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2010-2014湖北省宜城市儿童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及流行特征分析

2010-2014湖北省宜城市儿童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及流行特征分析

日期: 2015/10/21 浏览: 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湖北省宜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朱波

摘要:本文通过对2010-2014湖北省宜城市儿童手足口病的发病情况进行分析,探讨该地区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发病规律,为制定本地区儿童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宜城市2010-2014年儿童手足口病疫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和流行病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宜城市2010-2014年儿童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来自8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1个工业园区,共报告2207例,其中重症69例,死亡11例;常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时间为5-7月和10 ~ 12月,呈现两次高峰;病例以3岁以下儿童为主,共1991例,占90.13%;男性1472例,女性737例,男女比例为1.997:1。手足口病的发病有明显年龄、性别差异,应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重点做好3岁以下婴幼儿的疫情监测工作。
   关键词:宜城市;手足口病(HFMD);流行病;病原学监测;流行特征
  
   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儿童传染病,其还被称作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该流行病主要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主要多发于亚太地区,属于我国的丙类流行传染病[1]。其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身上,主要临床症状为手、足、口腔粘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少数患儿会出现无菌性脑膜脑炎、肺水肿、心肌炎等并发症,病情发展快的重症患儿可迅速导致死亡。手足口病的传染性较强,尤其在该病发作的第一周,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或粪便就会导致传染,该病的潜伏期一般是3 至 6天,每年的5至7月为该病发病高峰,首发症状是全身出现发热反应[2]。为了解湖北省宜城市地区儿童手足口病的发病情况及流行特点和规律,并为该病制有效防控措施提真实可靠的科学依据,本文对湖北省2010-2014年宜城市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特点和流行规律进行了详细分析,阐明其发病时间、地区、人群分布特征以及病原构成。
   1资料与方法
   1. 1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 2010年-2014年“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手足口病监测数据,病例诊断是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聚集性病例资料来源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
   1.2研究对象
   2010-2014湖北省宜城市2207例儿童手足口病病例。
   1.3病原学鉴定
   采集病例粪便或肛拭子、咽拭子或者疤疹液样本,由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用Real time RT-PC R或常规RT-PC R方法检测病毒核酸,阳性结果送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核。
   1.4统计学方法
   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下载湖北省宜城市2010-2014年HFMD所有的相关数据,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进行分析。
   2结果
   2. 1疫情概况
   宜城市2010-2014年共报告HFMD病例2207例,重症69例,死亡11例。5年报告发病率在37.35/10万一96. 47/10万之间,最低年份为2010年(37.35 /10万),最高年份为2013年(74.7/10万),具体参见表1。
   表1 湖北省宜城市2010-2014年儿童手足口病发病情况统计表
   年份 发病数 重症数 发病率(1/10万)
   2010 317 8 37.35
   2011 356 12 41.95
   2012 427 14 50.31
   2013 634 25 74.7
   2014 473 10 55.73
   2.2 人群分布
   2.2.1性别分布 2209病例中,男性1472例,女性737例,男女比例为1.997:1。
   2.2.2年龄分布 最小年龄1个月,最大年龄19岁,10岁以下各年龄组均有发病,其中以1岁年龄组最多,为908例,其次为2岁和3岁年龄组,分别为510例和299例,主要集中在3岁及以下儿童,占全部病例的90.13%,见表2,图1。
   表2 湖北省宜城市2010-2014年儿童手足口病发病各年龄段发病情况
   年龄段 发病数 发病率(/10万)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5- 274
   908
   510
   299
   120
   48
   18
   6
   12
   5
   8
   1 11.2757
   37.3662
   20.9876
   12.3045
   4.9383
   1.9753
   0.7407
   0.2469
   0.4938
   0.2058
   0.3292
   0.0412
   图1 湖北省宜城市2010-2014年儿童手足口病发病各年龄段发病情况
   2.2.3职业分布 发病以散居儿童为主,有1915例,占86.7%。其次为幼托儿童和学生,其中幼托儿童为249例,学生为45例,分别占11.27%和2.03%。
   2.3时间分布 2010-2014年1~12月份共报手足口病2209例。具体月份发病统计图如图2所示,由图2可以看出手足口病常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时间为5-7月。
  
   图 2 2010-2014年宜城市手足口病病例比较图
   2.4病原学监测结果
   手足口病是一种隐性感染高、传播途径多样的肠道疾病, 新西兰最早发现的手足口病病毒为柯萨奇病毒,1972 年美国流行的肠道病毒为 EV71 型,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柯萨奇病毒A16型(COX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常见,而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的比例较高,致死原因主要为重症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3]-[4]。
   通过对2010-2014年的病原体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阳性样本632份,样本阳性率73.6%,阳性样本中以EV71为主,共计210份,占阳性样本的33.22%,其次为CoxA16,共计138份,占阳性样本的21.84%,其它肠道病毒阳性65份,占阳性样本的10.28%;在检测的39位死亡患者中,EV 71感染者37人,其他肠道病毒感染2人,无Cox A16感染者;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EV71阳性率明显高于普通病例。
   3.讨论
   通过对上述数据分析可知,近5年宜城市儿童手足口病发病年龄、性别与职业分布显示,发病人群以3岁及以下婴幼儿为主, 这与该群体免疫力水平低下有关。有研究表明,新生儿尽管带有母体血清抗体,约44%具有EV71抗体,但是一个月后迅速下降,1 ~ 23月龄的抗体阳性率仅为0.8%。2 ~ 5岁期间,每年以12%的速度上升,15岁以上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达到50%以上。男童发病率高于女童, 可能与男童喜好活动, 互相接触密切有关。时间分布显示,全年各月均有发病,发病情况呈现 5-7月和10 ~ 12月双高峰。手足口病病原监测显示宜城市手足口病主要毒株为EV71肠道病毒,其次为CoxA16。
   鉴于宜城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 建议相关部门着重做好以下防控措施: 首先,要建立并不断完善手足口病疫情防控机制,及时进行流行病毒鉴定工作,掌握病毒的流行规律,以进行提前预防布控;其次,要加强对3岁以下学龄前散居儿童重点人群的管理和疫情防控工作,,积极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增强儿童和家长的自我防护意识;最后,要不断提高基层临床医生的诊断能力,做到手足口病病例的及时发现、准确诊断、及早治疗,尽最大能力减少重症病例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
   [2周红娟,严飞. 张家港市2010-2013年儿童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及流行特征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21).
   [3]红,李亮,吴斌,等.江苏省2008至2010年于足口病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12,50 (4) :261-266.
   [4]昭瑞,张静,孙军玲,等.中国2008 -2009年于足口病报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7):676-68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