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新理念透视
【摘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履行育人职责,塑造良好形象,必须以生为本,建立“平等、合作、民主、法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本文从教师应树立的职业新理念角度予以阐释。
【关键词】以生为本 平等合作 和谐
教师是培育人才的园丁,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履行育人职责,塑造良好形象,必须更新育人理念,以生为本,建立“平等、合作、民主、法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培养出全面发展、人格健全、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师职业理念有哪些呢?
一、“以生为本”,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始终是平等的
一所学校期中考试时设计了这样一道试题:“请写出我校校长、本班任课教师的姓名和门卫室一名保安的姓名,并说说记住这些人姓名的哲学意义。”结果学生回答哲学意义尽善尽美,遗憾的是对于校长、任课教师的姓名甚至包括班主任的姓名,绝大多数同学的卷面却是一片空白,至于保安员的姓名更是无人知晓。
学生的“无知”,正是我们教师的尴尬和悲哀。长期以来,教师的姓名总显得那么的“神秘”和“尊贵”,只道其“姓”,不透其“名”。试想,这样的师生关系怎样才能平等、和谐和融洽?“以生为本”,师生平等,日益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但我们许多陈腐的观念和固执的做法严重制约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教师为教书而教书,高高在上,学生为学习而学习,亦步亦趋,那有心思去考虑书本和分数以外的东西呢?正可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的教育,这样的教师,怎能不误人子弟吗?又谈何提高民族的素质呢?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从“师道尊严”中解放出来,立足于学生主体的发展,坚持“三个面向”,构建“平等、合作、民主、法治、和谐”的师生关系,放手让学生“班门弄斧”,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在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都能成材”
“你的皮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爱迪生。”如果今天的教育再重演的昨天的旧事,那就令人深思了。我们不是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吗?龚自珍不也大声疾呼过“不拘一格降人才”吗?但我们有些教师在升学、考试的压力面前,却积极主动地给学生“排队”,按“分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于是乎,“高分=高能=好学生”,“低分=低能=差学生”,似乎成了教育界一条不变的定律。实际上,我们老师最清楚这样一个道理:条条道路通罗马,学生成材的道路千千万万,我们不可能在学校设计出每个学生的未来。
因此,教师以宽容博大的心胸,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学生,就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当然这种成功是有层次的,是有个性差异的。虽说任何成功都必须经历过风雨,最后才能见到“彩虹”,但作为教师,我们的职责永远是真诚无私地帮助每一位同学走向成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而不能把学生的考分作为自己评先晋级的“跳板”。
三、“民主和法治”
建立民主和法治国家,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追求的目标。学校教育担负着培育未来社会主人重任,教师自身的思想和行为,直接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时时是楷模。”新时代的教师要树立民主、法治的观念,养成民主、法治的作风,做民主、法治表率,切实以自身的言行教育和引导学生接受民主和法治,忠实实践民主和法治,进而成长为具有民主、法治精神和行为习惯的公民。
依法执教、民主施教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一项紧迫课题。教师必须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做奉公守法的模范,严格以法律为准绳,使教育工作法治化、规范化。一般说来,教师树立民主与法治的理念,具体表现为“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等方面,它既是教师高尚人格的集中表现,也是新时期教书育人的基本规范。
四、“爱和宽容”
师爱是人类一种高尚无私的感情,不容亵渎。曾几何时,对升学率的追捧使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变得畸形。教师对学生的“爱”实际上变成了对少数尖子生的“偏爱”和“溺爱”。谁的学习成绩好,谁就是老师眼中的“宝贝”,天经地义般受到“重视”和“信任”。至于学习的后进生,就只能等以后再说了。
“爱满天下”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的,苏霍母林斯基也说过:“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师爱,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和纽带,是融洽师生关系的催化剂,是衡量一位教师职业道德的第一标准,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和基础。笨拙的学生得到爱的滋润,他的潜能可以逐渐得到开发;顽皮的学生受到爱的感动,他的行为可以逐步得到改善;粗鲁的学生得到爱的陶冶,性格可以变得文雅;自卑的学生得到爱的鼓励,信心可以逐渐恢复;落后的学生得到爱的抚慰,学业可以得到长进。爱,是学生能够得到的最好的教育。
因此,教师纯洁高尚的爱,是爱每一个学生,是对“差生”付出的真诚关爱和呵护,是对“问题”学生及时的救助和帮扶。同样,对“好学生”的宽容不算“宽容”,宽容“差生”、接纳“后进生”,给“问题”学生以更多的关怀和信任,教育和引导他们走向成功,才能说你具备了“师德”、“师能”,才能够为人师表,做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五、“尊重学生,合理张扬学生的个性才能促进学生走向成功”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指出:“教育儿童的目的是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培养儿童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等原则的尊重。”尊重学生,教师就必须真诚地面对每一个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有个性和特长的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教师的职责就是发现和肯定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合理张扬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通过教育的途径,促进他们走向成功。
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自己的学生无论年龄大小,都是享有独立和尊严,是与教师人格平等的人,是有独立天赋和特长的人,才能真正尊重学生,才能放下架子,平等地与学生对话和交流。在课堂上,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模式,不以知识的拥有者自居,不以课堂活动的操纵者出现,而是张扬学生的主体意识,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养成独立探讨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们的教育才算步入了成功的快车道。
六、“教师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优质的服务”
按照产业的划分,教育属于服务行业,学校、教师是服务场所、服务人员,学生则是“消费者”。学校、教师所做的一切应该是服务于学生,追求学生利益的最大化。在我国,教师工作的宗旨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优质的服务,既是教师的职业职责、职业道德,也是国家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
教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优质的服务,就是要做到以高尚的师德熏陶学生,以知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严谨的作风规范学生,以人格的魅力塑造学生,立足学生今天的进步,着眼学生明天的发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学生的生动活泼地发展。如果我们的教师,学生不接受,家长不认可,教学绩效差,考核不过关,就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优质的服务,就不能够胜任教师的工作。
七、“尊重家长”
教师尊重家长是起码的社会规范,也是教书育人的内在要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家长对教师的尊重实际是建立在对子女成人成材的期望值上,教师巧妙利用这一心理效应,则能使双方良性互动,如果滥用这一心理效应,或强加其他不合理条件,则使双方关系紧张。如部分教师的有偿家教、乱收费、体罚和变相体罚行为,以及不检点的言行严重破坏了教师的社会形象,刺伤了广大家长对教师的敬重之心。
尊重是相互的,教师对家长的尊重更能获得家长的理解和密切配合。在独生子女日益成为普遍现象的今天,教师更加积极主动地家访、关心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家长沟通和交流教育的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成人成材,有利于赢得家长的信任和爱戴,也有利于树立教师良好的师德形象。
八、“团结协作”
现代教育是一种群体协调性很强的职业劳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会之间的真诚合作。比如,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就需要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社会之间团结协作,在合作互动中交流信息,取长补短,发挥团体的优势和力量,惟其如此,才能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团结合作的精神,获得适应现代社会的基本人文素质。坚持团结协作,就必须反对一切“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等封建陋习,少琢磨一点人,多琢磨一点事,携手同心,团结协作,努力上好一门课,带好一个班,办好一所学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文明程度和职业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未来。让我们自觉担负起传递人类文明“圣火”的历史重任,恪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古训,发扬“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甘为人梯,以身作则,与时俱进,做一个新时代的称职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