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美术的造型语言
摘要:儿童对形象的认识与理解是概括的、简约的,他不是机械地描摹外形,形象对他们只是一种依托,刻画真实的形象并不是目的,通过形象表达他们感情和内心感受才是主要的。
关键词:儿童美术、造型语言、创造力、童趣
儿童绘画的造型特点是不求没有情趣的形似,不讲没有感觉的技巧,凭的是孩子无意识的纯真自然的审美感受。这种无意识的感觉就是孩子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他所受的教育所处的环境是分不开的,如果孩子处在一个宽松的环境里,他的作品就体现出轻松自由的感觉。在学校环境里,老师是至关重要的角色,老师的一言一行左右着孩子,老师的学识修养影响着孩子,老师的道德品质感染着孩子,老师的教学风格指导着孩子。在家庭环境里,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你的关爱让孩子感觉温暖,你的尊重让孩子获得自信,你的赏识让孩子赢得快乐。
孩子的个性形成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培养,要尊重孩子的性格,因势利导,要发现孩子的特长,扬长避短。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有个性的发挥。体现在孩子绘画作品里,不同性格的孩子展现出的作品风格是不同的,或细腻或粗狂或浪漫或柔美或成熟或稚拙,不同的风格体现出不同的美感。每个人的作品风格怎么可能整齐划一呢,什么样的美感才是标准呢?如果你的孩子是粗狂的性格,非要要求他画出细腻的风格,是不是有点强人所难呢,他可能会做到,但不是他的优势和特长,为什么要扬短避长呢。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正确的对待孩子,了解孩子不能以大人的主观意识影响我们的视线左右我们的思维,如果让孩子总是做听话的好孩子,我们是很难发现孩子独特的个性的,鼓励孩子有点叛逆思维会启动他们的创造才能和独立的判断力。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是绝不肯俯就成规的,个性和风格就是艺术的灵魂。林语堂先生说:“一切艺术必须有它的个性,而所谓的个性,无非就是作品中所显露的作者的性灵,中国人称之为心胸。一件作品如若缺少了这个个性,便成了死的东西。这个缺点是不论怎样高明的技巧都不能弥补的。如果缺乏个性,美丽的本身也将成为平凡无奇了。”我们宁可相信我们的孩子,他们才是艺术家。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说:“孩子的想象力还没有受经验和理智束缚死,还能来去无碍。只要有一点实事实物触动他们的思路,他们立刻就生出一种意境,在一弹指间就把这种意境渲染成五光十彩。-----你给他们一个世界,他们立刻就可以造出许多变化离奇的世界来交还你。
我在教学时总是拿孩子的原创作品展示,孩子的作品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完美的,在孩子眼里这些作品不是标准,恰恰是这些欠缺给孩子留出了思考的空间,让孩子对这幅作品提出优缺点,让他们学会鉴赏,从小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小看孩子的审美能力,如果你把他的思维调动起来了,他能评判的头头是道。学会思考了,下一步就是要创造了,孩子们会想,如果让我画我会这样这样----,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引出今天的课题,让孩子们自由想象了。不完整的雏形出来以后,千万不要等孩子画完你再看,这个时候是发现孩子个性闪光点和画面情趣的关键时机,老师要来回巡视,发现一个有意思的造型哪怕是一根独特的线条,都要及时给与鼓励和肯定,老师的一句话在这里起到一言九鼎的作用,孩子得到老师的肯定会信心大增,兴趣浓厚,按照他的感觉充满自信的画下去,等他把相对完整的作品呈现在你面前时,你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你会惊叹孩子会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如此奇特的创造力和充满情趣的艺术感觉。你再进一步辅导给他指出感觉不太好的地方,最好不要给他动笔修改,让他自己画。在遇到受简笔画毒害颇深的孩子,转变孩子的绘画观念和思维模式至关重要,模仿能力很强的孩子往往也是绘画素质较好的孩子,只是受简笔画的影响把艺术感觉埋没起来了。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孩子,造型能力很强,他们的每一幅画面很干净,颜色涂的很匀,线条很规矩,造型近似于语文课本上的形象,可以说整幅作品非常完整,几乎挑不出大的毛病,但就是缺少了孩子的童趣和独特的味道,这样的作品就很常见。
儿童对形象的认识与理解是概括的、简约的,他不是机械地描摹外形,形象对他们只是一种依托,刻画真实的形象并不是目的,通过形象表达他们感情和内心感受才是主要的。比如:孩子画小孩吃糖葫芦,他会很自然地夸大吃糖葫芦的嘴,馋的口水都流出来了,他们认为嘴是重要的,重要的东西就要夸大,吃糖葫芦要用嘴,鼻子在哪儿就随它去了,不用理会了。再比如:画哭的时候会夸大泪珠和咧开的大嘴,因为要表达哭这个情景,泪珠是最能体现哭的元素,而咧开的大嘴更能烘托哭的情景,至于这个人画得像不像就不重要了,因为哭的感觉已经充分表现出来了。这就是儿童绘画的造型语言,它是夸张变形的甚至是抽象的,它是孩子自身感受自然表达的形象,外形形象虽然不真实,但内心感受却非常真实,因此儿童绘画是不真实的真实,恰恰这也是艺术追求的最宝贵的东西。画家的作品表达画家的思想感情和文化追求,技巧只是辅助表达的工具,重技巧而轻感受的是画匠,所以技法的娴熟不是画家追求的最终目标,真正的大师追求的是孩子绘画作品里体现出来的东西,所不同的是画家是有意追求的而孩子是无意识流露的。
参考文献
[1] 杨颜,《藏在儿童画中的秘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2] 金花,《儿童画创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0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