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求职技巧 > 就业理论

就业理论

日期: 2012/10/4 浏览: 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皮丽佳

世纪以前的传统就业理论
   西方经济学家将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出现以前的就业理论称之为传统就业理论。萨伊定律是传统西方就业理论的基石,其基本内涵就是生产会自动创造需求。传统就业理论从萨伊定律出发,认为经济社会中并不存在大规模的失业,失业是劳动力生产供求不相称的结果。如果工资可以随劳动力供求变化而自由涨落,那么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可使一切可供使用的劳动力资源都被用于生产,从而实现充分就业,即“通过市场均衡自动实现充分就业”。所以,解决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降低劳动力工。应当说,这种理论隐含着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实行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的观念。早期的其他就业理论也都以此为基调或与此相近。
   近现代就业理论
   1.近代凯恩斯就业理论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给西方各国带来了空前规模的失业,打破了传统经济学家所颂扬的“通过市场均衡自动实现充分就业”的神话。持续的经济萧条和大规模失业使所谓“凯恩斯革命”应运而生。凯恩斯一反传统经济学的老调,建立了“一个使严格意义上的非自愿失业成为可能的运行方式的理论体系”。凯恩斯认为,失业增加的根本原因是周期性的经济萧条所引起的有效需求不足。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总需求价格与总供给价格相等时的社会总需求。当市场出清,总需求实现时,社会便实现了充分就业;如果市场未出清,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则会出现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产生非自愿失业,个人实际货币收人降低,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人们将这一类失业称为“凯恩斯失业”或周期性失业。因此,治理失业的措施为政府应通过反周期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来提高有效需求,主要就是增加消费和投资,以此促进就业。
   2. 现代就业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主义为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普遍接受,其政府主张得以广泛推行,由此产生的后果表现出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这种政策主张在一定的时期、一定的范围内确实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矛盾,国家干预刺激了生产,同时也为更严重的危机提供了条件,到上世纪7O年代,终于导致了经济停滞、失业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面对滞胀,凯恩斯主义一筹莫展。因此,为了解释并解决困扰资本主义经济的这一难题,各种新的理论、学说纷纷出现,呈现了流派林立、观点迭出的景况。
   (1)后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结构性失业是现代发达国家常见的一种现象,是由于产业结构的剧变而引起的社会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结构失调。具体来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旧行业的更替,一些被传统行业淘汰出来的人因技能上的差异不能被新行业雇佣而成为失业人员;而另一些新型行业需要人员,但却很少有人能胜任,这就造成“失业”与“空位”并存的结构性失业。其代表人物托宾从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性这一角度进行分析,认为社会上的劳动力市场多为行业性、地区性的局部市场,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各劳动力市场之间是有差异和难以代替的,诸多“壁垒”的存在引发了一定程度的失业。据此,托宾宣称,要解决失业问题单靠宏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不够的,必须运用劳动力市场和人力政策来实现充分就业。
   (2)货币主义的就业理论。
   货币主义的失业理论主要是自然失业率假说,它是由弗里德曼提出来的。所谓自然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就业生命周期的变化而造成的劳动力流动以及摩擦性因素造成的失业,它包括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自然失业率也可说是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货币主义者认为劳动市场的运动趋势总是朝着自然失业率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他们又进一步认为只有通过加速通货膨胀才能将失业保持在自然失业率之下,或者,只有通过加速通货紧缩才能将失业保持在自然失业率之上。因此,他们认为货币政策在短期对减少失业是有作用的,而在长期失效。对此弗里德曼提出了单一货币规则,即货币供给量每年按固定比例增长以此来提高可接受的通货膨胀率从而减少失业率。与货币主义相类似,反对凯恩斯就业理论的还有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他们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传统就业理论的复归,再次强调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干预。
   (3)人力资本理论与就业
   人力资本理论形成于2O世纪60年代,其代表人物有舒尔茨、哈比森。该理论认为,首先,人力资本是人类向自身进行投资而形成的知识和技能,是人力质量的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由于人力投资的差别将呈现异质性。其次,投入于人的教育与培训、保健以及劳动力流动等的资本对解决增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力资本质量的提高。再次,劳动力市场政策必须由消极转向积极,即从以保障失业者的生活为目标转向充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为目标,用人力投资即人力政策来解决失业与职位空缺的矛盾。在最近的20多年里,就业理论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更新的进展,如隐性合同理论、内部人一外部人理论等等。他们都反映出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就业理论的重心正日益从宏观向微观下移,并越来越侧重于劳动力供给方面。
   (4)发展经济学的就业理论。
   发展经济学派是旨在研究和解决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和经济发展的学派。其代表人物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等学者主要探讨了二元经济结构发展模式下的就业问题。他们认为经济的发展在于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而资本是发展中国家的稀缺资源,但就业问题的解决要靠工业和农业两部门间的平衡发展。另一位学者托达罗则探讨了劳动力转移下的就业问题。他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由于城乡实际收入的差异和获得城市工作可能性的存在,劳动者是根据迁移的预期收入差异与迁移代价之间的比较来决策的。在解决发展中国家就业的问题上,发展经济学认为应综合分析、统筹解决。
   一是应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减少城市的向心力。政府应增加农业地区的建设资金,保证国内各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平衡,这才是解决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二是应鼓励和促进劳动力市场的自由进出,保护劳动力市场的自由竞争。同时还要提高技术培训的水平、提供职业介绍以及迁移帮助等。
   三是应充分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及各个部门之间比例关系的协调,认识其对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意义。不能仅仅认为制造业领先发展就可以解决发展中国家农村过剩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四是应采取比较密集的中间技术,制定适度技术政策,以适应广大发展中国家非熟练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低廉的特点。“失业”是市场经济运行中一种难以避免的经济现象。研究“失业问题的根本原因,以及解决业问题的妥善办法”是西方就业理论形成的根本动因。从以上的综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西方各流派学者在探索失业原因时,由于能从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中存在的某些共性问题出发,因而得出了许多比较“适当”的结论,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另一方面,由于各流派学者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他们往往偏执一端,仅仅用单一因素来解释复杂的失业现象,这就不可避免地容易以偏概全。特别是由于阶级利益的局限性,这些理论都有意地回避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对失业问题的影响”,因而,他们的主张和措施,不是收效甚微,就是仅适用于一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