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视角,提升学生学习力——以《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为例
摘要:笔者认为学习力是将已有的实践经验和知识习得转化为后续学习的助力。本节课紧紧抓住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过程中的“变”和“不变”,来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以及高。在教学设计中抓住本质研究特点,同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关键词:学习力,本质研究
数学学习力含义丰富,笔者认为它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知识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将已有的实践经验和知识习得转化为后续学习的助力。在强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当下,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力?笔者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为例,试图从数学教学的本源上探索求解。
【片段 一】在“不变”中联想相同特征
1.回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
(屏幕出示提示语:我是一个四边形)猜猜它是谁?(继续出示提示语:四个角都是直角,邻边长度不一样)长方形还有哪些特点?(出示长方形框架)汇报:长方形对边相等,对边互相平行。
2.拉动框架,观察发现不变的特征
将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哪些特点没有发生变化?汇报:对边分别平行,对边相等。你认为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点?摘重点记录在黑板上(两组对边平行,对边相等)
【评析】常规的教学流程是:实物抽象图形——探究发现特征——应用特征验证。学生兴趣索然,缺失探索验证的愿望与热情。不妨从学生非常熟悉的长方形特征入手,在框架的移动中,寻找相同特征,引起学生继续探究的愿望。
【片段二】在操作过程中体会特征
1. 做平行四边形,体会边的特征
出示提供的材料:6根小棒:8厘米、5厘米各2根、3厘米、2厘米各1根;三角形纸片:有两张完全一样、第三张可与前面拼成梯形;一张梯形纸。要求:说明自己做的是平行四边形。
汇报:(1)用小棒拼。学生选择两根8厘米,两根5厘米的小棒拼,通过对边平移后能重合说明对边互相平行。
追问:为什么不选3厘米、2厘米的小棒?拿走一根5厘米小棒,还能做出平行四边形吗?老师利用8厘米、5厘米、5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交叉摆平行线,中间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追问:这样也能做成平行四边形,说明了什么?(只要让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就可以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三角形纸片。学生选择两张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平移说明对边互相平行且相等。追问:(拼成梯形的两张三角形)它们为什么拼不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梯形。(学生用折、画的方法来说明另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总结:现在你认为要判断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需要符合哪个条件?(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2.体会平行四边形角的特征
平行四边形除了边有特点,角有特点吗?学生观察发现角的特点
【评析】平行四边形特点有很多,如何才能让学生理解“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是平行四边形的本质特征,而不是机械的记忆。由前面长方形框架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感受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同样也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特点。为让学生加深这一特点的认识,老师提供学材让学生做平行四边形,同时要求学生说明做出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学生首先会想运用两组对边互相平行的特征去验证所做的平行四边形。在选择材料做、说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老师通过追问引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如:用四根长短不一的小棒真的不能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来吗?老师操作后追问,这样也能做出平行四边形,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两组对边互相平行是平行四边形最本质的特征。
【片段三】在“变化”中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
在将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有不变的,那有变化的吗?汇报:上下对边间的距离在变小。这个距离是指什么?画出这个垂直线段,能画多少条,测量出这个距离(在印有平行四边形的作业纸上画)。这些垂直线段的长度有什么特点?上下对边距离在变小,有对边距离变大的吗?画出垂直线段,量距离。
总结:在平行四边形里,一组对边之间的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高互相垂直的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平行四边形有多少条高?这些高可以分为几组?分组的依据是什么?
【评析】学生对高的理解会受生活中所提到的“高”的影响,认为上下方向的垂直线段才是高。我们不妨就以此为新知的生长点,同样从长方形拉平行四边形入手,在拉的过程中,提问哪里有了变化?学生很快发现上下一组对边间的距离变短了,这个距离就是上下一组对边之间垂直线段的长度,延伸到左右一组平行对边上,从而揭示平行四边形高的定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本节课就是基于学生认识长方形特点的基础上展开,紧紧抓住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过程中的“变”和“不变”,来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以及高。在教学设计中抓住本质研究特点,同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交流中不仅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也习得研究平面图形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