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合作学习的形式、实质与问题反思

合作学习的形式、实质与问题反思

日期: 2009-1-11 3:22:14 浏览: 9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王鉴

摘要: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包括同伴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员合作教学三种主要形式。不论哪一种合作学习,其实质都包括学习形式与学习方法两个层面,都离不开学习者的“积极互赖”与“个人责任”两个关键因素。目前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只重形式而轻视方法的问题、只重学生而轻视教师的问题、只重小组合作学习而轻视其他形式的问题、只重教学而轻视对合作学习开展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合作学习;学习方式;学习方法;课堂志研究

Abstract: As a new learning style, cooperative learning has some main forms which include peer cooperative learning,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whole-class cooperative learning. No matter what kind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each of them must include two levels: learning style and learning method, which have two key factors of active interdependence and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The current main problems in cooperative learning include only stressing the form and despising the method; only valuing students but neglecting teachers, only emphasizing teaching but neglecting research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Key words: cooperative learning; learning style; learning method;classroom research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强调和提倡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也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工作中正在广泛使用的教学方式之一。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合作学习方式的逐渐推广,新的问题随之产生。

学海网
由于受传统学习方式的长期影响,广大中小学教师对新型的学习方式的形式、实质理解不够深入,同时,在变革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对新的学习方式的研究与探索不够,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过于追求学习方式的形式而轻视学习的效果,过多地采用单一的合作学习的方法而轻视合作学习方法中的要素构成,过多地强调小组合作学习而轻视其他的合作学习形式等。这种过于简单化地理解与运用合作学习方式,使得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合作学习显得“有名无实”,使得合作学习方式正在被一些中小学教师所误解。笔者在深入中小学校的听课过程中,发现了这一问题,并就这一问题与一线教师合作开展了课堂志的研究。[1]

一、合作学习的形式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于8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的合作学习,在80年代被介绍到了我国,90年代在一些学校中开始采用,但真正在我国引起重视还是在新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之后。《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2]它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的学习”。因此,笔者根据课堂研究中观察到的合作学习的层次与内容,把合作学习分为三种类型:第一层次为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学习(如课堂中的同桌之间的合作学习、课余时间好朋友之间的合作学习等)、小组合作学习(如课堂中的小组讨论学习、研究性小组学习、兴趣小组学习等)、教学活动过程中全员性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教学,如班级授课过程中的讨论学习、角色扮演活动等)。

在这三个层次的合作学习中,目前中小学教师用得最熟悉的还是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方面是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是其中最基本、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还是因为小组合作学习能较有效地解决教师面临的大班班级授课制与新课程学习方式要求之间的矛盾。对同伴互助合作学习、全员性合作学习的重视与研究不够,致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了传统教学法的一种点缀,而并没有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学方式的要求,使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使研究人员必须进行专业引领,这就为开展合作学习的行动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专业人员与广大中小学教师对合作学习进行专题行动研究,可以从不同的层次进行课堂志的观察、描述与解释,[3]使广大教师从理论上更深入地认识合作学习的实质与特点,进而在实践中改变一些对合作学习的误解与简单化处理的倾向。

二、合作学习的实质

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常常认为合作学习就是把学生按一定标准编成小组,然后要求一个小组解决一个问题或完成一项任务。但事实上,简单地把学生安排在一起并不是合作学习,真正的合作学习必须具备一定的要素。国外著名的合作学习研究专家认为,任何一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有5个要素是不可缺少的:(1)积极互赖。要求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2)面对面的相互性促进作用。要求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习相互促进彼此的学习成绩。(3)个人责任。要求学生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要掌握所分配的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4)社交技能。要求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一定的社会交流技能,进行高质量的合作。(5)自评。要求合作学习者定期评价合作学习的情况,检讨合作学习方法与效果。[4]在这些要素中,笔者认为有两个要素是关键的:积极互赖(positive interdependence)和个人责任(personal responsibility)。所谓积极互赖其实是一种心理的倾向,是不同学习者知觉到为了完成某项任务,必须相互合作,个体的成功有赖于他人或整个小组的成功,若他人或小组失败,自己也就失败,从而使学习者认识并体验到自己与他人或小组成员之间合作的重要性。所谓个人责任是指每个学习者与他人或小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都尽到自己的责任,都必须为别人或小组成员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且这种责任和贡献必须能得到确认和评价。不同的学习者之间,或两人、或一个小组、或一个集体,只要存在着积极互赖的心理倾向,并且每个成员的个体责任都能得到实现,就可以开展合作学习;反之,如果缺少这两个关键要素,任何形式的学习都不能称为合作学习。在笔者的课堂研究中,发现正是因为缺乏这两个关键的因素,使课堂中的同伴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员合作教学中产生了许多问题。

(一)同伴互助合作学习

在课堂上同伴互助合作学习的典型形式就是同桌之间的合作学习。同桌关系从时间和空间上来讲,都是同学关系中最为密切的。《学记》中有“相观而善,谓之同学”的观点,作为同桌的同学,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彼此十分熟悉,交流与交往又十分便利,不论是从学校一般生活还是特殊的学习生活来说,同桌之间应该是最好的“相观而善”者和合作学习者。但在现实的课堂中却很难看到这种现象,这是为什么呢?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合作学习这种方式难以应用呢,还是在于教师的教学没有到位呢?为了弄清事情的真相,笔者在小学六年级与一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做了专门的课堂志研究。

小学六年级的一节数学课是“分数的应用”。为了便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作为课堂研究者的我,课前两分钟便进入了教室并坐在了我主动认识的第一排座位的两个同学的前面,确定这一对同桌为这一节课课堂观察的重点对象:王帅,男,大大的眼睛,穿一身运动服,显得很机灵;李连,男,微胖,总有点害羞的样子,看上去厚道可爱。

“国家一级野生动物丹顶鹤,2001年全世界约有2000只,我国占其中的1/4,其他国家约有多少只?”一上课,李老师就在投影上亮出了题。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图并解题。王帅同学用三角尺和铅笔在练习本上快速而规范地标出了单位“1”“1/4”“?”的比例,在其他大多数学生还在做题的时候,他已经列出了两种算法并得出了相同的答案:2000-2000×1/4=1500(只);2000×(1-1/4)=1500(只)。然后带着自信而充满期望的表情,向教师高高地举起了他的右手。同桌的李连同学的练习本上,他自己很零乱地划出了一段线,选中线段的一半标上单位“1”,然后因为标不出“1/4”而在抓耳挠腮。这时的李连同学一直低着头,红着脸,在练习本上不停地乱涂乱画,偶尔,他想看一看王帅同学的练习本,可被王帅同学高高举起的右臂“有意识”地挡住了。这时,我不由地在听课记录本上写下了这样的话:“为什么不让同桌之间合作学习呢?王帅在完成作业之后,一直举着手在等待老师的提问,为什么不帮助李连同学呢?李连同学在不会做题时,一直在乱涂乱画,为什么他不能向王帅同学请教呢?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王帅同学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并体验到合作学习与助人为乐的乐趣,对学习活动会更加有兴趣。李连同学可以理解新的内容,感受到自己也在参与学习,并经过努力以后可以完成学习任务。”李老师的数学课是一种以“旧教材、新教法”的理念尝试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王帅同学一直都表现积极,练习本上的四道题全部正确、规范,并有一次机会到讲台上面向全班同学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有一次机会回答李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桌的李连同学,这一节课的四道题他一道都没有做出来,整个教学过程中,他一直低着头,既没有一次得到教师关注的机会,也没有一次与同桌之间进行交流学习的机会。

下课后,我把王帅同学与李连同学的练习本收集在一起,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李连同学不理解这一节课内容的关键是他不理解单位“1”,而王帅同学恰恰能较好地理解这一点。然后,我让王帅同学给李连同学讲一讲他是怎么理解单位“1”的,此时学生中有几个争先恐后地要给李连讲单位“1”,课堂里顿时热闹起来了。在课后,为了更进一步地了解同桌合作学习的可行性与操作步骤,我请来了李老师和这两位同学进行了深度访谈。当我问到王帅同学为什么不当一回“小教师”去帮助同桌时,他说,老师要求他们做完题以后,不要给别人看,举手等待老师的提问。李连同学在回答“当你不会做题时,你心里最担心的是什么,你心里最希望的是什么”的问题时,他说,最担心的就是老师来到他的身边,最希望的是能得到同桌的帮助,他还补充说,其实他很想学好数学,但自己总是比王帅笨。听到这里,我被他的真诚话语所感动,在访谈笔记上写下了下面这段话:“这就是我们教师眼中的落后生!他们不会做题,他们上课不积极参与,他们总是与我们所希望的学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而这是为什么呢?这都是我们教师教的结果,使他们因为认同自己是落后生而不自信,在学习上缺乏兴趣与动力。”就同桌之间能否开展合作学习的问题,笔者与李老师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李老师认为,自己理解的合作学习只是在小组中使用,没有想到同桌之间的合作学习,即使想到了,也不知道同桌之间如何合作学习。在李老师教学反思的基础上,他决定开展课堂教学中同桌合作学习的尝试性研究。在有了明确的意识之后,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同桌之间互帮互助的合作学习,并以实际教学为例,教给同桌之间合作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李老师在教学中发现,自己很难关注到所有的同桌之间的合作学习。在带着这一问题的教学研究过程中,经过一学期的尝试,李老师终于探究出了“从关注一对同桌开始,以探究合作学习方法为主,教会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的同桌合作学习模式。在后来李老师给笔者发的电子邮件中,他深情地写道:“同伴互助合作学习改变了原先‘只同桌、不同学’的课堂同学关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趣味化,使学生体验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合作学习并掌握了合作学习的一定方法。而对我自己来说,最大的收获是认识到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与潜力,体验到了教学生活的挑战性与趣味性。”

笔者在一所学校的一年级的“数学与方位”的教学中,与任课教师刘老师开展合作,设计了“以同桌合作学习方式为主理解方位”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对“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图上方位规则与现实生活中的方位判断规则开展了同伴互助合作的学习活动。一对同桌,一方出题,另一方做题,相互检测、相互交流,一节课完成课程内容要求的四道题。在课后的检测中,全班48名学生全部掌握这一方位规则并能熟练运用。刘老师在课后反思时说:“以前上完这一部分内容,我总发现有一些学生掌握不好。问题的关键是学生对图上方位与生活方位之间的转换有一定的困难。自己虽然发现了问题,但不知道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在尝试完这一节同伴互助合作学习的教学之后,我发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

学海网

笔者认为,在以同桌为主要形式的同伴互助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的意识与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首先要意识到同桌合作学习的必要性与意义所在,允许同桌之间开展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是一个艰苦而充满乐趣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的智慧与创造。同伴互助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同桌之间积极互赖关系的建立与个人责任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才会形成平等互助的同桌关系,才会使不同发展水平、不同个性、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成长,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关键。

(二)小组合作学习

在大班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确实是一件较困难的事,但教师总有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其中在班级中适当开展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就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在新课程的学习方式变革中,教师目前使用最多的合作学习方式就是在小组中开展合作学习,它一般是以前后两对同桌为一组,作为课堂教学中较稳定的合作对象。当教师提出问题需要讨论或提出任务需要完成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便发生了。笔者在小学三年级的一节科学课“如何让鸡蛋在水中浮起来”的教学中,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观察与研究。

这一节课教师把学生四个人分成一组,共十个小组进行教学。每组的桌子上面放着一盆水、一个鸡蛋、一块小木板、一小杯盐、一小杯糖,还有一块学生最喜欢玩的橡皮泥。科学课的刘老师走进教室,没有直接走向讲台,而是站在学生中间略带神秘地提出两个问题:“同学们,现在注意听两个问题:一是如何使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二是如何使鸡蛋在水中浮起来?先认真想一想这两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然后再利用我们放在桌子上的所有材料,进行实验尝试,四人一组以合作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还没等教师把话说完,学生们已经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了,有的学生“捷足先登”,他们已经尝试如何将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这时,教室里的十个小组,有的在小组长的负责下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设想,并进行尝试演示;有的小组还因为由谁来操作实验开始争论。总之,这时的课堂里十分活跃,同时也显得有些吵闹和杂乱。学生急切地想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心情就表现在他们激烈的争论与主动的参与之中。刘老师在各小组中走来走去,不时解决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新问题或争论,有时还要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对于第一个任务,大多数同学都很快想到把成块的橡皮泥捏成薄饼并把它捏成船的形状,结果很快就完成了这个实验。然后是教师要求学生写小组实验报告,把整个实验的过程与方法写出来,并让小组间进行交流,结果同学们从其他小组中还学到了不同的使橡皮泥浮于水面的方法。合作学习的高潮在完成第二个任务时出现了。由于教师有意没有对使鸡蛋浮起来的条件作出限定,所以同学们采用了各自认为有效的方法。有一个小组正在尝试将鸡蛋放在捏好的橡皮泥船上,但是鸡蛋一放在船上,就沉了下去,于是同学们开始讨论,有的建议把船造得再大一点,有的建议把鸡蛋放在木块上,等等。在一个小组中,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起了他所知道的死海的故事,并建议同学们往水里加盐。可是所有的盐都加进去了,鸡蛋还是浮不起来。大家开始争论了起来。还有一个小组的一位调皮的学生把糖悄悄地吃了一大半,小组长正在批评他,刘老师也走过去处理这件事。而这时,教室里突然散发出鸡蛋的气味,同学们都开始议论:是谁把鸡蛋打破了?这时,教室里西南角一组的同学们正沉浸在张小东同学的“潜水艇”表演当中。原来是张小东同学把鸡蛋的一端悄悄地开了个小洞,把蛋清与蛋黄倒入杯子。他一会儿在空蛋壳中装上水,使它沉入水底,一会儿又将蛋壳中的水排出,使它浮在水面。当刘老师闻见鸡蛋味来到这一组正在批评张小东同学时,下课的铃声响了。

在这节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是被教师采用了,一些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规则也被同学们在无意中使用,但透过整节课的过程来看,教学秩序较乱,合作学习的效果也并不理想。在课后的教学反思中,我和刘老师探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要义。我们一致认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关键是如何使每一个小组能有组织、有秩序、有效率地完成小组任务,使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积极参与。从这一点而言,这节课上教师并没有把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与方法教给学生,而是凭学生自己的组织能力自发地去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刘老师以一个小组的组织与引导为例,探索出有效组织小组活动的一些基本规则与方法,比如,如何确定小组长并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如何对小组成员进行角色分工并使他们各自承担个人责任,如何处理小组活动中出现的意外问题与突发事件,教师在各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发挥主导作用,等等。而这些规则与方法又通过日常的课堂教学自然而然地教给了学生,使之成为他们学习习惯中的一部分。刘老师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只听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但不知道如何去教,原来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学习的组织形式与活动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全员合作教学

全员合作教学是指在教师与全班同学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开展教学活动,它以教学班的全员为合作对象,强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师师合作,形成了课堂全员参与并合作的教学过程。合作教学论认为:“整个教学系统中的动态因素都是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强调所有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合作,即师生互动合作、师师互动合作和生生互动合作,由此在课堂信息交流网络上体现出纵横交错的三维立体特征。”[5]全员合作教学是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论思想,它是在借鉴国内外有关合作教育和合作学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提出的一种创新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目前正处在实验探索阶段。[6]我国研究者也就合作教学的“互动观、目标观、师生观、形式观、情境观、评价观”等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已经受到国内理论与实践界的共同关注,这一教学方式目前正在被广大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与探索。[7]

总之,不管哪一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透过课堂志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质都包括学习方式的形式与学习方式的方法两个方面,只有形式而没有方法或者只有方法而没有形式,都不能称为完整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与此同时,凡是合作学习都离不开学习者的积极互赖与个人责任这两个关键因素。

三、合作学习的问题反思

从当前中小学课堂所采用的合作学习方式来看,还存在着理解与执行上的一些普遍性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一些教师误认为新课程改革中课堂秩序混乱是由于新的学习方式引起的,进而抵触与否定新的学习方式。通过课堂学习方式的研究,反思学习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论对教师的观念与意识,还是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变革,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合作学习只重形式而轻视方法的问题

合作学习的实质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层次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都包括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一是有没有合作学习这种形式,即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个体的呢,还是团体的呢。传统的教学只重视个体的学习形式,不鼓励也不提倡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助学习,而是以竞争、比赛的方式进行淘汰式教学。现在讲学习方式的变革,其中一层的涵义就是要打破个体单一的学习形式,把合作互助的学习形式与方法引入教学之中。这一点从课程改革实验区的教学情况来看,基本上都引入了合作学习的形式,使传统的单一的个体学习方式正在发生着变化。二是有了合作的形式之后,又没有合作的方法。仅仅有了合作学习的形式,如果没有真正的合作学习的方法,那么这种合作学习的形式就成了低效或无效的教学的点缀,而并非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合作学习中,如何合作的方法才是最为重要的。但凡在课堂中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式而没有很好地钻研其方法的教学,大都是不成功的。合作学习中的学习方法,对学生来说,不是他们生来就会的,而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来培养的。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断发展的同时,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与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是与日俱增的,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渐地学会了学习。对教师而言,他们在教学中要像研究教学内容一样研究教学方法,其中包括合作学习的方法,通过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活动,把基本的、规范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

(二)合作学习只重学生而轻视教师的问题

这种现象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求学生之间开展合作学习,似乎合作学习就是学生的事,教师只要允许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就行了。至于如何开展合作学习,如何组织学生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与要求有哪些等问题,教师则不太关注。事实上,在学习方式的变革过程中,要不是通过学生的变来带动教师的变,而是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来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如何变,除了在教学方式上引入新的形式之外,关键还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钻研适应新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新方法。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这种挑战远远大于来自教学内容的挑战。所以,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如果只重学生而轻视教师的工作,就会出现大多数课堂中出现的混乱局面。这就要求一方面在教师的培训中,培训者要重视对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与培训,另一方面,教师自身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要不断探索适合教育对象的、灵活多样的、切实可行的新型教学方法。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形成并掌握了合作学习的方式与方法要领,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在合作活动中学习和学会学习,学生才能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形成富有个性的学习风格。

(三)合作学习只重小组学习而轻视其他学习方式的问题

几乎当前绝大多数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合作学习方式都是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基本的、有着特殊效果的小组合作学习经过课堂教学的观摩活动和教师培训方式,被推广到了基础教育的所有课堂教学之中,广大教师也因此而认为所谓合作学习就是把学生分成小组完成教学任务。这是一种对合作学习的简单化与单一化的理解。一方面学生分了组并非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另一方面除了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其他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中重视哪一种方式,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来灵活运用,如果机械照搬只会弄巧成拙。作为教学方式变革主导者的教师,在这一点上,不仅要有明确的意识,了解合作学习的形式与实质,而且还要不断探索与解决合作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尤其是要探索各种层次中合作学习的方法问题。

(四)合作学习只重教学而轻研究的问题

合作学习对广大中小学教师而言是一件新事物,它不同于以前教师习惯与熟悉的个体学习形式下的教学活动。从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质来看,它不仅是一种学习形式上的变化,更是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的变化。“教有法,教无定法”,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继承已经成熟的、基本的有关合作学习的一些形式与方法,在教学中使用,另一方面还有许多相关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在开展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变革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当前的问题是,教师们还没有普遍地认识到合作学习中的种种问题和合作学习中有待完善的地方,因此在校本教研中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不够、研究不够。

参考文献:

[1]王鉴.课堂志:回归教学生活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4,(1):79—85.

[2]王坦.合作学习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18.

[3]王鉴.课堂研究引论[J].教育研究,2003,(6):79—84.

[4]Jonhnson D W,Jonhnson R T.Cooperative earning. https://www.clcre.com/pages/cl.html ,2001.

[5]王坦.合作教学的基本类型与理念析要[J].山东教育科研,1999,(12):8—12.

[6]王维.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在山东开题[N].中国教育报,1993129.

[7]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68—72.

学海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