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职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沟通艺术
【摘要】如何与学生沟通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本文探讨了中职学生的特点,教师沟通能力的重要性以及沟通技巧。
【关键词】沟通;技巧;中职生
中专生与老师的沟通现状并不理想。学生处于弱势的一方,老师处于强势的一方,在沟通中,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少,教训多。学生面对这样的沟通方式,经常选择爆发或者沉默以对。谈到实际效果,教师对学生并没有产生影响,学生的不良行为也没有得到改变。
一、 职校学生的特点
职业学校的学生年龄大约16岁到18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渴望独立、有思想、情绪控制能力不强。由于学业压力轻,自主时间多,他们的交友、异性相处、同性竞争等问题容易暴露出来。遇到问题,学生喜欢自主解决,但常常处理不好。
二、 教师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一个不会沟通的老师,不会真正影响学生,只会利用权力打压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学生的想法和不当的行为表面上被老师镇压下去了,但其实内心波涛汹涌,对老师充满敌意。这样一来,不仅学生的行为得不到纠正,师生关系也被破坏。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老师如果不能提高沟通的水平,就无法真正影响学生,无法实现老师与学生交流的目的,所有的教育都是空谈。
三、 沟通技巧
教师的沟通技巧,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提高,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避免先入为主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通常在学生发生违纪事件后变得困难。学生犯错误时,他们面对老师内心是警惕的,不安的。此时,如果老师想了解事实的全部显然很有难度。如果老师在沟通之前,就判定学生错,那么学生会通过老师的语言、行为、表情捕捉到这些信号,从而对老师产生不信任感,不会讲真心话。
人与人不同,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老师的角度看学生是错的,也许在学生的角度看自己是对的,甚至是正义的。因此,在沟通之前,老师要保留对事情的看法,要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行为的真正目的,以及事情的前因后果。只有老师头脑没有预设,才能更大限度的了解事实的真相,对话才有深入的可能。
2. 谨记沟通目的
老师与学生沟通的目的是发现学生的行为模式,教学生解决问题、处理情绪。但是,在沟通过程中,双方观点不一可能将谈话导向相反的方向。教师会忘了初衷,转而征服、说服学生。当冲突发生,教师需提醒自己:此次的沟通我想实现什么目标,我希望师生关系如何,从而把沟通拉回正轨。
3. 关注对话氛围
中职生渴望独立,渴望得到成年人的尊重。在对话中,教师既要观察对话的内容,也要注意观察对话的气氛。如果学生感受到老师不会理解我,说真话很危险,有可能保留说话的权利,表现出沉默不语。也或者,他们感觉被老师误解、冤枉,他们会直接把老师顶回去。无论是哪一种,对话都很难继续。因此,教师应当创造一种安全的谈话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我可以说实话。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道歉、澄清误解、重述对话目的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安全。
4. 综合使用技巧
第一步,从谈论事实开始,避免过早评论。老师学生的沟通宜从分享事实开始,比如说,我们班7:15算迟到,但你7:17才到班。老师这样表达,不会引起学生反感,因为事实是最不会引起争议的内容。然后,基于事实,教师再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想法时,老师的语气可适当软化,多用“可能”、“我猜”这些词语。毕竟在没有了解全部真相之前,教师做出的只是猜测。当我们表现出这种谦逊的姿态时,学生更有可能说实话。
第二步,将说话权交给学生,询问学生对此事的看法,并且确认学生的感受。比如说,二年级学生到新生班级,教育他们不要在自己班级走廊出现。这件事情在老师看来,两个班级,这次你威胁我,下次我威胁你,有可能导致矛盾升级。但是学生认为:二年级老生被新生欺负,没天理、伤自尊,一定要反击回去。他们内心感觉很气愤。学生说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及感受之后,老师能理解学生。当然,理解不等于认同学生做法。
第三步,老师整理和重新复述学生的陈述,指出学生的行为模式,某事发生引起了他们什么想法以及感受,他们采取了什么行动。通过复述,老师可以确认自己获得的信息正确。
第四步,老师在相同点中找出异同点,比较师生的观点和做法。仍然以刚才的事件为例,师生感受相同:气愤,但是看法不同:老师认为学生之间互斗,事情会没完没了,甚至矛盾升级。可是,学生认为:他们去制止新生,会吓住他们,事情可以到此为止。师生的想法不同,行为自然不一样。然后,老师可以邀请学生思考他们的想法和做法是否正确?之后,大家商讨最佳办法,达成一致意见。这件事之后,学生将学会将来遇到同样的事情,该如何面对。这样的沟通方式才有效,才能真正改变学生行为,起到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科里·帕特森.关键对话[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2]罗纳德·B·阿德勒/拉塞尔·F·普罗科特.沟通的艺术[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