方式除了包含学习方面,还应包括身心健康、思想品德、艺术修养、社会实践、创新发展等各个方面,同时评价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孩子呈现出他的闪光点并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结束语:生命教育刻不容缓,而最好的教育永远是通过生命影响生命,父母教师正集合全社会的力量对青少年进行全方位的生命教育,旨在帮助他们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同时树立科学的生死观,正确对待生死和挫折,懂得感恩奉献社会。
参考文献:
1. 康高磊 齐彦磊. 新加坡中小学生命教育探析及启示[J] 中国教育学刊.2018年.12月
2. 杨玉红. 浅议青少年生命教育[J]中国论文网.2012年.10月
3. 谢建军. 浅谈对中职学生的生命教育[J]职业教育.201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