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新质生产力的构建思路和实现路径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大国竞争背景下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战略判断。本文将新质生产力构建思路和实践路径融入中国当前的发展战略中,从转变企业发展范式、重塑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建设新的全球治理体系三个方面提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改革路径,三条路径相辅相成、协同发力,共同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注入活力,使得生产力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位。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大国竞争背景;高质量发展; 思路和路径;
(一)新时代下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政策背景
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全世界优化资源配置能力的增强,经济全球化会不断发展。当今世界经济增长、治理、发展模式存在必须解决的问题,最迫切的任务是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当前,经济领域全球增长动能不足、全球经济治理滞后、全球发展失衡三大突出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亟须创新增长方式,把握好新一轮产业革命、数字经济等带来的机遇。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意义在于,如果中国能够以新的生产力范式推动国际经济体系变革,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其经验必将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第四轮工业革命浪潮中,中国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大和技术创新的快速进步,使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感受到巨大的竞争压力。美国与其盟友一起推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体系脱钩,企图重建基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全球供应链与全球产业链,在一些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领域将中国排除在外 。202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 。在此特定发展阶段提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意图,是在面对国际复杂形势下,全面解决制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土产业链体系中的关键卡点和堵点问题,夯实中国产业链的国际竞争优势,强化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内生能力的关键一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会成为中国经济“换道超车”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实现共同富裕,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上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变革为技术路线和产业格局促使中国产业体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创造了条件,其产业体系发展范式从工业经济主导型转变为服务经济主导型、发展动力从依靠资源投入为主转变为依靠技术进步为主 。但存在诸如创新和人才要素尚未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发展中存在内需动力不足以及外需的不稳定性增强等问题 。与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要求相比,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关键核心技术存在短板环节、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差距较大、绿色低碳水平不高、部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创新驱动投入产出效率偏低等方面 。因此,新质生产力义无反顾地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动能,面向前沿领域及早布局,提前谋划变革性技术,夯实未来发展的技术基础,是不容错过的重要战略机遇,是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的先手棋。
(二)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
全面清晰地阐释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征是理论认识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和应用,使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18]。以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为主要增长动能的传统发展范式,无法应对中国面临的险峻国际形势,无法满足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无法持续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新的发展动能必须考虑到自然资本面临的枯竭问题,以可持续、有弹性和包容的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3]。因此,新质生产力是一种摆脱高度依赖物质资源投入和高碳排放传统增长范式,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为新的增长引擎,具有可持续性、竞争性和包容性的新生产范式,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生动力,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是助力国家在未来发展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的新发展范式。
第一,从发展理念看,新质生产力是一种可以适应国际新规则,改造生产格局的新发展范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球治理体系只有适应国际经济格局新要求,才能为全球经济提供有力保障 。 “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意义在于,如果中国能够以新的生产力范式推动国际经济体系变革,助力和谐美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其经验必将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二,从发展内容看,新质生产力本身是一种竞争力。新质生产力是以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基础,依据中国高质量发展阶段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于科技创新和颠覆性技术突破带来的产业阶段升级大背景提出的。 传统生产力理论强调劳动力和资本的作用,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加速,生产要素的演化已经发生。生产力的变革是指生产力水平的跃进,一般是由科技革新引起的[21]。当关键性技术实现突破,必定会引发生产力核心因素的变革,从而产生新质生产力。
第三,从发展方式看,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工具。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驱动生产力向更高阶段演化。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带来的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强调了知识、创新和信息技术等因素的重要性。新质生产力指的是能够代表新兴技术、能够创造新的价值、形成新兴产业的生产要素或生产要素的总和。当下中国,生产力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调整,引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深刻变革,从过去依靠要素驱动扩大规模销路,转向依靠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使创新驱动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动力。现有文献也指出,新质生产力应该是一种是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更高质量的新型生产力 。
(三)新质生产力的构建思路和实现路径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应对当前复杂国际形势的关键一招,更是基于中国经济全面进入内需驱动型发展阶段规律的科学判断和前瞻性把握,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要从引导全球治理、应对国际竞争、转变企业发展范式的角度,对传统生产力的发展范式进行深刻转型,需要对企业价值创造模式、国际竞争力优势创造、引领全球治理的范式进行快速、深远、持久的变革。新质生产力是转型时期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理论解答,更有其内在的实践要求,应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在实践指导中的基本要求,多措并举协同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
1.微观层面:转变企业发展范式
第一,以创新为驱动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第一动力。首先,强化基础研究。企业在从事基础研究的主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企业可以从经济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中找准科学问题,克服长期以来的关键核心技术的掌握度不够的问题,并有效缓解国外对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由龙头企业牵头,联合科研机构和产业联盟等单位,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医药健康等重点产业链核心零部件开展研发合作,解决“卡脖子”问题、补齐短板,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的自主可控能力。其次,加强应用研究。加大产研创新攻关,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的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政府可以打造技术创业平台,为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化“一站式”服务,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协同转化和应用,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
第二,以数字化重构企业发展范式,打造世界一流企业。打造一批能够在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中占据支配地位,形成在技术标准、价格制定、供求关系等方面拥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当前,我国企业发展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存在不少差距,如何培育体现中国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特色的世界一流企业是亟须解决的问题,为提升我国市场的高效性、活跃度、连通性和开放性提供有力支撑。当前,以数字创新技术加速产业升级和商业模式重构将成为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选项,以一流的数字化推动中国企业发展成为世界一流企业,重构企业发展范式,是打造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数字化转型是以技术为核心能力的转型,聚焦企业自身的核心技术能力和业务场景,打造以信息化创新发展应用为基础的核心技术能力,是重构企业发展范式的关键,也是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前提。
第三,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要更好地结合“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发挥市场机制、市场主体和资本的力量,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宏观政策调节,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有序发展。以市场化为引领,优化制度环境,是加快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坚持企业主导地位,努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一体化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充分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让企业敢闯、敢投、敢担风险,在公平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配套,建立更加有效灵活的政策体系、监管模式和管理体制,着眼于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整体谋划、渐次推进的原则,配套完善促进新质生产力建设的相关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
2.中观层面:重塑现代化产业体系
当前,我国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需要依靠“创新驱动产业”和“产业牵引创新”,实现产业不断迭代升级、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是简单拼盘若干高端产业和龙头企业,而是聚合新老产业、大中小和国内外企业,打造融通融合、供需互补和开放安全的集群生态。一方面,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依靠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巩固壮大以高精尖产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根基;另一方面,要以产业结构体系和创新体系再造为着力点,强化产业牵引创新,加快基础、核心技术攻关,解决重点产业链中的难点问题,为我国产业链补短板、锻长板作出应有贡献。
第一,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新时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奠定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物质支撑” 。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正在改变国际经济竞争格局,以数字赋能促进实体经济智能化发展是现阶段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效路径。引导实体经济对接应用5G通信、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云平台、节能减碳、环保装备等领域智能升级解决方案,助力制造实体经济的生产流程和模式创新。政府可以设立智能化转型升级专项基金,支持实体经济围绕全价值链环节,按需、分类和有序开展智能化转型。
第二,在产业转型方面,要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齐头并进发展,以技术创新引领传统产业高端化改造,巩固优势行业领先地位。首先,着力夯实产业基础能力,提升传统产业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要引导和支持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投入。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 。要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要把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底座,通过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数智化、绿色化转型,做大做强高端制造业,为实现产业牵引创新创造良好环境。
第三,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行业和未来产业。“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谋划未来产业”。首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强化全球竞争力。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其次,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抢抓全球科技前沿发展机遇,适度超前布局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碳减排与碳中和、前沿新材料、量子信息、光电子、新型存储器、脑科学和脑机接口、未来网络等未来前沿产业,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研发创新、场景应用、融资上市、风险投资的全方位支持力度。
3.宏观层面:建设新的全球治理体系
第一,经济层面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扫清结构性障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承接国际中低端产业的转移,在探索中逐步形成了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经济循环发展模式,对提升经济发展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受新冠疫情和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变化的影响,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呈现抬头趋势,国际经济大循环的动能明显减弱,中国原有经济循环发展模式也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党中央作出了“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的战略安排,明确新时期开展经济工作要坚持以扩大内需为基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培育更加完整的内需体系,形成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在外部环境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的情况下牢牢把握好发展的主动。
第二,在政治层面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对外开放,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的调整,为新质生产力的扩散提供外部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新时期,面对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和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 。国家可以通过国际合作来分享实践经验和促进技术转移,以扩大市场,提高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社会层面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制度保障。良好的制度环境才能促使企业和居民个体具有充分的活力,并且保障生产要素在企业间、行业间、地区间实现高效率配置。通过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能够更好地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适宜的营商环境和制度保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本文将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融入中国当前的发展战略中,从转变企业发展范式、提升国际竞争优势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方面提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改革路径,三条路径相辅相成、协同发力,共同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注入活力,使得生产力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国际和国内发展的战略定位。
参考文献:
[ 1]何星亮.文明交流互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J].人民论坛,2019(21):6-10.
[32]雷江梅,施文峰.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价值共识的凝聚[J].理论月刊,2021(10):31-41.
[ 3]吴庆军,王振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最新研究动态与展望[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10):93-97,109.
[ 4]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5] 柳学信,曹成梓,孔晓旭 大国竞争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J]. 社会科学战线,2023(10):3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