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高职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高职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日期: 2010-3-15 22:02:23 浏览: 5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刘亦春

 摘 要: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并努力去认识它、探索它的一种倾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在高职教学中教师可从重视情境设计,让学生感受"数学美",强调过程,展现知识产生的背景、历史等方面,让学生感觉数学的重要、生动、亲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关键词:数学学习兴趣;情境设计;数学美。

学海网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并努力去认识它、探索它的一种倾向,通常总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学习兴趣是推动一个人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对于数学学习来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他会全神贯注地学习,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去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平时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有时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这无疑对数学学习非常有利,会产生积极作用和优良的学习效果。对数学没有兴趣的学生就会失去数学学习中的主动建构,我们时常发现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或兴趣不浓,他们往往放弃"主角"地位,甘愿充当"配角"甚至"看客"。把数学学习看成与己无关的事情,这种"回避心理"极大地妨碍了他们数学知识系统的建构,使数学知识不能"链接"到学习者的"知识链"中去,从而导致学习效果较低。因此,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就成为学生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
  
  一、重视情境设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自身演绎性特点,与某些学科相比,其情趣性似有先天不足,教材的编写由于考虑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以及数学内容的演绎特点,形式上给人一副严肃的面孔。虽然章头有实际应用题,章尾有阅读材料等,但这种印象不会有太大的改变。所以教师应重视教学内容的情境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情境需要我们去挖掘、发现、收集、选择和重组。
  讲极限概念可这样设计情境,用学生熟悉的一首诗来形象说明,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是一首离别诗,用数学的眼光可以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中的船和送客的人间的距离越大(→+∞),视野中的孤帆在水天一色中消失(→+0),而心情却越加凝重,感伤心理油然而生(+∞)。这里把数学中极限思想与文学美整合到了一起,形成了一幅感人的画面。由此,我们不仅寻找到了数学的源泉,而且将抽象的极限概念经过具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唐诗诠释后变的情真意切。
  
  二、让学生感受"数学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让学生感受数学美,一般可以在提出数学问题时,揭露它的新颖、和谐、统一、奇异、形态的美。
  圆锥曲线中的椭圆和双曲线,不论是从它的方程来看还是从图形来看,都体现着完美的对称关系:有两条对称轴和一个对称中心,即它们本身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它们的图像是那么的优美绝伦。而在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图像中隐藏的对称美则更令人惊叹。正弦曲线与余弦曲线有无数条对称轴,它们都垂直于x轴,又有无数个对称中心,中心是曲线与x轴的交点。又如,高等解析几何中的双曲抛物面(马鞍型),有谁能想到,它是由两组直线构成,而这一理论在建筑上有着重要的应用,常用它来构成建筑的骨架。这样,让学生体会数学形式的简单美、抽象美,数学图形、式子的对称美,数学的奇异美。感觉数学的生动从而产生兴趣。
学海网
  三、强调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高职生中有一部分学生把学习数学看作遥不可及的事情,还有一部分学生想参与学习,然而在某一环节上没有想通、弄懂。则产生了障碍,结果造成整体混乱,成了剪不断、理不清的乱麻,结果造成了对数学的厌烦,最后放弃。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将新知识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仅有演绎推理,也要有合情推理,让学生学会实验、观察、类比、联想、猜想、推广、限定。
  例如,对于极限概念,高职教材没有用精确的数学定义,而特地采用描述性定义,从最简单的数列极限引入,类比地给出当x→+∞时函数的极限,从具体到抽象。又如,由一元函数微积分推广到多元函数微积分,充分暴露思维过程,让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原理、公式的获得过程。让学生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中亲历知识的发现、发展过程,感觉数学的亲近从而产生兴趣。
  
  四、展现知识产生的背景、历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年代,每一个数学概念的诞生和发展都凝聚着劳动者的智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展现所教内容的历史背景,恰当的穿插一些数学史料,让学生沿着数学发展的足迹去认识、理解数学的内涵和真谛,这无疑会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如讲定积分时,可讲牛顿、莱布尼茨的故事。众所周知,牛顿、莱布尼茨创建微积分。而数学和科学的巨大进展,都是建立在几百年中做出一点一滴贡献的许多人的工作之上的。这时,就需要一个人来走那最高的、最后的一步。牛顿、莱布尼茨正是这样的巨人,他们各自独立地跑完了"微积分"接力赛的最后一棒。但他们的微积分有明显不同,牛顿是用几何语言叙述他的成果,而莱布尼茨的理论则用代数的妙语来表达。由此引发的争论、数学发展等历史给学生做些讲述,让学生有所理解,从而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所说:"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久不倦,因之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 。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去想、去参与,主动地想,主动地参与就会有收获,这种收获无论大小都会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学生有这样的体验从而更乐于积极而持久地学习。
  
  参考文献:
  [1]徐利治:论数学方法学.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愈渭贤:数学演绎. 北京:华语教育出版社,1995。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