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摘要]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我们落实新课标教育理念,开展有效语文教学的最大前提。本文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从“唤起快乐的心,在玩乐激发兴趣;满足好奇心,在探究中激发兴趣;挑战好胜心,在竞争中激发兴趣;鼓励自信心,在肯定中激发兴趣;体验成功意义,在学有所成中保持兴趣;体会价值意义,在学以致用中保持兴趣”六个方面提出了实施策略。
[关键词]课堂 小学语文 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活动给予关注倾向的愉悦过程。兴趣可以在一定的情景下被短暂激发的,也可以在个体长期生活实践中培养形成的。它有一个“激趣——生趣——乐趣——志趣”的由浅入深,由短暂到持久的过程。《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预示着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应想方设法使课堂现状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愿意学习语文,享受语文学习的过程。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笔者的做法是“三心二意”。
一、唤起快乐的心,在玩乐中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满足了学生“玩”的天性和轻松快乐的心理需求,兴趣自然而来。一是内容鲜活,让学生感到轻松有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教学内容变得鲜活,让他们一想起语文课,就会在心理上得到放松,从而提高大脑的兴奋度,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学得兴致盎然。如在教学《群鸟学艺》时,我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并利用多媒体展现了一些关于鸟类的视频和动画进行课堂导入,以一种神秘的语气告诉他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一一展示,学生的眼球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注意力集中,目不转睛地盯着前方。在此基础上,我再道出课文内容。这样的教学,学生们的情绪很容易被带动起来。二是走出课堂,适当在户外教学,让学生感到在学中玩。在上《找春天》时,我就组织学生到教室外面上课,在校园里的花坛上、草坪上、大树下上课,边结合课本内容,边让同学们“找春天”,这样与生活贴近的教学方式,效果是学生兴致勃勃。三是指导课堂剧本,开展角色扮演与游戏,让学生感到在玩中学。很多课文的情节可以用剧情来表演。可指导学生发挥联想,扩充课本内容情节,鼓励课后适当制作道具,课堂上鼓励大胆表演。譬如,在《开满鲜花的小路》课文中,让学生扮演鼹鼠先生、松鼠太太、刺猬太太狐狸太太、长颈鹿大叔,邮递员黄狗等,在《孔子拜师》中,让学生扮演孔子、老子、店主、马夫等,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极大满足,参与热情高涨,气氛活跃。四是是善于幽默互动。在点评作文《春天的柳树》时搞笑地说:“有些同学人家只要求他写春天时候的柳树是怎样的,他却写到柳树慢慢长高、长大、变老,把柳树的一生都写出来了。还有的同学写柳树才几句话,写柳树上的麻雀却写了一大堆,这到底是春天的柳树呢,还是春天的麻雀呀……”学生们在被老师幽默语言逗乐的同时,也掌握了写作详略得当的技巧。五是充分利用多媒体视图资源。在上《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播放群岛上瑰丽无比的景色和海底下千奇百态的生物,这种直观、震撼的画面画风,立刻让学生神往。六是“画一画”模式。每个儿童都是天才的画家。儿童直觉发达,在儿童心眼中,世界丰富多彩,生命就像一道彩虹,那么多色彩,那么多声音,它是一个巨型的交响团[1]。在语文课上,可以适当布置一些画画的任务,深得孩子们的喜爱。譬如,在《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这些课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在课前或课后画一幅这样主题的画,有趣极了,这样把语文的美育功能也彰显出来了。
二、满足好奇的心,在探究中激发兴趣。
一是导入激趣。新奇的导入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充分利用文章的背景材料、互联网上的巨大资源、社会生活中的最新热点,图片导入,影视导入,情境导入、时间导入、顺口溜导入、音乐导入……。二是故事激趣。在课中,来一段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必然激发起学生极大兴趣。从小到大,每个人都喜欢听故事。人都是有感情的、主观的,更愿意接受自己品味出来的道理,而排斥别人所灌输的思想。故事恰恰是一种极好的传授思想的方式。而成功的领导、教师,都是讲故事的高手。如今,职场也流行“故事力”的培训。因此,通过故事来吸引学生,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在出乎意料的悬念中,学生自然被扣人心弦故事和生动语文表达所吸引,再一次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三是问题激趣。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教师不仅要善于设置环环相扣的疑问,还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主动“生疑—质疑—思疑—释疑”,在探究中培养起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挑战好胜的心,在竞争中激发兴趣
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迷”呢?因为这里有竞争。“迷”即高度“兴趣”之意。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得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随机组配,也可以男生女生比,“男女搭配、学习不累”,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团队等。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竞争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
四、鼓励自信的心,在肯定中激发兴趣
在课堂上,要提倡鼓励教学。要尊重学生幼小的心灵与纯真的人格,要努力在课堂上发现他们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要用多肯定、积极的语言和学生交流互动。用激励性评价代替厉言批评。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再努力一点,一定会做得更好。”“你能提出这个问题,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你很有潜力!” 如果学生们问出了一些具有创造性的问题,那老师应该着重讲解,并激励他们“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提问很不一般!”这样的评价,不但肯定了学生的创新火花,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以后更有勇气发问,让整个课堂活起来。反之,学生们一旦缺乏自信,降低自尊,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就毫无兴趣可言了。
五、体验成功的意义,在学有所成中保持兴趣。
教师的职责,就是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获、有所成,就应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做法[2]。首先进行综合评估,遵循动态原则,从学习能力、态度、习惯、成绩等几方面进行分析,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要分层备课,根据学生实际,按照课程标准对识字、阅读、表达等能力不同的要求,结合“最近发展区”的教育理念,设置不同“难、中、易”三个层次的课堂任务,并通过周期性的测试,适当调整学生的层面,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获,体验到成功喜悦。
六、体会价值的意义,在学有所用中保持兴趣。
《新课标》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课堂上,要多设计实践活动的板块,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积极参与语文的听、说、读、写、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踏踏实实地学语文、用语文[3]。例如:在教学完《掌声》这课后,我增加课文语言运用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当场解说,如果英子就是你的同学,她就坐在我们集体中,请把你的掌声化为感人的肺腑之言,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学生从文本走入主人公的内心生活,联想她的自卑、害怕。有的说:“英子同学,你不要害怕,勇敢些,我们不会笑话你,掌声已代表了此时我们的心情……”有的说:“英子,今后在学习和生活上有什么需要帮助的你一定要跟我们说呀!我们是同学,我们会帮助你的……”学生在动情讲述过程中有效地锻炼了表达能力,又感受个性化的情感熏陶,设身处地地体会小英害羞、害怕、矛盾、痛苦、感动、自信、愉悦的心理变化历程。学生在熟读基础上,准备得胸有成竹,争先恐后真情表白。这样的活动是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直接、全方位、多方面整体触摸和运用课文语言,这无疑是对课文语言的一次再创造,这种对语文“工具性”学后迁移、学有所用的价值体验,正是保持学生学习动力的强大内驱力量。
参考文献:
[1]李莹.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画画[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07(6):19
[2]马晓旭.分层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纵横, 2011,03(5):169
[3]高静.语文教学实践研究[J].《散文百家:下旬刊》,2016,01(1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