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辈教育在高校合唱教育中的渗透作用
摘要:在我国高校合唱教育的传统模式下,渗入朋辈教育的模式,利用其中的同辈发展优势和良好的合作氛围,使高校合唱教育能产生更多元化的新形式,促进合唱在高校中的普及化进程,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操。
关键词:朋辈教育 合唱教育 多元化 高校合唱
朋辈教育是指具有相同背景或是由于某种原因使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在西方国家,朋辈教育较早地被广泛运用于行为规范和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并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国内有的学者将朋辈教育译称同伴教育,还有的将这个概念等同于朋辈咨询、朋辈辅导等概念。 这种教育方法对于高校合唱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模式,无论是合唱艺术在高校中的大力推广的层面上,还是合唱课程在高校专业类课堂的兴趣激发层面上,还是合唱在大学生生活中的正面影响层面上,朋辈教育的模式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总所周知,合唱艺术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团结精神、审美情趣等起到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非音乐专业的普通高校推广合唱活动,还是在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中组建合唱团,并长期的有规律地进行合唱训练,都是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手段。就高等教育而言,重视素质教育就是将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一、 朋辈教育具有同辈之间相同发展的优势。
传统的高校合唱教育模式是由负责合唱排练或者负责合唱课程教学的教师单一方向对合唱团员或者上课的学生进行授课。一直以来,很多高校合唱教育都未能摆脱这样的单一模式。但合唱艺术是一种众人艺术,少则三四十人的室内合唱团编制,多则一百多人的大班授课模式。教师往往未能及时兼顾到每一个人的学习和演唱情况下,就已经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下降、演唱程度不广、技巧难度上不去等等困难;而对于合唱艺术要提高大学生的修养和素质这个目标所言,尽管一百多人的授课模式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浮现种种问题,也远远未能达到高校合唱普及教育的目标。而受限于实际的情况,大部分高校都很难增加合唱教师,因此仅仅依靠一个两个专职的合唱教师是很难摆脱上述的教学困境。在高校合唱教育中引入朋辈教育的新模式,如教师主要带领一个精英的学生合唱团队,这里面的精英学生按照两至四人一组分支带领各系属、级属的合唱团队。所有的子团队定期基训,教师定期指导从而行程有规律的合唱学习,无论是精英合唱团的学生,还是子团队的合唱团学生,他(她)们都是同校同龄同教育背景的年轻人,从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上,是同行并肩的,
二、 朋辈教育促使高校合唱中的良好合作氛围。
孟大鹏老师经常说“合唱能使人六大学会:学会安静、学会倾听、学会服从、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学会分享。”这里面就强调了合唱教育中能使人学会合作,也强调了合作在合唱中的重要性。高校合唱教育的目的也是如此。洋溢人文关怀、充满竞争与合作的朋辈氛围是学生生活的重要方面,构建良好的朋辈互动关系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支持。 通过合唱,让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前的校园生活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沟通。朋辈教育的模式能让大学生相互之间更多时间和机会接触,在同辈之间的授予和同辈之间的学习层面上,其比传统的师生关系更容易沟通交流,从而行程良好的合作氛围。传统的高校合唱教育往往是在每周特定的上课排练时间和课室排练室进行,而在这个时间之外,教师是无法对学生再进行面授;而朋辈教育,因为都是大学生,基本生活作息时间都相符,生活学习地点都集中的校园,往往能产生更多的业余时间进行合唱学习,如:午休的时间、晚上的时间等。而且,她们可以跳出固定的排练室和课室的地点限制,根据团队的需要,可以在操场上、草坪中甚至学生宿舍的公共生活区等等。由于朋辈教育在时间上和地域上都拥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自由优势,所以能让学生们从心理上放松,从心情上轻松地学习合唱,练习合唱,享受合唱。
三、 朋辈教育能呈现大学生对合唱更多元化的理解。
新时期高校合唱教育要适应当今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从人才培养角度来讲,高校合唱指挥课程应该从培养方式上侧重不同角度的教育,改变传统以老师为主体的指挥角色。 朋辈教育固然不能代替传统教育,特别是当合唱进行到某种上升的程度时,无论在对作品的把握还是对艺术的处理,都需要专业教师的把关。这一点是毋容置疑的。专业教师对合唱艺术的理解在专业化上拥有绝对的优势,朋辈教育模式开展中,教师负责对精英学生的排练计划、方案、选曲导向、专业指导等要密切把关,也可以相应地给予更多的空间让学生们自由发挥。以笔者所在的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为例,教师在合唱朋辈教育中类似一个“顾问”和“策划人”的角色。假设一个学期需要子团队合唱团们要完成四首作品并要求作品的类别,如:至少一首无伴奏作品、一首浪漫时期以前的作品、一首当代作曲家的作品和一首通俗改编的作品。那么朋辈教育中的学生指导们就紧紧围绕着这个范围拟定选曲和排练计划,整个过程给予了足够的灵活空间,使得大学生这个年龄层次对合唱作品的喜好容易实现;也由于朋辈教育的较自由、轻松的环境使得每个参与的学生都相互讨论、磨合、交流和合作。最后总能呈现出让人惊艳的亮点作品和效果,如:将香港Beyond乐队的《海阔天空》用阿卡贝拉的方式展示;将日本久石让作曲的《天空之城》加入打击乐;将非洲的合唱作品加入其民族的舞蹈律动和语言等等……虽然有些作品的效果并不一定理想或者合理,但并不妨碍大学生对合唱艺术的创新训练的锻炼,也产生了更多元化的合唱展示形式。
四、 朋辈教育是音乐师范生施展合唱训练学的有利平台。
合唱指挥课程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大学期间的必修课之一,也是所有音乐师范生最实用、最重要的实践类课程之一。高师合唱指挥课程应该以师范性为统领,以实践性为主体,以培养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出发点。阎宝林认为,合唱教学不是排练课,让学生唱好合唱是第一步,教会学生排合唱则更重要。 但与其他实践类课程不同的是,合唱指挥课程在目前的音乐教育专业学习中大部分停留在“唱”和“挥” 的层面。“唱”是指演唱不同的合唱作品,建立正确的合唱声音概念;“挥”是指挥,熟练掌握不同的指挥法技巧。然而,除了“唱”和“挥”,还有一部分很重要的学习内容是很难在大学期间就能掌握的很好,那就是合唱训练学。这部分内容的学习目的是要求学习者熟练掌握各种训练技巧,运用于实际的排练当中。然而,大学的合唱指挥课堂通常是集体大课的授课形式,几乎不可能让音乐师范生能亲自训练某一个合唱团。朋辈教育的模式就能很好地给予这些学生施展的平台。利用朋辈教育的机会,音乐类师范生充分发挥自己专业的优势,充当精英授予的角色,深入到年级、班级或者非音乐类的系别当中的合唱团当中,亲自实践合唱训练学的各种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总之,合唱艺术作为一种感染力、表现力丰富的音乐艺术形式,能够有效地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培养人良好的审美情趣,使大学生在审美实践活动中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去爱好这种和谐之美。 将朋辈教育的模式渗透近高校的合唱教育中,既能使得合唱教育的美育功能得到更大的体现,也能促进高校合唱教育的普及化,还能使其对高校的合唱教学改革有较好的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基础教育新概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田晓宝,《合唱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张勇,王峰,李永山.激活朋辈教育功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2)
[4] 何宁波.高校合唱指挥课程中多媒体教学模式的运用.[J].艺术研究.2014(05)
[5] 周娟娟.构建合唱学科体系 创设社会合唱环境.[J].音乐探索.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