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斑蝥的现代研究

斑蝥的现代研究

日期: 2012/5/8 浏览: 295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佚名

[摘 要]:斑蝥中有效成分斑蝥素具有很好的抗菌、抗病毒、抗癌作用,特别是对原发性肝癌有特效。随着人们对斑蝥素研究的逐渐深入,斑蝥素开始被广泛利用,而斑蝥素类的衍生物因为在保持了斑蝥素的抗癌活性的同时毒性降低,开始作为重要的抗癌药物被人们所重视并研究。
   [关键词]:斑蝥 现代研究 药理作用
   1. 成分组成
   斑蝥中含有0.06%~1.825%的斑蝥素,并含有含量约为斑蝥素含量1/2~1/3 的羟基斑蝥胺,另外还含有12%的油脂、树脂、蚁酸、色素及多种微量元素等。斑蝥体内含有17 种微量元素,其中与抗癌作用有关的元素Mn 和Mg 的含量均较高,与此相反,致癌元素Ni、Cr、As、Cd 和Be 等极低,其他有害元素Hg、Pb、Sn 含量也很低。但斑蝥各部位含量高低有差异。
   2. 药理作用
   2.1 抗肿瘤作用
   斑蝥是我国首先发现具有抗肿瘤作用的药物。实验发现斑蝥给药3~4次能使焦油诱发肿
   瘤消失,从而证明了其抗肿瘤。以斑蝥水、醇或丙酮提取物,用美蓝法或细胞呼吸法等体外实验,结果表明,斑蝥提取物能抑制Hela细胞和人的食道癌、贲门癌、胃癌及脾肉瘤细胞的代谢。
   2.2 发泡作用
   斑蝥及斑蝥素对皮肤、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能引起局部发黄或起泡。但其组织穿透
   力较小,作用较缓慢,仅有中度疼痛。通常不涉及皮肤深层,所致的泡很快痊愈,不留疤痕。
   对粘膜或皮肤创口作用较为剧烈,亦较难痊愈。
   2.3 升高白细胞作用
   斑蝥能刺激骨髓引起白细胞升高,其机理是刺激骨髓细胞DNA合成所致。误服斑蝥中毒9人中,白细胞总数一般在104~2×104/mm3之间,最高可达5×104/mm3。在斑蝥动物实验中,骨髓检查可见白细胞增生活跃。
   2.4 抗微生物、抗炎作用
   斑蝥1:4水浸液体外可抑制黄色毛癣菌等12种致病皮肤真菌,还可杀死丝虫幼虫。
   2.5 促雌性激素样作用
   用斑蝥素给雌兔灌胃,每只1~2 毫升,20~45 日可见尿中雌性激素与黄体酮增加,剂量越大,作用越强。但有报道不完全纯的斑蝥制剂有雌激素样作用,完全纯的则没有。
   2.6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给小鼠隔日腹腔注射斑蝥素(0.75 和1.5mg/kg)3 次,两个剂量组可使脾淋巴细胞产生
   白介素II 分别从11±4U /ml 增加到52±18 和23±6U/ml,巨噬细胞产生白介素I 分别从7628±1744dpm 增加到14532±2272 和11515±2862dpm。斑蝥素增加这些细胞因子的产生,
   可能是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及发挥抗肿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2.7 其他作用
   斑蝥煎剂灌胃,对正常小鼠能改善耳廓微循环、延长凝血时间,在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
   中有镇痛作用,对二甲苯性耳肿胀、蛋清性足肿胀和琼脂性肉芽肿有抗炎作用,对雌鼠的卵
   巢重量未见明显影响,但能降低怀孕率,增加畸胎率。
   3. 药理作用
   斑蝥的毒性强烈,被列为剧毒药物。小鼠灌服斑蝥悬液的LD 50为131.8mg/kg,水煎剂为457.1mg/kg。药典规定斑蝥常用量为0.03~0.06g ,入丸剂或散剂用。如果滥用、超量应用、与酒蒜同用、生用(或炮制不当)、外用面积过大、蓄积、肝肾功能不全、冲服会引起中毒。中毒剂量为0.6 g, 致死剂量为1.5 g。斑蝥中主要毒性物质为斑蝥素,系斑蝥酸的内酐,其毒性强烈,0.14µg 斑蝥素即能诱发皮肤起泡, 10mg 可产生严重中毒或致死。斑蝥素对小鼠腹腔内注射的LD50 为1.0mg/kg。临床应用上关于斑蝥用药不当而导致中毒甚至
   死亡的报道并不少见,其中毒症状表现如下:
   3.1 消化系统
   症见口腔糜烂、牙龈出血、吞咽困难、上腹部烧灼样疼痛或剧痛、呕吐咖啡样液体、黑
   便等,其中上消化道出血症状较常见。严重者可致肝功能损害,出现黄疸,肝肿大,谷丙转
   氨酶增高。
   3.2 泌尿系统
   毒素由肾脏排出,可刺激泌尿道。症见尿频、尿血、蛋白尿、管型尿、少尿或无尿、血清非蛋白氮升高、尿道灼痛、排尿困难。严重者可因急性肾功能衰竭而致死亡。
   3.3 神经系统
   轻者头晕头痛、发音困难、口唇及四肢麻木、复视。重者出现抽搐、烦躁、不省人事、
   二便失禁、双下肢瘫痪、咀嚼无力等。
   3.4 循环系统
   可发生心慌胸闷、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微、血压下降、心跳减慢、心电图异常、中毒性心肌炎、阿斯综合症、中毒性休克等。
   3.5 皮肤症状
   外用可致皮肤烧灼样疼痛或剧痛、红肿充血、水疱、糜烂。
   3.6 眼损伤
   表现为在加工炮制斑蝥后出现流泪、眼睑痉挛、高度水肿、角膜溃疡、球结膜充血、视物模糊、虹膜炎等症。
   3.7 其他症状
   咽部充血、咳嗽或咯血痰、呼吸困难、阴道出血,继发无精症。
   4. 临床应用
   4.1 治疗肝癌
   斑蝥5~6 只,去头、足、翅,纳入鸡蛋内,文火烤干,研碎分包二份,日服1~3 次,每次1 份,最长曾有连服14 个月的患者,能延长原发性肝癌病人的生存时间,缓解症状。用斑蝥素制剂为主治疗原发性肝癌800 余例,有效率为40~60%,可改善症状,延长生存时间,部分病例肿块回缩,病情趋于稳定,治疗后白血球多不下降,治疗后1 年生存率为
   12.7%。
   4.2 治疗胃癌
   取鸡蛋一枚,上方凿一小口,再将斑蝥一个去翅,装入鸡蛋内,用纸封口,蒸熟或煨熟,每日服一个。若服2天后反应不大,可将药量增加一倍,每日早晚各一枚。共服斑蝥60个,胃痛消失,食欲增加。13年随访未复发。
   4.3 治疗体表恶性肿瘤
   以斑蝥提取物注射液配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体表恶性肿瘤57例,治愈37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76.2%,未发现毒副作用。该药较适用于不能手术和经受不了化疗的癌症患者。
   4.4 治疗病毒性肝炎
   脂溶性斑蝥素片(含斑蝥素0.1mg,实用植物油20mg)每日口服0.02mg/kg或者用万分之一斑蝥素油纱外敷肝区5~20cm2/kg,1~2日更换一次。治疗甲型肝炎100例(黄疸和非黄疸型各半),用药物2~5天症状消失者占70%,其余30%于6~8天症状消失。用药14~20天肝功能转为正常者占65%,其余35%于21~30天转为正常。
   4.5 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用巴豆10个,斑蝥5只,生姜50g,碾碎后贴敷于患者面部8h,外用敷料固定。待形成水泡后,用无菌注射器将泡内液抽出,油纱覆盖患处,使其自然愈合。共治疗70例,痊愈57例,好转9例,总有效率94.3%。
   4.6 治疗尖锐湿疣
   复方斑蝥酊是由斑蝥、全蝎、仙人掌等制成的外用酊剂,共治疗尖锐湿疣105例,取得显著疗效,有效率达100%。
   4.7 治疗儿童传染性软疣
   临床证明0.7%或0.9%的斑蝥素稀释液可有效、安全地治疗儿童传染性软疣,通过对300
   例患病儿童的追踪调查发现有效率在90%以上。
   4.8 治疗鼻炎
   取生斑蝥粉适量,以水、醋或蜂蜜调成糊状,贴于印堂穴处,24h 后去掉,1 次不愈者,一周后重复使用。共治疗670 例鼻炎患者,结果:过敏性鼻炎205 例中,治愈172 例,显效27 例,有效率97.1%;单纯性鼻炎314 例中,治愈274 例,显效32 例,有效率97.5%;慢性鼻旁窦炎43 例,痊愈18 例,显效13 例,有效率72.1%;慢性鼻炎108 例中,痊愈63 例,
   显效28 例,有效率84.3%。
   4.9 治疗白癜风
   取斑蝥50g,用95%乙醇1000ml 浸泡2 周,过滤,用棉签蘸取药液涂于白斑处,令其自然干燥,一日2~3 次,白斑处发泡后即停止涂药,水泡发起1 天后,可用消毒针刺破,放出液体,令其自然干涸、结痂,痂落而愈。愈合后视其色素沉着情况再行第2 次涂药,发泡3 次为1 疗程,休息2 周后可进行第2 疗程。共治疗87 例白癜风,治愈14 例,总有效率70
   %。
   4.10 治疗斑秃
   斑蝥6 个、丁香15g 研细装瓶,加入石碳酸3ml、75%乙醇100ml,6 天后,用棉签搽患处,20 天开始有茸毛生出,后逐渐生黑发,一般擦3 次,治疗斑秃62 例,治愈56 例,显效4 例,总有效率96.8%。
   4.11 治疗慢性咽炎
   每天早晨口服斑蝥饮(斑蝥、大枣、白糖)一羹匙,开水冲服,10 天为一疗程。共治疗慢性咽炎78 例,治愈51 例,有效21 例,总有效率92.4%。
   4.12 治疗急慢性扁桃体炎
   采用乳蛾散(斑蝥、乳香、没药、血竭、僵蚕、园参、樟脑、冰片、全蝎)穴位贴敷治疗急慢性扁桃体炎69 例,总有效率为100%。
   4.13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以斑蝥12g,雄黄3g,研极细面,然后用蜂蜜调膏,敷贴于阳陵泉、足三里、太溪、解溪、太冲等穴,发泡治疗风湿性关节炎37 例,治愈17 例,显效14 例,有效6 例,总有效率100%。
   4.14 治疗胃溃疡
   将糯米200g、斑蝥20 个共炒至出青烟,去斑蝥取糯米研细末,每日3 次,取制好的糯米粉少许于空腹时冲服,治疗胃溃疡患者7 例,连续服用3日,临床症状消失,钡透复查见溃疡愈合。
   5. 降低斑蝥与斑蝥素毒性的研究
   为了降低斑蝥、斑蝥素的毒性,使其能够更好的应用于临床,人们进行了大量的努力。
   5.1 炮制
   常用的炮制方法:取原药材,拣去杂质,除去头、足、翅,与湿糯米置锅内,文火炒至糯米深黄色,筛出斑蝥,每50g 斑蝥配糯米250g。经糯米炒后,能减低毒性。现代对斑蝥炮制的研究认为,用110℃烘26~30min 的斑蝥所含的斑蝥素、甲酸、脂肪油三种成分的含量与炒斑蝥中含量相近,故认为烘制法可以代替米炒法。李贵海等报道,斑蝥用米炒或烘烤炮制后均明显地降低斑蝥的急性毒性,小鼠的LD50 值由生品230.66mg/kg 分别变为346.74mg/kg 338.84mg/kg。炮制后对小鼠的肾毒性亦有一定的降低。
   传统的米炒法是利用斑蝥素在110℃可升华,受热挥发一部分从而达到减毒的目的。此
   法不但可使斑蝥中所含蚁酸臭气除去,更可减少斑蝥素的含量,从而缓解毒性。江林等报道,不同炮制方法对斑蝥所含斑蝥素含量有一定的影响。80℃烘烤斑蝥就可受到损失,在110℃电热箱中烘烤60min 的比烘烤30min 的斑蝥素损失稍多一些。用湿米贴锅加热后拌炒,斑蝥素损失7.4%,而清炒至焦棕黑色(锅温150~170℃)斑蝥素损失达85.6%。用米炒制不仅减少了有效成分斑蝥素的含量,而且其炮制质量标准难以控制,对操作者有较大的刺激
   性,同时也浪费了资源。
   张振凌等报道,将低浓度的药材用NaOH溶液炮制,可使斑蝥素生成斑蝥酸钠,从而达到了降低毒性、增强疗效的目的。吴丹丹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及综合分析,认为碱处理斑蝥的最佳条件为时间12 小时,温度70~80℃,浓度1.0%NaOH,此时的转化率最高,为76.04%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