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职教文章 > 职教论文 > 如何繁荣“广东音乐”合唱作品中的民族风格特征

如何繁荣“广东音乐”合唱作品中的民族风格特征

日期: 2015/4/19 浏览: 2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黄凌燕

摘要
   “广东音乐”曾经是岭南民族音乐的重要代表,当其被改编或作为元素创编为合唱作品时,合唱艺术使“广东音乐”的民族风格特征呈现出新的面貌。通过传统的音调继承和合唱音响的审美合理化结合;还有合唱指挥与演唱者的艺术加工和精致化,使其岭南民族风格特征得到保留和繁荣。
   关键词:广东音乐 民族风格 合唱作品 岭南音乐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高雅的文化艺术已经成为衡量现代人高素质的生活一部分。合唱艺术一直以来都是群众性的艺术,它的魅力就是群众性和易参与性。我国大大小小的民间业余合唱团数以千计,但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普通群众甚至大部分业余合唱团对合唱的认识还停留在齐唱,二声部轮唱,声音越响亮越好这样的审美程度,而对比世界,特别是欧洲,亚洲发达国家的合唱目前的发展状况,我国的合唱发展还有很大的一段差距。但令人可喜的是,近几年来,中国合唱协会,中国合唱联盟等合唱团体的积极努力,邀请国内外著名的合唱指挥家,著名的合唱团定期地举办合唱指挥培训班,有效地提高了合唱指挥的业务水平和审美标准;各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提供合唱基地,承办大型的合唱比赛,培养高欣赏水品的观众。特别另人兴奋的是2014年在拉脱维亚举办的第八届世界合唱比赛,中国业余合唱团就报名了90多个,占了整个报名团队数量的将近五分之一。说明合唱艺术已经开始真正地以高雅艺术的面貌进入群众的生活。在这样的利好条件下,带有岭南音乐风格特征的合唱作品应该加大发展步伐,积极地被推广普及起来。
  
   一 传统音调的继承和现代合唱音响审美相结合。
   众多周知,“广东音乐”是属于我国岭南地区的一种民族器乐音乐,形成与二十世纪初,起源于清末广州市以及珠三角洲一代流行的“过场”——“又名宝字,即丝竹乐队当无唱曲时,各弦合弄之谱也。” “广东音乐”是我国独具一格的民族音乐,也是岭南音乐风格的重要载体,是珍贵的音乐财富。作为本土音乐的保留,继承,推广,繁荣,广东地区的音乐工作者们,音乐爱好者们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今天流行音乐为主流的音乐市场里面,“广东音乐”已经难以再出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辉煌。有人开玩笑讲,我们今天听的流行音乐说不定若干年以后将成为未来的“古典音乐”。这句话虽然看似有点嘲弄的意思,但如果从时间的横向发展来开,今天还在舞台眩目多彩的经典作品何尝不是当年的“流行作品”?“广东音乐”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全国出现了另人今天难以想象的鼎盛繁荣局面,那时候上海,北京,南京,天津,广州……等大城市都在流行,火车上,收音广播上,电影院里都在播放“广东音乐”的唱片……可以想象,“广东音乐”在当时就是大伙的“流行音乐”了。时代的变迁必然会影响文化艺术的审美方向,但时间也像大浪淘沙一样,同时也给我们保留下一首首精品。当年的“广东音乐”百花齐放,数以千计的民间大大小小的艺术团体,作曲家不断地推出新作品适应潮流,如今大部分作品已经不为人所知,只有经典的作品才保留到今天仍然传遍每家每户。
   由这些经典的“广东音乐”作品改编的合唱作品在发展传播的过程中,除了要继承保留它们如金子般闪光的经典音调,也要适应时代对合唱音响的审美的需求。
   1、 将“广东音乐”编配为合唱作品,在尊重原作基本音调、节奏的基础上,通过合唱艺术在形式上,意蕴上加以深化和美化。
   2、 将“广东音乐”编配为合唱作品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吸收现代合唱作品的技法,结合原曲调的特点,风味,创作现代派合唱的和声,音效。第十三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中金奖得主——解放军艺术学院演唱的新作品《春晓》,以古诗和中国古代音乐为素材,用了大量的以人声模仿的鸟叫声,风声,小雨滴落声……来直接的描绘一幅春晓的画面的现代创作手法。这样的创作是否也可以运用到我们“广东音乐”改编的合唱作品里面呢?
   3、 可以借鉴国外合唱艺术创作和演唱的技巧与风格,同时又在音调、和声及终止式等方面带有中国印记这样的手法来改编作品。
  
   二、合唱指挥的主观能动性与合唱团体的精致化演唱相结合。
   “广东音乐”改编的合唱作品是中国民族合唱多样化的结晶;又是“广东音乐”的另一种崭新的呈现方式。发展繁荣它们即是为我国合唱事业也是为了传播“广东音乐”。前者是全国各地的合唱界的共同的动力;后者则是我们广东地区本土的“合唱人”责无旁贷的义务,是需要本地作曲家,指挥者和合唱团共同努力的。
   合唱指挥艺术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是集音乐修养,管理能力,综合素质于一身的艺术。有人说:指挥又是音乐的二度创作者。作曲家完成了一部合唱作品,当他想要合唱团完美地将它呈现时,他就得需要一名优秀的合唱指挥来帮助他。合唱指挥是作曲家的“翻译”,即要准确地理解作品尊重作曲家的意图,又要结合实际的合唱艺术音响的谐和。 我国著名的合唱指挥家马革顺老师曾经讲过:“指挥工作中最基本而主要的守则是:没有计划和准备,就不应该出现在合唱队员面前;对作品不了解或不熟悉,就很难指挥别人,也不应立即进行排练。” 在排练的准备、进行和演出的过程中要在不脱离作品的风格和特点的基础上发挥自己主观的思想意识作用。但在发展本土合唱音乐——由“广东音乐”改编的合唱的道路上,指挥除了上述的直观能动作用外,首先应该在为排练选曲时就要有个“倾向性”的主观意识。目前,广东特别是广州、深圳、中山等合唱发展红火的地区有着许多从事合唱指挥事业的指挥。当然,大部分指挥不是专门的指挥职业,而可能是中小学的音乐老师,大专院校的合唱指挥老师和负责大学生文艺团体的老师,各机关企业的文化艺术工作者,社会人员自发组成的业余合唱团体指挥老师等等角色。他(她)们面对的合唱团都是业余的合唱团,此时就更需要他(她)们根据自己的合唱团的特色发挥主观能动意识。在为合唱团选择曲目的时候,应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以本土民间音乐为素材或风格的作品,为发扬本土合唱事业的特色作点事。由“广东音乐”改编的合唱作品是除了由广东民谣改编的合唱作品、带广东民谣风格的合唱创作作品外的另一种优秀的本土合唱作品种类。指挥在选择曲目时应该多尝试这些作品,而尽管这样的作品目前还不是很多。
   “有人写,才会有人唱;有人唱,就会有更多人写”这是作品产量和演唱者相互相承的关系。为了丰富发展由“广东音乐”改编的合唱形式,指挥要做好三件事:
   1、 尽可能地在合唱团平时日常排练中,多选择这类的作品。有人讲,这类的作品选择范围小,大多数作品知名度不高,演唱经验少无法借鉴,如果是比赛用曲恐怕有点“冒险”。那么,在合唱团的日常排练中,去多尝试这类作品也是一个积累经验的有效途径。
   2、 尽可能地在对外交流的合唱演出活动中,加入一首或两首这类的作品。即可丰富形式又带有本土的特色,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传播和发展这类合唱作品的好机会。
   3、 在排练中,要注意吸收“广东音乐”的风格特点,并融入合唱当中。仔细的学习和研究排练方法和演唱要求。因为这类作品的音像资料少,大部分指挥和合唱团都是摸索者,特别是指挥,要深入对作品的思考,结合合唱艺术和“广东音乐”艺术,寻找出有效的排练方法和最恰如其分的声音表达。
   无论是民族器乐类改编的合唱还是民歌改编的合唱还是其他风格的合唱音乐要传播发展并受人喜爱,抛开组织和宣传统筹的因素,单是从艺术化的要求来讲是离不开指挥和合唱团的共同努力。由“广东音乐”改编的合唱也是一样。“广东音乐”毕竟流传的地区集中在广东珠三角,其他省份并不十分了解这种独特的民间音乐。由其改编的合唱作品也应该由广东地区的合唱团和指挥身先力行地去推广,去进行积极有效的排练和精致化的演唱。
   1、 统一。合唱对声音的要求不同于独唱,独唱演员常常要有自己的特色,而合唱团员在声音上要强调共性,控制自己就特有的音色,训练自己易于与别人和谐的声音。声音和谐统一是合唱团最重要的问题。而统一首先取决于合唱团员歌唱方法的统一。大部分广东地区的合唱团是由业余的合唱爱好者组成。有的是在校学生;有的是社会群众。而且大部分都是没有进行过系统的专业的声乐基础训练,那么统一的科学发声训练是一项重要长期的工作。在声音的统一方面要做到:聆听、高位置共鸣、直声。
   2、 咬字。咬字其实也是声音统一的一环。因此研究咬字与吐字,绝不是仅仅为了咬字吐字清楚,更重要的是要求不同语言的合唱作品在艺术再现时求得音乐表现和语言特征上的项目统一。 歌唱时,合唱团应做到字正腔圆这是不容置疑的。而广东人由于地方方言的习惯,大多数人在演唱普通话歌词上面都存在一些口音,为了便于流传,大部分由“广东音乐”改编的合唱作品的词都要求普通话演唱,咬字就成为了很重要的一环。首先要字正才能腔圆,针对某些由中青年组成的社会群众合唱团体,可以增加一些朗诵歌词的练习,强化正确标准的读音。随着合唱团员的文化素质越来越高,相信这样的情况会越来越少了。
   3、 音准。音准能力是一项视唱练耳的能力。没有良好的音准,其他一切都谈不上。 音准的训练是合唱训练中的基本而复杂的内容,但往往得不到大多数合唱团的足够重视。个别合唱团和指挥的音准训练仅限于单旋律线条的反复模唱。当某个声部有个别人唱不准时,就让钢琴单独弹奏该声部的旋律,合唱团员一遍遍地模唱,这仅仅是一项横向音准的基本训练。合唱是多声部的艺术,合唱中的音准包括两个方面:旋律音准——横的音准;和声音准——纵的音准。有的合唱团各个声部声部练习,音似乎都已经唱准了,但合在一起,仿佛还是不准。这就是纵的音准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各个合唱团员在演唱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声部与其它声部之间的和声关系来处理音准,如协和和弦的明亮,舒展感;不协和和弦的紧缩感;不解决和弦的倾向、紧张感;解决和弦的稳定感……等等。在日常训练中,可以通过以下训练加强合唱团的纵向音准能力:小组对音练习。若干个不同声部的人一小组,演唱多声部练习曲和合唱曲,细细聆听和调整自己与其它人之间的音准关系;跟钢琴二声部练习。不同于以往的跟钢琴模仿练习,合唱团员唱一声部,钢琴弹其他声部,让合唱团员找到自己跟钢琴的和弦关系。
   4、 风格。不同的声乐,器乐曲都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合唱作品也有其不同的风格;“广东音乐”改编的合唱与其他音乐改编的合唱风格不一样,同样是由“广东音乐”改编的合唱但不同的作品之间的风格也不一样。风格的准确把握是比较难掌握且很难用单纯的合唱训练来提高的一项能力。“广东音乐”是我们广东人熟悉的传统音乐,其风格特点一定要正确把握。对风格的正确理解是建立在拥有一定的综合音乐艺术素质和文化修养的基础上的;风格的正确演唱是在正确理解之后,通过丰富到位的演唱技巧表现的。因此,合唱团员要注重提高个人的文化艺术修养;还要刻苦练习掌握不同的演唱技巧,能够对呼吸,音色,音准,节奏都控制自如;最后才是整体的艺术形象的掌握。
   合唱是一门群体艺术,从指挥到每一位合唱团员都是合唱舞台的主角,是创造合唱艺术的重要一环。从指挥的主观作用到合唱队员的精致演唱都是创造合唱艺术作品的灵魂。要发展和推广由“广东音乐”改编的合唱音乐并使这些作品真正地受到人们的喜爱,就必须通过指挥和合唱团一丝不苟的排练和高标准的要求来将其艺术精品化。
  
   三、岭南音乐风格特征的保留与创作
   由“广东音乐”改编的合唱作品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民族合唱的一种新面貌,同时也是广东地区的合唱事业工作者,合唱作品曲作家为丰富岭南音乐风格作的大胆尝试。广东合唱的飞快发展出了合唱团的大量涌现,合唱指挥和合唱队员长期专业系统划的训练,社会环境的大力支持和扶持外,还要体现在富有广东地方特色的合唱作品的多样化上。广东合唱协会和作曲家们在上世纪80年代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趋向——丰富岭南音乐风格的合唱作品。岭南音乐风格是个大范围,大概念。其包括所有岭南地区的民间音乐素材的提炼(包括粤剧、粤曲、“广东音乐”、潮剧、客家山歌、广东民谣、南海渔歌等等……)。改革开放短短三十年来,大量属于岭南风格的合唱作品陆续涌现,有由“广东音乐”改编的作品(如《平湖秋月》、《彩云追月》、《雨打芭蕉》等等)有由广东民谣改编的大量童声合唱(如《月光光》、《落雨大》、《荔枝湾》、……);有由客家山歌改编的《落水天》;有由粤剧改编的《昭君出塞》、《荔枝颂》;还有带有南海渔歌素材的创作作品《南海小渔村》、《荔枝河》……其中,“广东音乐”又有被誉为岭南三宝之一,是岭南音乐的代表乐种。由其改编的合唱作品则是岭南音乐风格的合唱发展的证明和代表。因此,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研究价值。
   从形成至今还不足两百年的“广东音乐”,经历了几个时期的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凡是有粤语华人落籍的国家和地区都会出现粤剧、粤曲、“广东音乐”社团,其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普及能力强,实为国内民间音乐之最。“广东音乐”又是具独特风格的器乐乐种,在音乐创作中,其一方面继承优秀传统,另又大胆地借鉴外来作曲技法,逐渐形成了富有特点的旋法,结构和音响色彩。这种富于浓厚的地方色彩的民间器乐音乐当中有许多优秀乐曲近年来开始陆续被选材,提炼,或者直接挪用到合唱作品中,焕发另一种新鲜的面貌。器乐作品改编成合唱作品难度远远大于民歌类改编成合唱。因为民歌本身是人声演唱的,其旋律从音域上都很符合人声的范围要求,而且还有歌词,省了填词的工作。(除非一定要重新填词)因此改编成合唱从某种意义上,作曲家的主要工作是考虑合唱的编配上。然而把“广东音乐”改编成合唱则是属于器乐改编的范畴,由于器乐的音域、音色和演奏法都远远比人声丰富多样,因此要将其改编成合唱就有更大的难度。首先,并不是每首“广东音乐”那么容易改编,因为受到人声音域和演唱技巧局限性的约束,有相当一部分“广东音乐”作品(特别是后来创作的新作品,篇幅大,旋律进行丰富,演奏技巧独特)不具备改编的“条件”。而能够被改编的“广东音乐”必须要具有旋律可唱性,结构塑造性,音域跨度适中等等条件,因此这就是为什么改来改去,还是最早的一批“广东音乐”作品最受作曲家欢迎的原因了。如《步步高》、《平湖秋月》、《雨打芭蕉》、《赛龙夺锦》、《彩云追月》这些经典的而且能够让人朗朗上口的作品就成了改编的目标。
   广东合唱的发展离不开富有岭南音乐特色的作品的创编和创作。有了好的社会大环境,有了好的合唱团,有了好的指挥家但却没有好的属于自己地方特色作品就不能发扬广东合唱的特色;要想广东合唱繁荣起来就必须要同步地使富有岭南音乐风格的合唱作品创作繁荣起来。如内蒙古的合唱如今之所以能走在全国合唱水平的金字塔尖上,能牢牢地让人们记住它,除了离不开合唱团和指挥的辛勤艰苦训练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有特色的合唱作品,这几年多首蒙族的合唱作品(如《八骏赞》、《雕花的马鞍》等)风靡大江南北就是很好的证明。广东合唱要繁荣发展就要有属于自己地方特色的作品。用“广东音乐”改编成合唱作品就是一个快速而有效的途径。
   然而,改编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保留“广东音乐”的传统,二是为了走向创编和独立创作。通过对“广东音乐”改编的积累,作曲家和指挥家能从中得到宝贵的经验和心得,摸索出门道,为独立创作出有“广东音乐”甚至岭南音乐风格的合唱作品,为合唱事业的发展掀开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 马革顺 合唱学新编[J]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 孙从音 合唱艺术手册[J]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3] 马革顺 合唱与合唱指挥简明教程[J]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8
   [4] 杨鸿年 合唱训练学[J]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8
   [5] 杨鸿年 童声合唱训练学[J]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6] 夏野 陈学亚 中国民族音乐大系[J] 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
   [7] 汪毓和 中国现代音乐史纲[J] 华文出版社 1996
   [8] 广州市音乐家协会 广州音乐研究 穗印准字第0164号 
   [9] 黎田,黄家齐 粤乐[J] 广东人民出版社
   [10] 余其伟 粤乐境界[J] 花城出版社

返回顶部