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基础》教学
摘要:在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由传统的技能为本逐渐转变为高技能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方向。《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最基础的课程,学生对《机械基础》的掌握严重影响到学生对机械专业其他课程的学习,但是由于《机械基础》的理论内容相对抽象并远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加上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传统,导致学生对课程没有学习的兴趣,教学质量低下。本文主要从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和学习动机,探索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课堂的积极对策。
关键词:新课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对策
《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内容涉及:带传动、齿轮传动、平面连杆机构、轴等等。通过学习《机械基础》学生对机械的基本相关知识有大致了解,基本掌握机械零件、部件等方面知识。机械是理工科学生进行更深入学习的基础知识,对日后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机械基础》这门课程对中职学生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学生没有任何的基础,导致学生觉得课程难度较大。教师要结合时代的要求和课程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下面本文从《机械基础》的课程教学进行探究。
一、中职教育《机械基础》教学课堂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教学方面
教学模式单一。随着新的机械知识内容的不断增加,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要求中职教育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动下,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机械基础》的一些内容要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部分教师不能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电子白板、投影仪等设备进行教学,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师一味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相关机械内容;还有部分教师为了减轻教学负担,一节课都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并没有教师对课程的主观讲解,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教学知识陈旧。现实的机械知识是不断更新的,但是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课本上很难看到新的知识,学生学习的知识是相对较落后的,时代感不强,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教学效果低下。
教学考核欠佳。现阶段的学校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大多是通过一张试卷来区分的,一张试卷对机械专业学生的考核只是一部分内容,并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出现书面考试成绩比较理想,但是实践操作基础较差的现象。
理论联系实践较少。大多数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都有自己的实习基地,但是学校的实习和工厂的实习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学生在实习中很难将理论知识转化到是实际操作中,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二)师资方面
教师教学方式落后。机械类教师基本不是师范类毕业的教师,与接受多系统培训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有很大的差距,教学水平有限,教学方式落后。
社会重视不够。社会中普遍认为中职的学生学习相对较差,能力更差,当然,师资力量方面对教师的要求不是很高。
政府投资较少。受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思想落后,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尤为重视,政府就会将更多的教育经费投入到普通高校中。
专业教师缺乏。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工资待遇都不是很好,并且教师的地位相对较低,很多优秀的教师不愿意在中职学校授课,学校很难招聘到优秀的教师,所以师资力量较弱。
(三)学生方面
学生掌握知识较差。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对理论性的专业知识没有太多兴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认真听课,很少有人动手做笔记,学生的学习没有主动性,学习成绩差。
学生思想观念落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认为学习是无所谓的事情,只要将实践学好,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是看心情学习,完全没有积极的心态,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还有学生认为自己根本听不懂。
(四)学习方面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人在教室,心在外”上课时间做小动作,睡觉,发呆成为课堂中普遍的现象。
学习不动脑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在课堂中,是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从来不会思考教师说的是否正确。
学习方法不正确。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习方法不正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成绩很难提升。
二、中等职业教育《机械基础》教学课堂的思考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成为教学的首要工作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所学知识与学生中学学习的知识衔接较远,课程相差较大,学生的整体学习成绩较差,学习自觉性缺乏,在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后,学生学习的目标不够明确,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特别是《机械基础》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对机械知识的学习有明显的消极、厌恶心理。所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首要工作。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要从教学入手,教师要从《机械基础》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现状来考虑,教师在教学中,将机械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机械理论知识的真实性,让学生发现课程的乐趣,逐渐消除学习的枯燥感;教师要将学生学好《机械基础》的作用向学生讲述,让学生认识到学好的重要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与学生成为好朋友,教师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回答问题,鼓励学会自主、合作进行探究。学生对机械课程学习有良好的兴趣,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方法灵活,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在进行授课时,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式,教师在授课要统筹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并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消除学生的课堂疲劳感。教师进行课堂导入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利用情景导入,利用图片导入,利用相关故事导入等等;教师在进行课堂讲解时,善于抓住最核心的内容进行提问,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在讲解机械方面的基本定义时,也要巧妙的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积极思考;提问是教师针对课堂的相关内容和学生的听课效果的考查,教学中的重难点让学生能很好的把握,通过提问,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教师在恰当的时间进行提问,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进行好课堂内容的讲述后,要进行及时的巩固和测试,通过课堂的小测验和作业检测,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教师再针对学生的主要问题进行重点讲述,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实例进行教学
《机械基础》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概念性与基础性,其具体内容也相对单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并进一步加强实例教学方式的应用。比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需要结合这门专业的实际应用情况,来将教材进行适当性的延伸,并将课本中的一些理论知识结合在实例中来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够营造出一个灵活的教学气氛,并有效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实例的列举,并通过创设情景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从而取得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带领学生们去车间一线,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将自身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充分结合起来,并取得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四)重视现代化的教学形式
《机械基础》这门课程的内容比较单调乏味,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是照本宣科,那么学生们也只能够借助于死记硬本的方式来进行学习,这样不仅无法取得一个良好的教学成果,还会直接导致学生丧失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应当合理应用到多媒体教学等多种现代化的教学形式,来营造出一个多元化的教学范围,这样就可以将一些复杂抽象的知识点更加形象的展示给学生们,而借助于视频资料直观与生动等特点,也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们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们对这门课程的认知程度。
(五)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位置
教师在进行《机械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时,还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们的主体位置,并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采用正向激励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们进行学习,这样不仅能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能够为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而借助于学生主体位置的充分发挥,也可以使得学生们自觉投入到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并取得一个良好的学习效果。
结语:
本文就培养中职院校学生学习《机械基础》这门课程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了阐述,并且针对性的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希望能够加强我国中职教育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并且为社会的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专业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方鹏.论中职院校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改革[DB].https://www.kj009.net,20124.
[2]侯英.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中《机械基础》课程的重构及教学对策[J].大观周刊,2012,(23):105-105.
[3]颜佳.浅析中职《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31):165-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